北大碩士兩次考博失敗,與妻子隱居深山11年,拒絕富豪同學幫助

2024-01-01     張桃子

原標題:北大碩士兩次考博失敗,與妻子隱居深山11年,拒絕富豪同學幫助

我們常常認為,出家或隱居背後都有一絲對現實的失望。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已成經典,而當代北大碩士王青松,考博多次未果後選擇與妻子隱居深山11年,也在現實的洪流中尋找一片寧靜的天地。儘管有人指責他浪費了教育資源,但王青松對於自己的選擇卻有著深刻的解釋。

回顧王青松的光輝歷程,他曾是北大國政系79級畢業學士,優秀得讓同學們肅然起敬。進入北大時年僅22歲,4年後本科畢業,又考取法律系碩士,成為名校講師。他的職業生涯一帆風順,成為備受歡迎的氣功大師和養生專家。然而,90年代初「氣功潮流」退潮,他的講座也無法繼續。與此同時,王青松多次嘗試考取北大哲學系和法律系的博士生均以失敗告終。妻子張梅在學校的評職稱也屢屢受挫,加之學校要求老師學電腦,對現實產生了懷疑。夫妻倆對於未來的前景開始感到迷茫。

在這個關鍵時刻,王青松和張梅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選擇,他們決定遠離塵囂,隱居深山,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在這片自給自足的深山中,他們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對於生活的要求極高,甚至連僱傭的工人都要遵循嚴格的環保規定。前3年,工人為了在這片清幽的山間工作,不得不免費為王青松夫妻勞動,這是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夫妻倆還規定工人不能在山裡過夜,更不能踏入他們的屋子。這種生活方式,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是一種對社會的抗議,也是對內心真實追求的一種回歸。

在這個隱居的過程中,王青松的兒子王小宇降生。夫妻倆親自教育他,讓他在這個與世無爭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用自然的東西,如皂莢和草木灰,代替了洗衣粉、肥皂和牙膏。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是奢侈的,但對於王青松一家而言,卻是他們對純凈生活的追求。

然而,時光流轉,兒子王小宇逐漸長大,對外界一無所知。2011年,他7歲了,但對現代社會一無所知,這讓王青松和張梅開始擔心他的未來。與此同時,因為隱居多年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夫妻倆的經濟也出現了危機。無奈之下,他們聯繫了以前的朋友,離開了深山。王青松驚嘆於現代網絡的發達,決定藉助這個機會,將自己種植的無污染農作物以高價賣出,為將來的隱居生活儲備一筆資金。這一次,他們不再完全脫離社會,而是學會了利用現代科技,以一種更為靈活的方式追求他們心中的寧靜。

儘管王青松曾被富有的同學邀請回到社會,接受幫助重新融入社會,但他拒絕了這樣的施捨。他深信自己內心的富有,而這份富有不是金錢能衡量的。然而,最終,是兒子王小宇的教育問題促使王青松重新回到社會。為了讓兒子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王青松和張梅選擇了回歸城市,與世界重新接軌。

這段曲折的人生經歷,讓王青松對於自己的選擇並不後悔。他們的隱居生活或許是對社會的一種質疑,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表達,但也是對內心真實需求的追求。王青松如今或許尚未能完全回到那片山中,但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對於每個人而言,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寧靜,不同的方式都值得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00b23b5574849d7477c1f885328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