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基本技法:如何裹毫澀行?

2019-07-30     華人視點

寓尖於圓

篆書的起收筆都要逆鋒(回鋒)。 但由於其風格不同,線條的形狀也不同,在逆鋒回收時的筆法技巧也不同。

小篆的線條形如「玉箸」,首尾渾圓,且線條粗細均勻一致。而大篆的線條往往形如「紡錘」,中段飽滿厚重,蒼勁老辣,而首尾則在圓形的前提下稍顯細而尖。猶如「毛線簽」一樣,雖細略尖,但仍然是圓的,而不會扎手。這就是大篆線條最顯著的特徵——寓尖於圓。

圖4


書寫時與小篆一樣,仍然必須逆鋒起筆,回鋒收筆。但是在逆鋒時,用筆更加輕巧,在回鋒時可以稍圓一些,也可以幾乎是原路折回,使向右(或向下)的筆畫完全重合在向左(或向上) 的行筆路線上。由於有了這個逆鋒回收的過程,加之紙張對墨的浸潤,其筆畫兩端自然就會是圓的。

但較之於中段的按筆、澀行所產生的渾厚之線條,首尾處常顯得較尖而細,因而體現了「形如紡錘」「寓尖於圓」的筆畫特徵。這是篆書線條中大小篆之間比較重要的一種筆法區別。

裹毫澀行

篆書的線條必須保持圓勁,如樹幹一樣,具有渾圓的立體感。要使線條達到圓勁而有立體感,中鋒用筆是關鍵,使筆毫常在筆畫中間運行。書寫圓潤、光潔、飽滿的小篆線條,保持中鋒、萬毫齊力即可。

篆書中,小篆與大篆的線質不一樣。大篆的線條往往在厚重、圓勁的前提下還富有一種金石之氣,即線條外部因鑄刻、風蝕等原因,形成較粗糙、形如老樹幹表 面一樣凹凸不平的邊線輪廓。這樣的筆畫效果,有宣紙浸墨不均的原因,更關鍵的是需要一種技法——裹毫澀行。

圖5-1 捻筆裹鋒

所謂裹毫,即要求在毛筆行筆過程中,當下按毛筆彎曲時,筆毫不能鋪 (散)得太開,而必須使筆毫如繩子一般裹緊。如果僅僅是中鋒,按筆往往都會使筆毫鋪開,形成較為粗(寬)的墨痕。要獲得裹毫的效果,則需要在行筆中,當感覺筆鋒開始散開時就略微捻轉筆管,猶如搓繩子一樣,讓筆毫扭在一起,這就是大篆最常用的捻筆裹毫之法(圖5-1)。

加之書寫行筆時不能太快,而應當如泥潭行舟一樣有阻力,可以走走停停,以此來增大毛筆與紙面的摩擦力。當然,正常情況下,毛筆在紙面上是沒有多大摩擦力的。如果順其自然地書寫,往往都會很輕快,一帶而過。由此所書寫的線條會顯得輕巧光滑,沒有凝重之力量感。

圖5-2 大篆線條

所以,澀行行筆時,書寫者應有意放慢速度,感覺如有阻力一般艱難行進。這樣所書線條才會顯得有力、凝重、雄強,也才可以使筆畫有緊結感,有厚重度。即使線條不太粗也很有力量感,而且其邊沿就會形成如「屋漏痕」,如老樹幹一樣的粗獷老辣之感。

圖5-3


平實穩健

篆書在行筆速度上講求平實穩健,才能使寫出的筆畫線條勻整、光潔、飽滿,有厚度,有力量感,這是書寫篆書與其他書體不同的方法。書寫時要不緊不慢,心 平氣和,心無旁騖。

特別是寫小篆,因為線條非常均勻,墨色基本一致,這就要求書寫時要掌握好節奏與速度。起筆時略輕而稍慢,轉過筆鋒後,在中段行筆要絕對一致。特別是遇到寫稍長的直線或曲線,都要一氣呵成,中間不可停頓。

書寫前要考慮好行筆的位置與長度,做到心中有數,下筆輕巧,行筆勻速,收筆準確。切不可一邊書寫一邊還在衡量線條要寫多長,在哪裡收筆,書寫中如果略有猶豫遲疑,分散神志,線條就會有墨結,而不能幹凈利落。

行筆中除了要勻速之外,還要平穩,一定要把握控制好筆鋒的力道,不可氣虛、膽怯。如稍有氣虛,就會呈現出抖抖顫顫的筆痕,使線條缺乏光潔,缺乏彈性與力度。收筆處要動作精準,行筆到目的地後便輕輕提起,略快速回收完成收筆動作。如果慢了,會使墨痕臃腫。

圖6

很多寫篆書的高手在收筆處常常動作輕快,凌空回收,甚至在線條尾部略帶枯筆,從而使線條顯得剛勁有力。

書寫大篆的線條,雖然中部強調裹毫澀行,有走走停停之感,但仍要求平實穩健而非猶豫不決。其起收筆仍然要求十分果斷,從其略帶枯筆的線條尾部透出剛毅果敢之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umIRGwB8g2yegND7Cba.html




















你是否在混?

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