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票房影城」的生存之道

2021-04-12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500萬票房影城」的生存之道

作者 / 呂世明

2014年內地曾經有單體影城實現了票房破億的壯舉,但現在很難想像還有影城可以實現該指標,儘管所有影城都會信心滿滿地推出每一年的計劃,不得不承認票房壓力已經成為所有影城都要去面對的問題。

中國內地目前有一萬一千餘家影城,票房破千萬的僅一千七百餘家,票房在五百萬以下的將近七千,如果這部分影城位於一二線城市的話,那麼它大機率是虧損的,即便對於三四城市而言,五百萬的票房成績也談不上多麼好(對比數據按照2019年為基準)。

更多人目光會集中到頭部影片和明星影城,但大部分影城的生存狀況不那麼樂觀,甚至有相當多的影城在「外人」看來「橫豎都是賠錢的生意」,這部分影城的如何生存下來,且這些影城如何維繫下去,也是衡量內地電影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晴雨表。

500萬對於一些中小微企業會是不錯的業績,但對於內地這七千家影城,它們的生存之道在哪裡呢?

經濟強省半成影城虧損,

行業整體趨勢「慫恿」新建

目前絕大多數影城最大的支出毫無疑問是房租,人工和其他費用實際的占比並不高,但如果影城自身盈利效果較差,就會將這些費用的占比凸顯出來,因此所有影城如果不能在票房收益上有一定的保障,虧損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即便一線城市,也會存在大量的低票房影城,甚至經濟發達地區,像經濟強省江蘇和其周邊(包括其他一些沿海地區),其省會也有超過45%的影城票房不到500萬,就更不用說其他二三線地區了。

票房不足五百萬的影城,並不完全都處於非商圈和非黃金地帶,一些核心地區的影城數量通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都會面臨從十年前的2-3家,擴展到目前的近十家,相互之間的競爭和壓力可想而知。

大影投在整體布局候,會有長期的通盤考慮,一般很少會觸及一些「爭議」地區,畢竟有限的空間內很難容納下增量影城,即便入駐了項目,更多也是對原有項目(或撤場項目)的調整和更新。

但目前內地影投市場仍然是火熱的,根據影投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從事院線新建、拓展和相關行業的整體規模,幾乎等同於院線影投下游的從業者規模,要維繫整個行業的合理有效運行,新舊影城的推進幾乎是無法逆轉的。

表明上來看,經濟的發達程度和影票的實際消費能力是絕對掛鉤,但在實際的消費占比的支出方面,經濟發達地區的實際支出占比是遠低於經濟落後地區,但同樣面臨著消費升級的壓力,龐大的基數人口和文化氛圍在支撐這部分地區的高票房收益。

每個地區都有其經濟發展計劃,都會用商圈套社區的思維做整體的基礎發展,目前幾乎所有新建社區都要在其樓盤內新建大型商超,藉此來吸引和保障社區居民的駐留。同時配備中小型影城也是常規操作,儘管在主要商圈內8廳以上的影城是更好的發展趨勢,但中小影城仍舊維持6廳以下的配置。看起來投資低,但缺乏一個明確的回報周期。

低票房影院加盟&私營對半開,

票房占收入的九成

內地的兩家龍頭影投企業萬達和大地,在最近幾年的快速的發展過程中,對於加盟影城的吸納速度開始加快,像萬達早年間幾乎很少會在萬達廣場以外的地區做影城項目,但行業本身的要求促使其降低門檻,用來吸引更多的影城入局。

同時,目前票房較低的影城更多是私營的性質,這部分影城會加盟一些中小院線,他們對於票房的考核要求較低,投資者往往是各個地區的「土豪老闆」,一家&多家影城聯合在某地市形成一種半連鎖的經營狀態,同時也會有一兩個省市內的小範圍團體。

當然這在院線出現的早期,是各個地區逐漸形成影投公司雛形同樣經歷的階段,只不過那個時期,各個影投公司和院線其背後有各個地區資源雄厚的廣電部門,對於這些私人老闆,通過一些渠道獲得影城的經營資格後,大多很難用以往其他行業的從業經驗應對和落實到電影院方面。

拍sir和一位曾經的影城從業者聊到他過往工作的地方,現在這個影城已經被幾個本地老闆重新的簡單裝修,他們同時在該地區接下幾個項目,這些項目都有類似之處,項目長期擱置、業態情況不佳、往期票房收益不良。但極低的價格和完備的手續會讓這部分影城在較短時間內快速的入局——

「我真想不通,為什麼會有人接這樣的影城,從春節開業後到現在,票房仍然在本市排名靠後,我看即便清明節那幾天,每一天的票房也就一千多塊錢,連人工費都不夠。」

不僅如此,一些從業者也透露到,很多票房低的影城日常監管力度都不高,這也使得這部分影城會出現「偷票房」的行徑,一個包場一二百人,可能就出幾張票,幾千元的票款輕鬆被截留。

不用說一線城市二百多家影城,目前大多數二線地區的影城數量也在80-150家上下,實際監管力度非常困難。同時對低票房影城,很難在短期內通過有效的方式吸引觀眾,特別是淡季缺乏重點影片的支撐,對於這部分影城幾乎是災難的。

好在於激烈的競爭環境同樣存在出品和發行層面,大部分一日、三日游影片,也想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露個臉,但對於他們而言,想安插到效益好的影城幾乎是不可能,這部分影城對於場次的管控力度空前,幾乎不會給予這些影片一絲空間。

底層影片也就只能和底層影城合作了,在宣發層面,影片的落地往往就意味著利潤的產生,雖然相對於票房收益來看,這部分收益可能很少,但在重點檔期時,爭取到一個有效場次所能產生的收益,對於這些影城和絕大多數片方已經不是雞肋了,而是實實在在的肥肉。

皈依大院線,

整合&獲取更多資源和機會

去年因疫情導致內地數百家影城直接退出了市場,肉眼可見的到目前為止很多地市還有數家影城處於停擺和擱置的狀態,即便被接手也很少有大影投出手重建的狀況。

對於很多大中型影投而言,這兩年大家可能大機率不會投資和新建大中影城了,很多項目都是前兩年既定好的,只是去年的疫情導致項目的延期。

新興的一些影投公司看起來可能很有衝勁,但他們也不會垂青這些票房不佳的影城,除非是地產物業方面對整體資源的打包出售,影投公司幾乎不會在去考慮一些票房收益較差的項目。

從去年7月底復工到現在已經快半年了,今年全國票房冠軍的影城預計還會在北京產生,但票房成績能否達到2019年7千萬+的標準很難確定,大批新影城的衝擊和低票房影城不按道理的經營方式對於所有人都有損傷。

不得不承認低票房影城如果不使用一些「特殊」手段可能一兩年都堅持不下去,除非影城自身沒有房租的壓力,但這畢竟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反覆的經營權變更,也說明了所處商場和物業自身對於直接接受的興趣不高。

一二線城市的影城較低的租金可能有一二百萬,高的可能五六百萬,五百萬對於中小影城幾乎都是一個盈利的坎,實現這個目標對於他們是當務之急。

重點的問題在於,無論是加盟影城還是私營影城,普遍的心態是經營者和影城經理極不情願將主控權給予到院線方面,更多時候對於院線、片方和發行方是一種索取心態,在自身條件的制約下,並不清楚合理合法有效經營的重要性。

這種略失衡的心態,導致這部分影城更多希望通過「違規」的操作、吃一些蠅頭小利、和小片方合作搞一些排片、多拿一些第三方和片方的回扣等等手段。

但和正常的商品流通企業和餐飲服務業一樣,既然有像俏江南等中高端的餐飲、也會有檔次略低一些的西貝莜麵村,當然像沙縣小吃也不乏食客,消費群體的要求不同,也一樣會對應到觀眾層面,觀眾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找尋對應的影城來觀影。

但和對頭部影片的關注一樣,現在業內外更多把目光和關注度傾斜到一些大影城和有票房紅利的電影院,對於中小影城的經營狀況很少去關注,這也使得這部分影城會存在各種問題。

實現觀眾的分流可能是解決這部分影城生存的一個出路。在院線化的最初階段,電影局曾經對影院有一個很明確的分級策略,但伴隨更多的影城出現和影城拓展的產業鏈完備,影城在同質化的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其他方面卻很難形成一種為觀眾所指定的層級,大家只能依據消費習慣和是否方便去選定影城。

對於低票房的影城,想生存下去,合理合法經營仍然是第一位,併入到大院線,儘可能將所有經營策略和大院線實現統一,大多時候要比自己單打獨鬥的效果更好,而且此舉所能獲得和共享的資源也更多,可能也是大家目前唯一的出路,也是能夠留著牌桌上等待機會的唯一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ntKxngB9EJ7ZLmJgz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