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模」混戰下,阿里能靠「通義千問」領跑嗎?

2023-04-13     太平洋電腦網

原標題:百「模」混戰下,阿里能靠「通義千問」領跑嗎?

當下網際網路什麼概念最火?莫過於AI人工智慧!自從ChatGPT在AI圈火了一陣子後,迅速席捲了大眾的注意力,這種生成式AI的出現讓無數人感到震撼,也引發了各種熱議。

ChatGPT還沒玩明白,GPT-5就爆出要在今年的第三、四季度上線,於此同時,各路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開啟了「秀肌肉」模式,繼百度的文心一言之後,阿里也宣布加入這場AI競賽。

4月7日,阿里上線邀測了自己旗下的大模型——通義千問。通義千問據稱是世界首個突破 10萬億參數的 AI 大模型,PConline也在第一時間拿到的「通義千問」的內測,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測試一下阿里的AI功力如何。

通義千問用起來如何?

此前我們有測試過百度文心一言,而通義千問與百度文心一言最大的區別是,通義千問目前並不支持直接生成圖像,比如讓它畫一張小白兔的圖,得到的回答是無法進行繪畫,但通義千問的優點在於即便無法繪畫,也能通過文字描述場景,給提問者帶來畫面感。

不過在邏輯分析上,通義千問還是挺能打的,比如讓它給蘋果公司做SWOT分析,基本都說得挺對。

讓它寫一則介紹自己的文章大綱,也非常詳細,老行業編輯都不一定能想得這麼全。

但在涉及到文學問題上表現略為遜色,寫出的詩或文案,還是有硬套模版的感覺,比較生硬,整體上中規中矩。比如讓它模仿方文山寫一首中國風的歌詞,最後甚至還出現了國泰民安,繁榮富強,五星紅旗,永遠飄揚,這顯然已經不算歌詞了。

從回答來看,通義千問在涉及到商業、科技等理性問題上,分析還算比較有邏輯,但文學方面還有待加強。

不過,從阿里對通義千問的描述來看,通義千問更偏向於B端,而不是針對個人用戶的大模型,阿里雲智能CTO周靖人表示目前已經與首批企業進行合作共創,企業可以在阿里雲上調用通義千問的能力,也可以結合企業自身的行業知識和應用場景,訓練自己的企業大模型。

目前在阿里旗下的產品中,釘釘和天貓精靈已經在測試接入大模型,阿里未來所有產品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

國產AI大模型競相綻放

最近,很多公司在大模型領域已經殺瘋了,短短10天,就有5場大模型發布會已經或將要與眾人見面。這裡也順便跟大家說說目前國內科技企業的大模型進度。

騰訊將機器學習平台命名為「太極」,基於此平台研發的AI大模型命名為「混元」;網易也給自家大模型取了個極文雅的名字——「玉言」,網易有道還將於近期推出教育場景下類ChatGPT模型——「子曰」;位元組則是從旗下辦公軟體飛書低調切入,最近飛書表示每位飛書用戶都會擁有專屬的智能助手——「My AI」。

除此之外,4月10日,搜狗公司前CEO王小川發布公開信,正式宣布創建中國版OpenAI公司「百川智能」; AI公司商湯科技公布「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以遊戲起家的崑崙萬維宣布,也宣布其大模型「天工」3.5發布在即。

甚至連汽車相關的公司都要來做大模型,毫末智行發布自動駕駛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整體來看,大模型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只要跟人類生活大數據相關的,都可以產生大模型。

但在百花齊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目前國內的模型基礎還是與OpenAI存在代差,要趕上GPT-4,依舊面臨不小的挑戰。

首先,人才儲備不足。AI大模型建設需要大量的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方面的人才。目前AI相關人才在市場上屬於「一將難求」的狀態,雖然可以通過國內外高校合作或自主培養等方式來解決,但人才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

以提示工程師為例,所謂提示工程師,也就是AI訓練師,即通過與AI交互寫出相關提示,以幫助用戶操作AI生成更完美的內容,並幫助公司培訓員工使用這些工具。簡而言之,提示工程師相當於是設計師、文案和程式設計師三者的結合體。目前ChatGPT熱潮下的「提示工程師」已經成搶手職業,年薪高達34萬美元!

順便一提,與提示工程師的火熱程度不同,一些如文案撰寫、方案撰寫的崗位,確實面臨著被AI取代的危險,4月12日,國內公關廣告營銷巨頭藍色光標對華東區的「外包工作」,包括創意設計外包、方案撰寫外包、文案撰寫外包、短期雇員按下了「 全面停止 」的按鈕,全面擁抱AIGC,這也是變相的人才危機。

其次,算法和模型質量不高。在AI大模型領域,相關產品的算法、模型的質量和精度與OpenAI相比還有差距。比如在測試「通義千問」發現,其已經具備一定基礎常識與初步的邏輯思考能力,但對於文學類的回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寫在最後

隨著大數據和算法應用越來越成熟,模型工具越來越完善,這都加速了生成式AI應用的疊代,生成式AI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當然,跟所有新科技一樣,開發AI大模型一定會遇到波折和低谷。國外的API很難直接對我們開放,因此接下來的追趕還需要更多發力。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不應追求速勝,而是應該堅持打「持久戰」,將上述問題一一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fc770d8fefaf56036fe525f04f74a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