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這群「高齡網紅」,狠狠圈粉了!
人均77歲的年紀,明明可以安享晚年
卻偏要以「博主」的身份
在年輕人扎堆的網際網路,「重出江湖」
傳授「魔鬼知識」,分享逆耳真言……
從 直播到短視頻,徹底打破學習的壁壘
被 1000w+網友,瘋狂點贊
他們是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
曾任職於 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頂尖大學
敬業程度,直到頒獎開始前,也還在直播
魅力之大,哪怕是厭學的孩子看了
也能發自內心地感嘆: 學習,有點意思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
今天,象君就來和大家分享
三位「銀髮知播」的故事
從他們身上,你或許可以感受到
知識的溫度,人生的厚度
愛玩「小兒科」的寶藏奶奶
不刷題,也能學好物理!
有多少小夥伴,學生時代曾被物理課,暴虐過。
從枯燥的公式,到複雜的推演,感覺自己面對的,完全是一個異次元星球。
直到一位,頂著滿頭銀髮,身穿馬甲的寶藏奶奶 @不刷題的吳姥姥,
用看似無厘頭,實則乾貨滿滿的教學視頻,重現科學的魅力,
才讓人猛拍大腿: 物理,竟也可以這麼有趣!
隨手拿來吹風機,插上電,釋放熱風,任輕巧的氣球,在氣流中歡快舞動,
整個騰「氣」駕霧的感覺,好像人也跟著飄了起來。
將氣流換成水流,是否也有同樣驚艷的效果?
「不整活,不罷休」的吳姥姥,找來大小不一的球體,果斷玩了票大的!
地面上,高壓水槍,向上噴發出勢能極強的水柱,
雙手托住的球體,逐漸接近水流,蓄勢待發。
當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按照其轉動的慣性,輕輕撥動,
這偌大的球體,便能在水柱的推動下,一躍而起,上下竄動。
從籃球到「月球」,這場奇幻的「水柱戲珠」,看得人熱血沸騰,
其背後,是著名的 伯努利效應,在施展「魔力」——
在水流或氣流中,流體的流速越大,壓強會越小。
當穩定、豎直的高壓水槍,向上迸發出巨大能量,
水流的壓力,抵消了地球的重力,球,就能肆無忌憚地跳舞啦。
如此聲勢浩大的挑戰,雖震撼,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模仿。
為了滿足大小朋友,在家動手,就能解鎖奇妙科學的願望,
吳姥姥還親自演示、傳授了好多, 既簡單,又有趣的小實驗。
在礦泉水瓶上戳兩個平行的洞,打開瓶蓋, 只需要用手擰一下,就能讓兩股水流匯聚到一起。
如何用二三十元,打造出blingbling的鑽石效果?
一個轉動的圓盤,一塊透明的「合色稜鏡」,就搞定。
在燈光的照射下,寶石的不同側面,伴隨旋轉,折射出五顏六色的光,
絢麗、炫目的模樣,像極了隨風擺動的大風車。
傳說中的 非牛頓流體,到底有多厲害?
吳姥姥隨手調製了一杯,越攪越稠的 玉米澱粉溶液——
凹陷的旋渦,散發出強烈的張力,用棍棒猛戳時,
卻突然變身堅硬無比的「石塊」,不為所動,
此番表里不如一的「騷操作」,忍不住讓人驚呼:也太神奇了吧。
有網友說,口香糖可以戳破堅硬的椰子殼,吳姥姥給大家進行了分析演示,結果卻賣了個關子
吳姥姥教物理,既詼諧幽默,又通俗易懂。
從早年在南昌大學,用自畫的挂圖輔助教學開始,
一切來源於生活的「小玩具」,都能成為她,講解知識的幫手——
用羽毛球拍演繹正負電子對撞機,用橡皮筋綁住馬達演示駐波實驗,
舉起掃把比作宇宙射線,端出鐵鍋模仿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剛開始,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方式,被一些保守的專家,視作「小兒科」,
但當這些唾手可得的教具,逐漸打破了專業和業餘之間的壁壘,
大夥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從被動接受,到開始主動思考、探索,
對物理的興趣,也悄然增長。
在弱相互作用下,鏡中的你會和你做出不一樣的動作
「學生要學會思考問題,我們教的不僅僅是知識,關鍵是研究的方法。」
吳姥姥的夢想,是要培養年輕一代,對物理學科的好奇心、研究欲,讓全民都學習物理。
為了把這份,對物理和世界的好奇,傳染給更多人,
今年74歲的她,從在同濟大學教學開始,已經在物理科普的這條路上,走了18年——
和同事們成立,面向上海青少年開放的物理探索實驗室,
用趣味十足的物理活動,打消同學們對它的恐懼。
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
通過課程的開發,為難懂的物理知識,注入有趣的因子。
退休後,與十多位教授,聯合成立「不刷題俱樂部」,
每年用近百場公益演講,讓「不刷題」的理念,深入人心。
兩年前,緊跟自媒體風潮的吳姥姥,在團隊小夥伴的幫助和支持下,
將科普的形式,從寫書、做講座等,拓展到線上。
她從自身靈感出發,搭建起選題數破千的選題庫,
撰寫腳本,自製器材,拍攝剪輯短視頻......
哪怕手忙腳亂,遇上教學瓶頸,都一一克服。
僅用半年不到的時間,帳號粉絲就突破了 500萬。
被人民日報、中國網信雜誌、網易新聞等 200多家媒體,爭相報道。
吳姥姥的愛人為她寫了一首打油詩:曾用視頻教物理,探索實驗不刷題,科學姥姥老頑童,寶物藏在馬甲里。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是「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我相信,在那個深邃的「物理大觀園」中,
在那個,不拘泥於年齡、區域和階層的線上校園裡,
專注於和更多人一起「玩科學」的吳姥姥,正用充滿魔力的演示,
和螢幕前的所有人,發生著超越時空的連結。
愛講段子的「不正經」教授
詩詞,好玩得要命!
晦澀難懂的科學,可以用深入淺出的實驗,「降維」呈現,
曲高和寡的古詩詞,若是碰上現代「大白話」,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操著一口濃重的麻城口音,
在課堂講段子,成天將「我的個天」、「狗東西」、「聽懂了沒有」掛嘴邊,
愣是把索然無味的文學課,上得 「浪漫得要死,狂得要死,好玩得要死」。
解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他毫不掩飾自己對這種與世無爭的「鄙夷」——
「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得個鬼田,要是我種得這個水平,我絕對不寫詩。」
品讀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那句感動了無數人的愛情聖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到他這裡成了——
除了這位姑娘,他不會看上其他人。可事實是,半個月後,這個男人就和別的姑娘相愛了。
他分析李白的「名言金句」,卻吐槽他,完全是自我感覺良好——
「他在四十歲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詔書,詔他進京,可看他寫的詩『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個德行就當不了官。」
講嗨了,還不忘連帶他老婆,一起「拉踩」——
「(原句: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時歸)李白還沒離開,老婆就要問他什麼時候回家,這就是患了妻管嚴的男人典型症狀。而一個男人,想要真的干出大事業來,就要有點流氓氣質,身上要有一點匪氣。」
這樣的品鑑,乍一看,土味值拉滿。
聽得多了,倒也好像真的能把自己代入,忍不住會心一笑。
而要說起來,戴建業之所以會與詩詞結緣,竟還是因為年輕時的一個「謊言」。
高中時,他應老師的要求,為班裡的大字報,寫一首詩。
自己不會寫,就從幾天前的報紙上抄了三首,略加修改。
沒想到,竟獲得了老師、同學的一致好評。
戴建業開始飄飄然,覺得寫詩是件美妙的事情。
直到作品投稿到當地小報順利發表,領導表揚他,方才深知:事情鬧大了。
戴建業不敢承認詩是自己抄來的,就更加認真地讀詩。
1977年,高考重啟。
作為首批高考生,發了瘋要當詩人的戴建業,報考了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
面對師範生「三個一」要求(即:一手好文,一手好字,一口普通話),
戴建業沒有被前兩項難住,唯獨對普通話,犯了難。
研究生畢業後,他第一次走上講台,給中南各省縣長上課。
唾沫橫飛地連講兩節,卻遭到了大夥的投訴,「 聽不懂他的麻城話,把他換下」。
為了不被調崗到行政處,戴建業買了一台可攜式收音機,跟著廣播,邊聽邊練,卻也收效甚微。
反倒是他那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漸漸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一到他的課,教室里常常滿座,就連走廊過道上,也都擠滿了學生。
大家席地而坐,每到精彩之處,教室里響起掌聲。
氛圍熱烈,乾貨滿滿,引得其他院系的同學,紛紛前來打聽。
2010年,華師研究生評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
全校七千多名學生,2/3都投給了戴建業。
用他的話來說, 學生們終於不再因為普通話,而否定他了。
學生們被他風趣幽默的講課風格,深深吸引,
校內外不少有名望的人,卻常常被他犀利的觀點,嚇得直打哆嗦——
他在博客上撰文,痛斥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都是在「走過場」,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
他毫不客氣地指責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在莊嚴的畢業典禮上,不停使用網絡用語,迎合當下年輕人:「校長,別在畢業典禮上發嗲,肉麻。」
他還調侃周立波的高價門票:花一頭豬的錢到他那裡去買「思想」,還不如到洗手間去聞「香」......
敢說、敢寫、敢做、敢當。
嫉惡如仇的戴建業,有一種蓬勃的表達欲。
他形容自己,雖說不上高尚,但大體上還算正派。
卻怎麼也沒想到,「網紅教授」的身份,雖給他提供了傳授知識的平台,
但也一併帶來了, 前所未有的非議。
前兩年,他在全國各地的講座上,猛刷存在感。
他錄視頻、開直播,粉絲數 360w+,點擊量破 千萬。
他還寫新書做簽售,一賣就是好 幾十萬冊......
有人罵他「為老不尊」,走紅之後,就「瘋狂圈錢」。
直到電影《我不是藥神》熱映,戴建業的朋友,
把他陪妻子抗癌的故事寫進文章,大家才知道,
那個拚命想挽留妻子生命的戴建業,心裡有多苦。
戴建業和妻子何小平
有一次,戴建業在視頻中,與大家分享蘇軾的《江城子》,
剛念到「 十年生死兩茫茫」,眼裡就泛起了淚花。
接著讀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念完「 當時只道是尋常」後,他對著鏡頭淡淡地說:
「以前,我拍完授課視頻,都是妻子去給我關機器,然後收拾設備。現在我拍完都是自己去關,那時候才知道,以前妻子給我做的這些小事、我只覺得是尋常的事情,現在都得自己來嘍。」
有學識,有態度,有情義。
這樣的戴建業,猶如一座燈塔,照亮著每一位,尋找人生答案的年輕人:
只要精神豐盈,心有所向,人生,就一切值得。
工業設計「頂流」大佬
中國設計,有自己的方案!
如果說,前兩位「網紅教授」,用無盡的創意,為學科知識增添了新的趣味,
那麼,另一位設計圈的大佬,更是以振聾發聵的觀點,名震整個工業設計圈。
他是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
1984年創建中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
被「世界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評為「世界設計名人」,
他早於共享單車20年提出「最後一公里」—城市短途交通系統,
早於「設計創客」20年提出「商港」的概念,
早於「廉租房」15年提出建設「城市弱勢群體的移動住宅」……
以下,是柳老關於「 工業設計」的一些最新思考。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發展趨勢下,我非常想強調的一點是,
我們真的需要重新認識設計了。
當下,很多人把那些看起來炫酷、時尚,還有所謂的爆品當作設計,
在我看來,這完全是停留在了 最淺顯的層面上。
設計,是一門 綜合、交叉的學科。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 擴展眼界,橫向展開,多處打洞,
才能與其他產業形成合力,為社會發展創造出新的機遇。
中國有句古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但我想說,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是現象。
而我們之所以從一眾動物中脫穎而出,是因為我們 有大腦,有良心。
這個問題,是設計者首先需要想明白的。
我堅定地認為, 設計者必須要有結構支持。
簡單來說,就是 有一個正確的目標,然後,建立起系統思維。
可我們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呢?
放眼四周,有多少人把金錢當成了畢生的奮鬥目標,覺得有錢了就成功了。
或者把房子、車子作為追求,擁有了之後,還要追求更大、更好的。
這其實已經不能算目標,而是一種無法滿足的慾望。
大家也可以想像一下,當外國人看到中國人在奢侈品店門前排長隊,買奢侈品像買白菜一樣,他們會怎麼想?
嫉妒在所難免,再上升一下,他們會覺得害怕。
因為如果14億人都出來買買買,他們會覺得中國人動了自己的奶酪,自己的生活會受到影響。
這就告訴我們, 設計師要研究的,應該是need,而不是want。
在美國電影里,want帶有強迫性質。
而我們現在的商業,就有種強迫性,用各種手段,勾引你消費。
舉個例子,一個打工妹攢了一年錢,最後買了一個LV包,一個愛馬仕頭巾。
可她的身份,卻沒有因此改變。
而我們正把這當成了設計,當成了繁榮,這是件很可怕的事。
中國有句古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這不是文字遊戲,它反映的,是 中國人的認識論。
當面對一座山時,我們要想的不僅是眼睛看到的山,還要想:
這座山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結構是什麼?是火山岩還是沉積岩……
弄清了這些,我們在天下任何一座山面前,也都能理解它背後的原理。
同樣的道理,我們14億人未來要走的路,
絕不是眼前的發財路,更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方向。
我們必須發掘中國人自己的智慧,提倡使用,而非占有。
如果人人都能保持節制和適可而止,就不會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
就不會讓西方覺得,我們侵占了他們的生存資源。
這是需要我們認識的一點,也是我們該有的「 設計邏輯」。
「工業設計」,其根本目的,是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解決今天的問題,提出未來的願景。
我們要創造,未曾有過的「生存方式」, 走中國自己的發展之路。
為社會創造出 合理的、健康的、公平的、分享的生存方式,
而不是講排場、占有和奢華,這,便是我們 工業設計的理想。
圖源:網絡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