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古代有許多詩詞,同情百姓貧苦,展示封建社會的不公,體現了老百姓的辛酸淚。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詩詞達人,關注我,每天帶你領略詩詞之美。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5首同情民間疾苦的極品古詩,流傳千年有韻味,讓人讚不絕口。喜歡詩詞的朋友,趕緊收藏起來吧。
第1首,《犬詩》:護主有恩當食肉,卻銜枯骨惱飢腸。於今多少閒狼虎,無益於民盡食羊。
這首詩的作者據說是明代大臣于謙。于謙保家衛國,捍衛了大明朝,卻慘遭冤殺,令後人無限懷念。
于謙是一個愛惜百姓的好官,所以他的詩也有不少反映民間疾苦的。
我們看這首《犬詩》,說是寫犬,其實是借物喻人,說的還是人間的蠅營狗苟與暗黑氛圍。
在於謙的眼裡,狗是人們的好夥伴,擔當著「看家護主」的職責。
然而,人們是怎麼對待狗狗的呢?沒有肉吃,沒有酒喝,甚至連骨頭都沒有,害得狗狗只能跑去墳墓邊自己去找點枯骨來勉強充飢。
狗狗有功卻不得吃肉,受盡了生活的無限酸楚與委屈。而那些「狼虎」呢,非但對老百姓沒有功勞,反而要禍害百姓,反而要把老百姓的羊給吃掉。
顯然,于謙詩中的「狼虎」,指的是明代那些禍害百姓的官員。
這些明代官員禍國殃民,不做一點造福百姓的事情,反而磨牙吮血,虎視眈眈,刮骨吸髓,一定要把明代百姓的血肉吸乾了這才算過癮。
而真正對老百姓有作用的「犬」,生活卻是無限艱難。
通過「犬」與「狼虎」的對比,于謙狠狠鞭撻了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壞官,表達了對勞苦大眾的真切同情。(註:這首詩的作者,也有說是李古廉的。)
第2首,《題蠶桑圖》:衣被深功藏蠢動,碧筐火暖起眠時。願言努力加餐葉,二月吳民要賣絲。
這首詩是明代蘇州才子沈周所寫,寫的是蠶吃桑葉的情景。蠶被養在「碧筐」里,有時候還需要火盆加溫,保證蠶的存活。
詩人說,希望蠶趕緊多吃一點桑葉,吃的飽飽的,這樣好吐絲。這樣到了二月,蘇州等地的老百姓就可以賣絲賺錢養家了。
作為一個大才子,沈周還是非常關心老百姓的。他不但沒有看不起養蠶的百姓,反而對這些百姓的賺錢養家報以極大的同情和認可。
沈周甚至把蠶當成了朋友,希望蠶能夠多吃桑葉多吐絲,如此殷勤,足以說明沈周看到了生活里養蠶人的不容易。
第3首,《題江南農事圖》:四月江南農事興,漚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嬌細全無事,一夜嬠車響到明。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代才子唐伯虎。唐伯虎以風流聞名,給人感覺是花天酒地,女人不離身邊,但唐伯虎也有不少關心老百姓生活的作品。
我們看這首詩,同樣以蘇州等江南地區的生活為背景,體現出勞苦百姓的忙碌生活。
一眾公子哥是「嬌細全無事」,到處瞎逛。而農民們卻是忙碌不已,男人們漚麻浸谷,忙碌著田裡的工作,婦女用嬠車繅絲織布,根本沒有一個閒人。對比之間,正可以看出農民的辛苦與無奈。
第4首,《蠶豆》:蠶忙時節豆離離,爛煮堪充老肚皮。卻笑牡丹如斗大,可能結實濟人飢?
此詩乃是明代畫家馬愈所寫,同樣是詠物詩,同樣是借物喻人。
表面上說蠶豆可以管飽,而牡丹卻華而不實。事實上,這是說老百姓看著土,卻能夠對社會做貢獻。相反一些明代官員霸占著資源,卻只想著自己的享受,對世間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當然,這首詩的創意似乎來自宋代詩人王溥的《詠牡丹》:「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第5首,《題棉花》:採得西風雪滿籃,禦寒功在倍春蠶。世間多少閒花草,無補於人也自慚。
這首詩的作者是王尚文,同樣也是借物喻人。詩歌說棉花如雪,禦寒效果比蠶絲被還要好很多。
棉花看上去不好看,而許多看上去很美麗的花朵卻沒有棉花的功用,對比棉花應該感覺慚愧無比吧。
顯然,詩歌說的「閒花草」,指的就是那些衣著光鮮、享受著錦衣玉食生活的「富貴閒人」。這些人生活過得美滋滋,對社會卻沒有任何用處。
相反,很多老百姓看上去灰頭土腦,十分寒酸,但是老百姓的勞動卻真真實實回饋了社會。
棉花與花草的對比,正可以看出詩人對老百姓的關心與認可,也反映出詩人對某些富貴鄉紳的嘲諷與鄙夷。
大家還知道哪些精彩的詩詞呢?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詩詞呢?歡迎留言哦。
失業在家,寫文為生,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讚賞、點贊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真的非常重要。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