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由呼吸內科專科醫生及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生組成的編寫專家組共同完成,目的是為基層醫生臨床決策提供參考資料,規範基層醫療機構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藥物及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提升基層醫生早期識別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與診斷流程
根據病史、流行病學、鼻咽部的症狀體徵,結合外周血常規可作出臨床診斷,一般無需病因診斷。其具體流程見圖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步驟
上感一般無需積極抗病毒治療,以對症處理、休息、戒煙、多飲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防治繼發細菌感染為主。一般不用抗菌藥物,如合併有細菌感染,可根據上感常見病原菌經驗性選用抗菌藥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方案與具體治療方法
1基層醫療機構急診處置
(1)對症治療:
一般治療:發熱、病情較重或年老體弱者應臥床休息,多飲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防止受涼。
解熱鎮痛藥:有頭痛、發熱、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者,可酌情使用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見表1。
抗鼻塞抗過敏的復方製劑:有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腫、咽痛等症狀者,應用鹽酸偽麻黃鹼等可選擇性收縮上呼吸道黏膜血管的藥物,也可用1%麻黃鹼滴鼻。有頻繁噴嚏、多量流涕等症狀的患者,可酌情選用馬來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或苯海拉明等抗過敏藥物。臨床常用於緩解感冒症狀的藥物均為復方非處方藥(OTC)製劑,這類藥物有頭暈、嗜睡等不良反應,故宜在睡前服用,駕駛員和高空作業者避免使用。臨床常用抗感冒藥復方製劑的組成成分及作用見表2。
鎮咳:對於咳嗽症狀較為明顯者,可給予氫溴酸右美沙芬、可待因等鎮咳藥。
(2)病因治療:
抗病毒藥物治療:一般無需積極抗病毒治療。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使用。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和奧司他韋對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縮短病程。
抗菌藥物治療:單純病毒感染無需使用抗菌藥物,有白細胞計數升高、咽部膿苔、咳黃痰等細菌感染證據時,可酌情使用青黴素、第一代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或喹諾酮類。極少需要根據病原菌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
2上級醫院救治
嚴重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喉炎、急性會厭炎等出現呼吸困難的表現,存在窒息風險者:
(1)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霧化吸入,減輕黏膜水腫。
(2)控制感染:及時靜脈輸入抗菌藥物,一般給予青黴素、大環內酯類或頭孢菌素類等,嚴重者予以2種以上抗生素。
(3)糖皮質激素:應用抗菌藥物同時給予糖皮質激素,以減輕喉頭水腫,緩解症狀,常用潑尼松,1~2 mg•kg-1•d-1,分次口服;重症可用地塞米松靜脈推注,每次2~5 mg;繼之1 mg•kg-1•d-1靜脈滴注,用2~3 d,至症狀緩解。
(4)對症治療:缺氧者予以吸氧,煩躁不安者可用異丙嗪,除鎮靜外還有減輕喉頭水腫的作用,痰多者可止咳去痰,必要時直接喉鏡吸痰。
(5)氣管切開:經上述處理仍有嚴重缺氧征或有Ⅲ度以上喉梗阻者,應及時行氣管切開術。
3中醫辨證施治
有些中成藥如銀翹片、雙黃連、抗病毒顆粒、魚腥革等有辛涼解毒、清熱解毒作用。中醫中藥治療感冒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尚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證據。
疾病健康管理
(一)避免誘發因素避免受涼、過度疲勞,注意保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在高發季節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戒煙;防止交叉感染。
(二)增強免疫力注意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鍊,提高機體抵抗力及抗寒能力。
(三)識別併發症並及時就診藥物治療後症狀不緩解;或出現耳鳴、耳痛、外耳道流膿等中耳炎症狀;或恢復期出現胸悶、心悸,眼瞼浮腫、腰酸或關節疼痛者,及時就診。
來源|中華全科醫師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