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手機廠商,缺乏突破性創新,只能在其他地方卷。
最新發布的iPhone 15系列和華為Mate 60系列,都提供了1TB版本。
最近有消息稱,三星明年的超大杯旗艦Galaxy S24 Ultra,很可能有2TB版本,越來越喪心病狂了。
不光是高端機,不少2000價位的手機也都配置了1TB存儲,價格低至2199元。
1TB手機滿天飛,加量不加價的背後,多虧了存儲企業的大亂斗。
三年前,外國廠商賣的1TB固態硬碟,要價近2000元。
今年,1TB固態硬碟最便宜的時候只需要200多元,價格直逼機械硬碟。
導致價格血崩的原因,除了行業周期的影響外,更因為一些國產卷王的崛起,比如長江存儲。
這家2016年才成立的存儲晶片製造商,僅用6年就在技術上超越了壟斷幾十年的三星、美光等外國同行。
長江存儲的光速崛起,還引起了美國的注意。
去年,蘋果有意將長江存儲納入供應鏈,結果迫於輿論壓力,只好作罷。去年底,美國更是不裝了,正式制裁長江存儲,將其納入了「實體清單」。
有美國政府「認證」,長江存儲的水平可見一斑了。
一路吃癟的長江存儲,
美韓聯合卻都壓不住
長江存儲的成立和逆襲,其中有不少辛酸淚。
中國是存儲晶片消費的第一大國。2021年,我國存儲晶片的市場規模達到5494億元,占全球存儲晶片市場份額超過55%。
眾多存儲產品里,最重要的自然是內存和快閃記憶體。
長江存儲旗下直屬品牌「致態」
然而直到2017年,中國自主生產的內存、快閃記憶體數量仍然是0,得看他人臉色。例如在快閃記憶體市場,三星、海力士、西部數據、美光等美日韓廠商的市占率合計超過95%。
不被卡脖子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了。
所以在各方的支持下,長江存儲在武漢橫空出世,開啟正式衝鋒。
衝鋒之前和衝鋒途中,各方為長江存儲準備了充足的彈藥。
長江存儲初期投資高達240億美元;
光刻機、蝕刻機等重要設備一應俱全,買首台光刻機就花了7200萬美元;
請來「台灣存儲教父」高啟全,擔任長江存儲執行董事及代行董事長。
「台灣存儲教父」高啟全
哪怕2020年初,武漢全市被迫按下暫停鍵,長江存儲依舊保持正常的生產節奏,大樓里照常燈火通明。
然而進軍半導體,註定沒有坦途。
曾經的慘痛例子還歷歷在目:投資總額高達1280億元的武漢弘芯,一顆晶片都沒生產出來就迅速爛尾,最後連光刻機都抵押了;當初號稱投資30億美元的晶片項目南京德科碼,最後淪為欠薪、欠款、欠稅的「三欠公司」。
長江存儲在初期,看起來同樣希望渺茫。
2013年,三星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塊3D快閃記憶體。相比過去的2D快閃記憶體,3D快閃記憶體比拼的是堆疊層數。
簡單來說,堆疊層數越高,存儲晶片的容量和性能就越好。
2017年,剛成立一年的長江存儲就設計製造了中國首款3D快閃記憶體,突破了32層,但畢竟起步晚了4年多,同時期的三星已經突破了64層堆疊技術,所以長江存儲的產品沒有什麼優勢。
後續發展依舊讓人絕望,長江存儲突破64層,三星又突破了128層……差距始終難以抹平。
無奈之下,長江存儲做了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
它直接跳過了常規的96層堆疊技術,直接攻堅更難的128層,不成功便成仁。
結果不難猜到,長江存儲成功了!
2020年,長江存儲終於在存儲市場邁出了一小步,拿下超1%的市場份額。
為了這個突破性的1%,根據其官網介紹,長江存儲總投資額2200億元,專利申請數超8000項,投入逾6000位工程師。
國產崛起後,三星工廠終於不著火了
長江存儲崛起後,比起像民族之光這樣的稱號,更為人熟知的外號是:國際消防大使。
過去,作為全球頂尖的存儲廠商,三星、海力士、西部數據、美光等美日韓廠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低級失誤」。
比如2019年,日本存儲企業鎧俠的工廠發生停電事故,部分工廠居然停工了一個多月;2020年3月,三星的一家工廠不光電閘有問題,消防設施也成了擺設,放任大火沖天。
巧合的是,每次事故後,存儲晶片就會漲價。
更巧的是,在中國的存儲技術突破之後,這兩年它們的工廠突然原地升級,再沒有大事故發生。
長江存儲能遠隔萬里,滅火災於無形,的確強悍。
強悍的關鍵在於長江存儲的一項核心技術,叫做Xtacking。
2018年,長江存儲在全球頂級快閃記憶體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上發布了該技術,剛出道就一舉斬獲了大會最高榮譽「最具創新初創快閃記憶體企業」獎項。
按照長江存儲的說法,在Xtacking的幫助下,不光產品性能會提升,還可以將開發時間縮短至少3個月,將生產周期縮短20%,讓研發成本和研發周期都大幅度降低。
憑藉此技術,2022年,長江存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以量產232層NAND快閃記憶體堆疊的公司。
僅用6年,長江存儲實現了技術超車。
對此,全球著名的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s曾說:「如果以過往為參照,長江存儲將在2030年之前無可爭議地成為全球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領導者。」
但是即便如此,2022年長江存儲的市場份額也只漲到了4.8%。
老牌巨頭們的花式反擊,狠狠包圍了長江存儲。
比如屢試不爽的絕招:價格戰。
這時它們的工廠不僅不著火了,還能加大馬力生產,最後憑藉自己市場規模大的優勢,讓價格一降再降。
比起價格戰,更狠的是盤外招。
2022年,有消息稱蘋果看中了長江存儲晶片,商討供貨意向。消息一出,美國國內炸鍋了。
美國一個民間組織發布了一份報告,寫道「晶片賣國:蘋果為什麼要與長江存儲合作」,最後蘋果知難而退。
還有媒體爆料,美國的存儲晶片公司美光甚至花費近千萬美元,用於遊說政府來打壓中國存儲晶片。不少人猜測,因為中國是美光的第一大市場,美光害怕中國存儲崛起,影響其業績。
到了2022年底,美國更是直接將長江存儲列入「實體清單」。
不僅禁止向長江存儲出售各種高端半導體加工設備,還把長江存儲里一些調試、維修設備的駐廠美國工程師也撤走。
這樣一來,長江存儲一方面很難擴大生產,另一方面技術疊代被迫放緩,崛起勢頭被無情打斷。
被下黑手後,還有絕殺的希望嗎?
被下黑手後,原本風光無限的長江存儲,頓時陷入極大困境。
今年1月,長江存儲甚至傳出集中裁員的消息。
今年6月底,在一次行業的重要會議上,長江存儲CEO陳南翔呼籲:請建設誠信和公平原則,假設長江存儲依法合規買的設備拿不到或是無法使用,可以設一個時間內,把設備在新的條件下回購,這樣才公平。
可惜的是,他所呼籲的市場公平和自由,太難實現。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企業如日中天,結果日本在1986年被迫和美國簽訂了《美日半導體協議》,從此一蹶不振,市場份額被美韓企業幾乎瓜分殆盡。
如今的情況依舊沒有根本改變。
紐約時報去年有一篇報道,叫做《「這是一種戰爭行為」:解碼美國對華晶片封鎖行動》,從標題就能感受到美國為何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如此「關照」。
他們的市場自由程度,一直是取決於他們還占有多大優勢。
當長江存儲動搖了他們的絕對優勢,被各種不公正對待也就不足為奇了。
長江存儲的未來,勢必無比艱難。
一方面,趁著長江存儲深陷泥潭,老牌巨頭們又完成了技術升級。
另一方面,前長江存儲執行董事及代行董事長高啟全,此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專訪時表示,做半導體產品,是比誰有多少錢,有多少人,能做多少研發實驗,能做得多快,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為此,至少要有100億美元的年收入,做到20%的市占率,「台灣有三、四個工廠因為做不到20%現在全部關掉了。」
20%的市占率,對於現在的長江存儲仿佛遙不可及。
但是也不用太過悲觀,長江存儲的未來並非暗無天日。
比如雖然中國半導體行業在先進位程上不占優勢,但好在存儲晶片也不需要太先進的製程,一些設備通過國產替代,也能確保基本的生產。
還有,長江存儲的核心技術Xtacking,還是能讓它在設計、生產和成本控制上維持優勢。
最後更關鍵的是,長江存儲從來不是孤軍奮戰。
在長江存儲過往的一次次技術攻堅中,就充斥著大量來自中科院的工程師。
今年上半年,長江存儲又迎來數名重量級新股東,註冊資本從562.7億元人民幣大增至約1052.7億元。長江存儲二期項目也在啟動,規劃產能達到30萬片/月,如果能實現,會大幅縮小和巨頭的差距。
長江存儲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一期)
長江存儲以及其他相關企業的出現和崛起,背後有無數殷切的目光。
再難也要頂上,因為誰都知道這不僅僅事關一家企業的興衰。
在一場沒有硝煙、沒有盡頭的戰爭里,永不鬆懈才能保留絕殺的希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