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
這一次,
我們帶你打卡城市地標建築,
標記時光。
新中國成立70年,時代的發展、國家的進步留下太多印記。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個城市大街小巷裡的建築。一座與你一起成長的建築,一段常說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標性建築,在斗轉星移之間傾訴著歲月往事,在雨雪洗禮之下彰顯著城市性格,在風起雲湧之際豐富著中國形象。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微視頻《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帶你每日「點亮」一座城市地標建築,在共和國70年蜿蜒前進的足跡中,解封歷史;從一代人、一座城、一個國的成長中汲取力量。我們,唯有知來處,方能識歸途。
國家大劇院
國家大劇院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標性建築,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西,人民大會堂西側。
國家大劇院由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外觀呈半橢球形,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餐廳、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
國家大劇院於2008年12月19日獲「魯班獎」 ,2009年10月28日入選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國家大劇院,「破殼」而生
2007年,
醞釀近半個世紀、
施工近六年的
中國國家大劇院首度亮相,
便驚艷了全世界。
它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
占地11.89萬平方米,
內含四個劇場,
總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頂建築,
與殼體外的人工湖
形成了和諧的呼應。
半橢球形的國家大劇院
立於碧波之上,
不遠處是肅穆莊嚴的紫禁城,
古老與現代交匯於此,
像是當代開放中國的一個縮影。
在國家大劇院,
古典的、現代的,
京腔京韻的、五湖四海的
文化正在上演。
人們來到這裡,
感受音樂、戲劇里的悲歡離合,
感受著藝術帶來的驚喜與震撼。
在這裡,
人們為歌者與演員鼓掌,
為遇到知音而默默感動。
藝術改變生活,
也改變了無數人,
生活中的心境。
美的事物總會
驅散人們心中的陰霾,
「美」沒有定義,
但當你看到它的時候,
便會瞭然於心。
因為它,
藝術與高雅不再遙不可及;
因為它,
音樂與戲劇全變成享受。
國家大劇院,背後的故事
1958年,
建設國家大劇院即已提上日程,
周恩來總理親自為未來的
大劇院選定了院址
——人民大會堂西側。
後來國家大劇院的建設被擱置,
人民大會堂西邊的位置
一直被保留至上世紀90年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等待,
2007年,
國家大劇院終於「破殼」而出。
國家大劇院建成後不僅是
中國文藝最高級別的展示舞台,
並且在世界文藝版圖上迅速崛起,
已然成為全球
最具影響力的劇院之一。
∆ 保羅·安德魯
這一氣勢恢弘又構思精巧的建築,
出自法國建築大師
保羅·安德魯之手。
他的設計方案,
從10個國家的69個方案中
脫穎而出。
他希望大劇院能像
一粒孕育生命的種子,
最終生髮為一塊夢想之地。
「大劇院要表達的是內在的活力,
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
人們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蛋殼,
永遠孕育著生命,
永遠有精彩破殼而出。
這就是我的設計靈魂——
外殼、生命和開放。」
∆ 保羅·安德魯創作國家大劇院的手稿
保羅·安徳魯的橢球形設計方案,
曾遭到了一些城市規劃專家的反對:
這個西洋建築風格的國家大劇院,
顯然與天安門周邊現有的
建築風格不協調。
文化部對此回應道:
天安門周邊的建築是與時俱進的,
一個城市的建築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人民大會堂西邊出現
西洋風格的大劇院,
沒有什麼不和諧的。
∆ 2004年7月28日,即將完工的國家大劇院。
安德魯設計的國家大劇院,
還有一層寓意是
天外來的一滴水滴,
落到了北京。
安德魯認為,
水會給城市建築帶來靈氣。
但也有質疑的意見提出:
如果水池發生了泄漏怎麼辦?
國家大劇院的一些建築
在地面以下,
泄漏的水淹沒了
國家大劇院怎麼辦?
根據這條意見,
水池的設計做了修改。
表面看是一個完整的水池,
其實在水面下隔成了一個個格子,
即使某個格子的水發生泄漏,
也只會漏一部分水,
不至於淹沒整個劇場。
同時,從安全的角度考慮,
國家大劇院的周邊開了許多小門,
作為逃生通道。
國家大劇院是保羅·安德魯的傑作,
每次來到中國,
哪怕日程再緊、工作再忙,
安德魯都會特意擠出時間,
到國家大劇院裡看上一場演出。
他經常一個人,
坐在二樓靠窗的一個角落,
欣賞國家大劇院和周邊的環境。
他坦言:
「在我此生所設計的諸多建築作品中,
中國國家大劇院在我心中排第一!」
2007年12月22日,
國家大劇院正式開放。
除了國內眾多藝術院團,
國外名家名團也漸漸把大劇院
當成了一個不能錯過的演出場所。
指揮大師阿巴多、祖賓·梅塔,
古典樂天團柏林愛樂、
維也納愛樂……
那些昔日國際舞台上
如雷貫耳的名字,
因大劇院而變得近在咫尺。
∆ 著名指揮家古斯塔沃·杜達梅爾與柏林愛樂樂團在國家大劇院合作獻藝「醇·萃古典」。
2018年11月,
巴倫博伊姆與
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
杜達梅爾與柏林愛樂樂團,
接連亮相國家大劇院。
76歲的巴倫博伊姆
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
鋼琴家、指揮家之一,
也是郎朗的老師。
他首次來到這裡,
即對「蛋殼」大加讚賞,
「我知道你們對這個建築已習以為常,
但對我這個第一次到來的人而言,
這就是一個奇蹟!」
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
聲音效果也讓他讚不絕口,
他幽默地問工作人員:
「我能把你們這個廳搬回柏林嗎?」
∆ 巴倫博伊姆
鋼琴大師布赫賓德感言:
「在國外演出的時候,
我經常會在舞台上或者
走到高處的包廂里看一看,
大部分觀眾都是白髮老人,
但北京不一樣。
這裡的觀眾有很多年輕人,
這非常了不起。」
∆ 布赫賓德
這就是北京——
她古老又年輕,
她以海納百川的胸襟,
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正以驚人的速度變成「新北京」。
天安門的國旗伴隨太陽一同升起,
各大環線上的車流開始穿梭,
四通八達的地鐵人潮湧動,
胡同巷子裡炒肝飄香。
她是「八大古都」之一,
3000多年前,
薊、燕定都於此,
此後,元、明、清等朝代,
都曾以她為都城。
這裡有天下奇觀萬里長城,
登上八達嶺長城,
追隨起伏的山脊,
完成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約定,
體會站在頂峰的暢快。
這裡有縱橫交錯的胡同,
它們是城市的脈絡,
交通的衢道,
也是老百姓生活的居所,
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
重要舞台。
北京的南面,
大興國際機場如鳳凰展翅,
吸引全球目光,
未來將成為世界交通重要樞紐。
古老的北京、現代的北京,
飛速發展變化的北京,
既保持了古都的莊重美麗,
也洋溢著現代化都市的氣息。
國際的北京、創新的北京,
正在有機融合,
這是一座,
穿越了漫長厚重的
歷史旅途之後,
依舊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大城市。
北京,
為你開天闢地,
流動中的魅力充滿著朝氣,
讓我們都加油去超越自己,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有勇氣就會有奇蹟,
北京,歡迎你!
轉自央視新聞,https://www.toutiao.com/i67395082431538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