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高清:3800幅古代繪畫圖庫,1200幅齊白石作品圖庫,27G歷代經典書法套裝,4100幅西方大師經典油畫,臨摹學習絕佳素材!
來源:南方周末
1918年,在世界畫報任助編時的張光宇
大師的老師——被遺忘的漫畫家張光宇
文/陳一鳴
張光宇是中國諷刺漫畫的帶頭人,他的諷刺漫畫影響了包括丁聰、黃苗子、華君武、廖冰兄等一代又一代的漫畫家。
陳丹青說張光宇是「真正的元老」,「貶低講是實用美術,高點講就是波普」,是真正的民間文脈。「早就知道張光宇好,沒想到這麼好。且不說漫畫、裝飾畫,張光宇的水彩風景寫生、肖像寫生一點都不在徐悲鴻、劉海粟之下,跟西方大師是一個水準……」
「四人幫」倒台後,電影院重放著名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年輕人驚呼「這才叫藝術」,以為這電影的美術設計張光宇「是個新人」。漫畫家丁聰在回憶文章里寫了這件事,說自己當時「又氣又喜」。
西遊漫記(1945年)
張光宇1945年畫了一套彩色連環漫畫,名叫《西遊漫記》。畫里是《西遊記》原班人馬去西天取「真經」,而玉皇大帝的天宮裡充滿貪污賄賂,唐三藏一路遇到的妖魔鬼怪,都是玉皇大帝的皇親國戚。妖孽為非作歹被孫猴子擒了,還總有宮裡神仙來說情。1960年他為《大鬧天宮》做人物設計和場景設計,許多元素直接取自《西遊漫記》。
受他影響、提攜的同僚後輩比他有名氣得多。20年前,《裝飾》雜誌曾出版特刊紀念創刊人張光宇,當時的文藝界名宿——夏衍、吳祖光、葉淺予、黃苗子、廖冰兄、丁聰、張仃、華君武、黃永玉等人紛紛撰文,對這位早逝的漫畫家、裝飾藝術家、設計家不吝讚美,稱他是「真正的大師」、「亞洲的驕傲」、「一面旗幟」……然而迴音寥寥,張光宇依然寂寞。
1940年8月在香港繪製魯迅像
左起:郁風、張正宇、糜文煥、葉淺予、謝謝、丁聰、張光宇
帶頭大哥和當仁不讓
張光宇,1900年生於江蘇無錫,祖輩世代行醫。家中籠罩著生老病死的抑鬱空氣,跟奶奶一起剪紙時張光宇才覺得輕鬆快樂。外祖父見張光宇無心子承父業,早早送他到上海一家錢莊當學徒,張光宇對做生意也毫無熱情。
上海著名的戲園子「新舞台」離外祖父家不遠,張光宇有事沒事就往「新舞台」跑,別人看戲,他更喜歡鑽到後台看演員畫臉譜。一來二去,武生張德祿乾脆把他留在「新舞台」畫布景。1916年,張光宇拜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張聿光為師,兩年後加入丁悚(丁聰之父)主編的《世界畫報》,以「鋼筆畫」和「諧畫(漫畫)」走向社會。
世界畫報第五期
當時的上海,弄堂里還有鄉土氣息濃厚的剪紙、年畫、京劇、評彈;大街上又是洋氣的廣告櫥窗和美國電影海報。畫報是當時主流的市民讀物,讀者打開畫報就像當下人們打開電視一樣,張光宇進入《世界畫報》正是得其所哉。
雖然沒讀大學,但張光宇的學習能力超強。家裡「書滿為患」,從中國民間傳統繪畫到德國包浩斯學派、墨西哥壁畫運動、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乃至攝影、電影、廣告……只要有營養,一概來者不拒。張光宇畫作題材包羅萬象,傳統故事、市井生活、時事政治盡收筆下,且細膩流暢,生動傳神。
大炮台香煙廣告,《申報》1924年4月1日
1921年到1934年的13年里,張光宇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英美煙草公司繪圖員。但在上海漫畫家圈子裡,張光宇是當仁不讓的「帶頭大哥」——黃苗子19歲闖蕩上海,在張光宇辦的刊物發表漫畫;葉淺予的第一幅漫畫發表在張光宇主編的《三日畫報》;廖冰兄自認是「光宇先生的私淑弟子」;華君武稱張光宇為自己的「漫畫引路人」。丁聰說,比起父親丁悚,張光宇對他的影響是全面的。丁聰作品署名「小丁」,也來自張光宇對他的暱稱。
張光宇的領袖地位來自藝術才華,更來自人格魅力——講義氣,不計較,喜歡成全人,有錢大家花。夫人湯素貞做得一手好菜,家裡永遠是人來人往的沙龍。張光宇不善言辭,朋友在一起他總是聽得多說得少。
《上海漫畫》&《時代漫畫》
想搞清楚張光宇當年辦過多少刊物,難度頗大,《三日畫報》、《上海漫畫》、《時代漫畫》、《獨立漫畫》、《漫畫界》、《萬象》……至少十數種。張光宇和同仁占領了上海的畫報市場,也征服了湘西少年黃永玉。後來黃永玉撰文稱,小時候模仿《上海漫畫》和《時代漫畫》作畫,「知道偉大的張光宇」,黃永玉用特有的幽默表達自己由衷的欽佩:「這他媽狗雜種真神人也。」
1934年,張光宇辭去煙草公司的工作,與書店老闆兼詩人邵洵美及作家、漫畫家如葉淺予、魯少飛、黃文農、林語堂、三弟張正宇等人合作,成立了「時代圖書公司」,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番。
在此期間,張光宇的早期代表作《民間情歌》結集出版。「民間情歌自序」中張光宇寫道,「民間情歌能寫出真情實意,比詩詞來得健美活潑,比新體詩更來得勇敢快捷……」
民間情歌 作者張光宇
情歌原汁原味,配畫情趣盎然又不涉淫褻。比如「路上殘花莫要采,家中牡丹正在開」,畫面是裸體的婦人在椅子上回首,旁邊一盆盛開的牡丹花,花下貓兒仰頭張望。
多年以後,葉淺予、廖冰兄、華君武等人憶及《民間情歌》仍然擊節讚嘆。葉淺予評價《民間情歌》透露著德國畫家的嚴謹精神和墨西哥畫家的誇張手段,達到造型純熟之境。
張光宇自導的連拍照片
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著名自拍照創作於1976年,而張光宇的創意完成於1930年代。動漫、創意設計漸成主流的今天,人們當下 遇到的「新問題」,張光宇不但想過,而且解決得都很精彩。上海人陳丹青感到惋惜:曾經那樣鮮活的市民藝術,後來都斷掉了。
「小的拍一記,大的不讓飛」
張光宇喜歡交友,喜歡看戲,喜歡好萊塢電影,喜歡看國外最新的畫報;尤其喜歡螃蟹、鱔魚、鰣魚、紅燒肉這四樣兒美食。
但他又有著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和民族自尊心。1930年代他的創作中不乏針砭時弊的諷刺性漫畫,比如《除蠅圖》,配文是「小的拍一記,大的讓它飛」,揭露當時政府治理貪腐的真相。
除蠅圖 作者張光宇
來自東北的「憤怒青年」張仃在張光宇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1936年,19歲的張仃因抗議國民黨政府入獄,出獄後他嘗試將《買賣完成了》和《春劫》兩幅漫畫配上一篇短文一併寄給張光宇,被採納發表。後來他到上海看望張光宇,無論年齡資歷,張光宇都遠在張仃之上,張光宇卻打電話約來葉淺予、魯少飛、胡考等人,相聚通宵,讓張仃感動不已。張仃的作品情感濃烈,直面民眾苦難,剛一出道,就被自認「出身低微貧賤」的廖冰兄認作張光宇之外的「第二偶像」,後來廖冰兄的許多漫畫作品發表時署名為「王仃」。
日軍迫近,張光宇不顧性命發起「漫畫抗敵協會」並編輯《抗日畫報》,上海淪陷之後攜家逃往香港,給《星島日報》畫漫畫和插圖。
張仃去了延安,華君武逃到香港後在張光宇鼓勵下也去了延安。1940年張光宇和徐遲、丁聰一起到達重慶,不久皖南事變發生,張光宇憤而離開重慶,經緬甸回到香港。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張光宇再次攜家出逃。
窈窕淑兵 作者張光宇
張光宇的三子張臨春今年75歲,他的童年記憶就是不停地跑路。白天跑,黑夜跑,坐在扁擔挑著的籮筐里跑,坐在拉木炭的汽車裡跑,從香港跑到湛江,從湛江跑到桂林,從桂林跑到貴陽……年幼的他只知道父母和所有逃避日本兵的中國人一樣,是難民。
張光宇曾觸景生情畫了一條躺著的瘦狗,題為「中國狗」。樂生厭死、情趣盎然的藝術家也被逼得刀劍滿腔。
日軍不斷進逼,張光宇一家走走停停,1944年冬天又到了重慶。老朋友接他到北溫泉去住。張光宇稍得安寧便開始埋頭作畫,抒發逃難中鬱積的悲憤。廖冰兄曾作畫描繪當時情景:一頭是箱子,一頭是鋪蓋卷,中間搭一塊木板,張光宇伏案走筆。
抗戰勝利後,張光宇的連環彩繪漫畫《西遊漫記》在重慶、成都展出。《西遊漫記》借西遊記故事,揭露物價沒譜、特務橫行的後方,在日本投降後卻「增發槍械,添置冬衣,維持治安」。最後孫悟空一棒打碎毒龍蛋,卻放走了「法西斯蒂」……
西遊漫記 作者張光宇
張光宇作為「義民」榮歸上海,《西遊漫記》的禁展令也隨之而來。正好大中華影業公司老闆蔣伯英準備在香港開展事業,張光宇答應做美術主任。1946年,張家遷到香港。
在香港的生活相對安逸。張臨春和姐姐課餘時間給電影配音,張光宇和夫人也時常客串群眾演員。張家又恢復了沙龍狀態,「有天晚上下大雨,早上起來我姐姐發現鞋都在水上漂著。」張臨春說。原來頭天晚上父親的朋友扔煙頭把騎廊上的地漏堵了,水順著門縫進來,把家給淹了。
在張家聚會的大都是「人間畫會」成員,包括黃新波、廖冰兄、黃茅、丁聰等。張光宇被公推為會長。「父親能交心的朋友都是左派的。」張臨春說,父親的工作檯對面的牆上貼著兩張照片,一張是五星紅旗,一張是毛澤東。
1948年,張光宇在《這是一個漫畫時代》前言中寫道:「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瘋狂相,畢竟倒在漫畫家的筆尖下,這個時代過去了嗎?沒有!……不過我們的筆尖,終能為你們寫下結局,而完成時代的使命!」
1949年11月,香港人間畫會成員和廣州來港美術工作者在毛主席巨像前留影(前排左一廖冰兄、左二梁冰、左三葉綠野;第三排左二關山月;第四排左一黃茅,右一楊秋人,右二張光宇;最後一排陽太陽)
被排擠和被埋沒的
1949年12月,在廖承志、夏衍等人幫助下,張光宇舉家遷回北京。他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成了老朋友張仃的部下。他的第一件大事是為張仃主持設計的國徽提供了決定性建議——梁思成建議以「璧」為基本形象,張光宇的建議是「天安門」。
張臨春說,到北京之後父親忙得很少著家,與朋友們聚會也改在了餐館裡。
那段時間張光宇參與過的設計難以確切統計:十大建築的裝飾設計,舞台美術、展覽會設計,郵票設計,《人民畫報》和《人民日報》改版,甚至每年節慶的遊行隊伍設計……在張臨春記憶中,人民大會堂仿漆器的搪瓷盤、人民大會堂的屋頂「滿天星」,都來自張光宇的創意。
《神筆馬良》插圖 作者張光宇
這類事情往往是費勁不小,功勞無形,但張光宇來者不拒。他也抽空搞過一些個人作品,比如《神筆馬良》插圖,連環畫《杜甫傳》等,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打雜差」上。
至於最拿手的諷刺漫畫,張臨春說,抗美援朝時期張光宇發表在《人民畫報》上的一張諷刺美國戰爭機器的漫畫被批評了,從此很少再畫。
1956年,張光宇輕度中風,嘴角發麻,經過治療很快好轉了。「我父親『反右』時沒事,因為他很少說話。那次犯病是在美院民盟小組的一次會議之後,一些學院派的瞧不起我父親,他心裡很難受。」張臨春說。不過上面有人替張光宇說話,那些責難也就不了了之。
據張仃回憶,當初中央美術學院留洋歸來的學院派瞧不起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張光宇和張仃二人乾脆把學生帶到故宮、五塔寺、法源寺、法海寺去上課,把面人湯、皮影路、泥人張請上講台。在教學方面張光宇確實有苦惱,他曾說過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識「一榻括子倒給他們」,但他不善言辭,沒有洋洋洒洒的理論,講課時總有「茶壺倒餃子」的感覺。
《萬象》封面(1935年)
中央工藝美院成立,張光宇和張仃一起到了新單位,他又獲得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1958年他創辦了《裝飾》雜誌。老一輩畫家都知道,張光宇一心想恢復《萬象》,搞一本文圖、攝影並茂的綜合性文藝雜誌,《裝飾》創刊算是了了這樁心愿。
政策要求,王世襄的私房芳嘉園部分歸公,王世襄擇鄰而居,把房子分給黃苗子、張光宇居住。北房正門東側的海棠樹枯了,王世襄自己動手鋸掉海棠樹的上半截,把樹樁當桌腳,用蓋酒缸的青石板當桌面,芳嘉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沙龍景象恍惚重現。
張光宇晚年創作設計的動畫影片《大鬧天宮》贏得了世界聲譽
《大鬧天宮》美術設計 孫悟空
《大鬧天宮》人物造型、場景設定圖
1960年,張光宇參與了動畫片《大鬧天宮》的人物造型和場景設計,不少基本元素都脫胎於《西遊漫記》。早在香港時張光宇就曾和特偉、廖冰兄研究過動畫片。張臨春珍藏著當年的一個試驗動畫膠捲,表現一個小孩把榔頭拋到天上再接住敲鐘。張光宇當時還寫了一個名為《花果山》的卡通片劇本。
《大鬧天宮》出來後一片叫好,媒體在報道中只提萬氏兄弟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此萬氏兄弟特意致信張光宇,意思說你才是《大鬧天宮》創作者中最重要的人物,並為宣傳中的疏忽表示歉意。
張光宇的理想變成了現實,但病痛卻一天天加重。養病期間張光宇依舊整天練字畫畫,細線條的工筆畫不了了,就畫水墨。漸漸地口齒不清了,只能躺在床上悶聲不響地看《約翰·克里斯朵夫》。1965年5月4日,張光宇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