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紮根基層 傳承初心服務群眾

2019-10-12   東坡發布



在白馬鎮祥和社區有這樣一個家庭,一家三代人都紮根基層為群眾服務——公公陶汝奎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耄耋之年仍奮鬥在一線;兒媳倪德君紮根社區19年,全心全意為社區群眾服務;在倪德君面臨退休之際,她的女婿劉瑞接棒,成為社區工作人員。

一家三代「接力」的同時

也見證了白馬的發展和變遷

跟東東一起走進這個家庭

聆聽他們的故事

陶汝奎

耄耋之年仍奮鬥不止

「公公先後在眉山縣多悅公社、白馬公社、尚義公社等地工作,歷任象耳公社武裝部長、白馬公社黨委書記、尚義公社黨委書記。」倪德君說,1980年公公從職位上退下來後並沒有休息,又牽頭組建老年協會和退休支部。

當時退休支部和老年協會學習沒有場地、沒有設備,陶汝奎就號召黨員捐資、捐物,建立起了老年協會和退休支部活動場地,提出每月15日為支部活動日,並沿用至今。

近幾年,在病重期間,陶汝奎仍堅持參與老年協會和退休支部活動,為支部和協會的發展謀篇布局,躺在病床上走不動了,還關心著支部和協會工作開展情況。倪德君說,現在她都時常會想起公公對她的教誨:在基層工作,要干就要好好乾,關心群眾疾苦,了解群眾所需,解決群眾所困,真正為他們辦實事。去年,91歲高齡的陶汝奎因病離世,但老人一心為民,盡心盡責服務基層的精神,倪德君仍記憶猶新。

倪德君

社區的「管家婆」

「在社區工作了19年了,想到要離開,心裡還真有點不舍。」倪德君紮根社區,是因為深受公公陶汝奎的影響,「在我印象中,公公(陶汝奎)總是一個早出晚歸的人,不管哪家有事找到他,他總是第一時間就去幫忙,哪怕在吃飯,也是放下碗筷就去了。」倪德君說,看到公公這種忘我的精神,她也希望加入社區幫忙。

2001年,因群眾信任,倪德君被選為了婦女主任。因工作踏實肯干,2017年,她被選為社區書記,並在2019年被評選為紅旗書記。

社區工作並沒有想像的那樣簡單。「那個時候白馬只有一條街道,房屋也是平房。」倪德君說,隨著改革開放,轄區面積擴大,舊平房被拆,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同時,居民流動性漸增,建立常住人口信息登記卡就是她遇到的首個難題,而上門入戶是解決常住人口信息登記的唯一辦法。

「入戶是做好社區工作很重要的途徑。通過入戶才能了解到居民家的具體情況,比如哪家生活困難需要救助,哪家搬走了換了新住戶,需要更新登記表信息……」倪德君感慨地說,「正是因為一次次的入戶,才讓我在社區的工作變得得心應手。」正因為對工作的積極負責,這麼多年來,她與群眾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融洽,大家也越來越信任她。遇到有啥問題,都習慣第一時間找到她。

劉瑞

紮根基層傳承初心

走進祥和社區的辦公室,劉瑞正忙著錄入信息、整理文檔……幹練的他進進出出,忙個不停,積極、認真而又耐心。

「如果不是丈母娘(倪德君),我根本不會想到來社區工作。」劉瑞說,他是中移鐵通有限公司眉山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敢想敢幹、有闖勁兒的他,覺得年輕人就應該在外拼搏,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

一年前,丈母娘開始勸他進社區工作:「社區工作鍛鍊人,且國家也很重視基層工作,年輕人在社區的崗位上歷練一下,會進步得很快!」

起初聽到這樣的話,劉瑞心裡是一百個不願意。「之前,我並不了解社區,覺得社區工作就是處理一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什麼工作激情。」不過出於對長輩的尊重,劉瑞還是遵從丈母娘的意願,決定到社區一試。就這樣,2019年9月,劉瑞成為了一名社區工作人員。

初到社區,劉瑞懵懂又茫然。丈母娘告訴他與居民打交道得有耐心,要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這樣一來,群眾才會把你當成貼心人。

當群眾一樁樁一件件煩心事被有效解決後,劉瑞跟他們的關係無形中也被拉近了。走在街上,常有人跟他打招呼,在社區里,也有老人會拉著他的手嘮家常。

「當群眾把我當成親近的傾聽者時,我的內心也暖暖的。」劉瑞說,能被人信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正是這種「被需要」感,讓他對社區工作有了很大改觀,同時也堅定了他走下去的決心。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

社區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從只有一條街到七條街

從破舊的平房到高樓

從泥濘的道路到寬敞的柏油路……

從陶汝奎、倪德君到劉瑞

這一家三代人不僅是

社區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更是基層服務精神的傳承者


來源: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