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北京市殘聯聯合北京市新華書店開展「愛心助殘,情暖新華」文化系列體驗活動。來自北京市楊莊街道殘疾人溫馨家園的時仙春老師,正帶領自己的學員和一些小朋友製作手工香皂。
製作手工皂的流程比較簡單,老師用熱皂機將原料皂融化,孩子們將皂液分層倒入模具當中,等待冷卻後再取出即可。溫馨家園的學員和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分坐兩端,但雙方的表現卻大不一樣。
小朋友做起手工來積極大方,主動和老師交流。但是有過製作手工皂經驗的溫馨家園學員卻顯得怯生生的,這可急壞了帶隊老師時仙春。
記者了解到,參與活動的溫馨家園學員都來自楊莊街道,製作手工皂是他們最近學習的課程。而他們的指導老師時仙春從事殘疾人培訓18年,經驗豐富。記者發現:時老師對待殘疾人學員時而語氣嚴厲,時而溫柔耐心。
時仙春告訴記者:普通人話語中常見的「委婉、禮貌」用語,往往需要智力和社會經驗作為基礎,而這對於智力殘疾學員來說難度很大,往往簡單明確的命令式語音,能讓學生儘快地領會老師的意思。
無論是輕聲細語的教授,還是略帶嚴苛的「命令」,時仙春的目的都是希望學生能夠儘快地成長。在眾多的學生中,一個唐氏綜合症患兒娜娜的變化,令時仙春印象最為深刻。
娜娜今年18歲,但她的智力只有學齡前兒童的水平。時仙春老師說,娜娜剛來的時候,她會採用簡單命令式的口吻教學,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進步,她慢慢地開始多用引導鼓勵性的話語進行教育。在老師的努力下,如今的娜娜越來越大方了。
學生的進步是時仙春最高興看到的事情,說起這些她總是滔滔不絕。此外,她還通過殘聯和街道向附近企業和單位推銷學生的手工皂,不少單位都專門採購手工皂當作小禮品。
記者:郭擎浩 攝像:李昂
編輯:趙建鑫 責編: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