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流域要迎來新的發展篇章啦
大家在激動之餘
可能會出現下面這樣的疑問:
哪些省份迎來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講了啥?黃河流域未來要如何發展?
別著急
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乾貨
快來學習了解一下!
黃河流經這些省份
黃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
在本次座談會上,青海省、陝西省、河南省等沿黃河9省區有關領導,以及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傑、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先後發言,分別從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談了認識和看法,結合實際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聽取發言後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
他強調,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寧,天下平」
自古以來
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
沿黃軍民和黃河建設者開展了
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流域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三江源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實施,上游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中游黃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蹟,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
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加快推進,百姓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但同時也應看到,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為此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下要求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對污染嚴重的支流,要下大氣力推進治理。
下游的黃河三角洲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要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機制,解決九龍治水、分頭管理問題,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淤積,確保黃河沿岸安全。
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
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
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網友們在得知座談會的召開後
也紛紛留言表示
期待家鄉變更好
希望黃河流域的省份
發展得越來越好!
(綜合新華社、微博等)
主編:唐嘉藝
編輯:於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