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有一個人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全世界流行,你知道嗎?有一個人他在民國就有無數的外國人當做崇拜者。他本可以在國外悠閒的過一生,卻依然選擇回國。他就是林語堂先生。
林語堂他一生出版了 36種英文著作,《生活的藝術》、《吾國吾民》、 《京華煙雲》等許多作品作品,而且幾乎全都先用英文創作,在國外出版發行,而後才譯成漢語介紹到國內。他的1000 多篇文章,被翻譯成英、日、法、德等幾十種文字,幾乎囊括了全世界的主要語種,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出版的各種不同版本的作品大約七百多部。
林語堂曾經經歷的10 年鄉村生活,留給他的是無盡的新奇與歡樂。其實說林語堂是一位農家子弟,其實並不怎麼確切。他的父親林至誠做過挑夫小販,沒上過學校,完全靠自學識字讀書,24歲進人教會神學院,成為一名牧師。林至誠家在天寶鎮五里沙村,那裡有祖上傳下來的一幢房屋。因此,林語堂的祖籍地位於五里沙,而他的出生地在坂仔,如今兩地都屬漳州市管轄。漳州的那座老屋林語堂肯定去過多次,但他更鐘情並將其視為真正故鄉的,是坂仔。從漳州五里沙到平和坂仔鎮,行程近百華里,即使今天坐車,也得近兩個小時。而當時從坂仔到譚州主要走水路,行程需整整一天。
林家還有一層西方背景,那就是基督教徒,他們林家的基督教身份可以一直追溯到祖輩,林語堂的祖母在一名漳州牧師的影響下接受洗禮,成為虔誠的基督徒。至於父親林至誠,則屬"自幼隨母皈主"。1880年, 已是牧師身份的林至誠受聘主持基督教坂仔堂會教務,他不僅新建了禮拜堂,還以堂會的名義創辦了一-所銘新小學。
西方書籍、基督教,還有常讀常新的《教會消息》,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個山地孩子而言,能接觸到這麼多西方宗教、哲學、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知識與學問,簡直就是一種奢侈。正是這樣的環境,才使得林語堂對西方產生了種強烈的親和, 並樂此不疲地浸淫其中。
與此同時,父親林至誠沒有忽略孩子們的國學修養。每逢寨暑發期間,早晨八時,父親必搖鈴召集孩子們上課,教他們學習《詩經》化是父親那語》等古典詩文。林語堂在廈廣讀書7年,在上海求學4年,每年寒暑假,幾乎都要回趟故鄉。"但我從不悔恨那麼多天的路程,因為那一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至今日仍是我精神上最豐富的所有物。"在長達11年的時間裡,林語堂都在九龍江(西溪)及其支流來回往返,在大海漂拍遠行。直到1917年,父親林至誠完成了教會授予的布道使命,離開坂仔回到老家漳州天寶五里沙,林語堂便也再沒有回過這塊養育並決定了他未來人生走向的故土。那一年,林語堂21歲,已在北京清華學室任教
後來,他在海外差不多生活了30年時間。30年中,雖然幾度歸國,但都只作短新停留。在歐風美雨的浸潤中,林語堂不僅過著西方式的生活,而思想認識,更是深得西方文明之精髓。因此,當他站在西方觀照、回望有著切膚之感的遙遠故鄉與無法割捨的傳統文化時,便能達到他人難以企及的客觀與深刻,正如兒時在坂仔看山一樣,取仰視與俯視相結合的角度,既能出人其中,又能超乎其上。
林語堂他一生最大的貢獻與功績,是致力於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近代將西方文化引人、介紹中國的人,從嚴復、 林紓始,可謂代有傳人,薪火不絕;但將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國人中林語堂雖非唯一,但要數他最 為成功。據我所知,迄今為止,並無他人超乎其上。
他以西方文化的視點切人中華文明,認真審視,比較反思,林語堂在一條前人未能很好開拓的漫長之路, 上探索前行。他研究老莊道教、孔孟儒學、中國化了的佛教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哲學,把握中西文化的發展流變,探究人生的意義與真諦,最後卻選擇、回歸了傳統。他比其他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更有資格、理由取得"綠卡"加人歐美國籍,然而,他最終毅然決然回國。
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不可否認,在這一方面,林語堂是一個天才,他讓無數同時代的人汗顏,他的光芒掩蓋了所有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