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個階段,莫名的對一些東西感覺到恐懼,比如害怕大的聲響,害怕陌生人,害怕雷電,有時還會害怕鬼,怪獸這類莫須有的東西。
一位媽媽說,他家男寶4歲半了,最近總是說害怕怪物,白天家人都在客廳,他自己去臥室都害怕,問孩子怕什麼呀,他就說家裡有怪物。媽媽告訴他沒事,家裡根本沒有怪物,但是孩子依然很害怕。
如何能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上對怪物的恐懼呢?
01
正確認識孩子的恐懼
恐懼和害怕是人類為了躲避傷害而表現出的自我防禦反應,並不是一種可怕的不良行為習慣,調查發現,超過90%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每一個年齡層孩子恐懼的對象會有所不同,這與孩子智力和身心的發育有關。
從出生至6個月孩子對噪音或大的聲響容易產生恐懼,6個月~1歲的孩子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同時也會產生恐高的情緒,1~2歲的孩子對分離、獨自睡眠、排便等有著特殊的恐懼;2~4歲孩子的想像力和推理思維的迅速發展,開始對黑暗、動物和想像中的東西產生恐懼,4歲以後,孩子的想像力已經非常豐富,他們會把故事裡、動畫片中看到的圖片、影視形象無限放大,孩子會感覺故事中吃人的「妖怪」和「大灰狼」隨時會出現在他的周圍,然後吃掉他,因此感到緊張、恐懼。
像前面說的孩子說家裡有怪物,就是想像力作用的後果。所以爸媽們不要太緊張,隨著孩子獨立能力的加強和智力的發育,這種恐懼不會持續時間太長,也不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但是父母要注意一點,平時給孩子看動畫片或者讀故事的時候,要儘量避免讓孩子接觸到這些容易害怕的東西。
02
不批評不指責,保持平靜的心態
當孩子對什麼感到恐懼害怕時,父母不要覺得孩子是膽小,甚至去指責孩子有什麼可怕的。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特別怕黑,還是一位男生,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必須要留一盞檯燈亮著,就是因為他小時候特別怕黑。
父母為了鍛鍊他的膽量,一到晚上就把他房間的燈關上,並且留他一個人在屋子裡,這個同學的膽子沒有練出來,卻因為父母的無知落下心理疾病,一個人待在黑漆漆的屋子裡就會恐懼到身體發抖,直到後來看了心理醫生才有所緩解。
有些孩子總說害怕鬼,其實是缺乏父母陪伴的一種表現。當孩子說害怕鬼的時候,我們沒必要針對這個「鬼」做太多思想工作,而是耐心陪伴孩子。
在父母溫情陪伴下,孩子內心的孤獨感逐漸消失,「鬼」也就不見了。
03
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說害怕的時候,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孩子不用害怕,實際上這否定了孩子的感受,會造成孩子內心更大的衝突。
因為他真實的感受就是害怕,而父母說不用怕,孩子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感受錯了,進而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
當孩子否定自己的感受時,內心會陷入十分衝突的狀態,這種衝突會演化成一些偏差行為,比如五六歲了還尿床,吃手指等。
當孩子跟父母說出害怕的時候,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待有怪物這件事情,擁抱孩子,告訴他:「是的,寶貝現在有些害怕。媽媽知道」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時,這種理解就是給他最好的支持,也能增強孩子內心戰勝恐懼的力量。
孩子知道,有父母在,會保護他,怪物不會傷害到他,這就是安全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就知道世界上不會有怪物,恐懼就徹底消失了,但是父母給他的安全感和溫暖會永遠留在他的心裡。
04
用遊戲來化解恐懼感
父母可以跟孩子講一講自己小時候害怕怪物的故事,讓孩子知道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在害怕,也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他認為的怪物是什麼樣子,讓孩子暢想一下什麼可以打敗怪獸,比如特殊的聲音或者光線,讓孩子找出一個能發出聲音或者光線的玩具,代表能打敗怪物的秘密武器,然後一起玩打怪物的遊戲。
爸爸打扮成孩子認為的怪物模樣,突然間從臥室跳出來,都要襲擊孩子,媽媽先站出來擋住怪獸,遞給孩子一個秘密武器,孩子一打開玩具,怪物就死掉了,假裝怪物的爸爸就倒下了。
通過這種遊戲,可以給孩子的內心灌輸一種力量,讓他相信怪物是可以打敗的,慢慢的就不會那麼害怕,或者當孩子感覺到害怕時,讓他拿著那個秘密武器來保護自己,都有助於緩解他內心的恐懼感。
總之,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懼,愛和陪伴就是最好的良方。
END
為了不錯過我們的推送,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