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一個明朝人開闢了中國的航天夢!

2023-06-01     讀史

原標題:600年前,一個明朝人開闢了中國的航天夢!

中國航天史,再度邁入新里程。

就在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我國的載人飛船神舟十六號將準時發射。

這段話,意味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又往前邁了一大步。

這次神舟十六號的航天員一共有3名,分別是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

裡面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景海鵬,他先後參加過神舟七號、九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

朱楊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飛天。

同時桂海潮還不是飛行專家,他屬於載荷專家,這意味著第一次有非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進入太空。

側面說明了中國的飛船和航天技術,又變得更加成熟,進入一個新的高度。

神舟十六號也承載著新的意義: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個載人飛行任務。

這將是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次太空會師。

關於中國的航天史,幾乎家喻戶曉。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次知道中國航天故事,都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楊利偉。

他是活在課本書里的人物,是中國的航天英雄。

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完成了一項世界壯舉:在太空飛行了21個小時。

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時讓中國成為了繼俄羅斯、美國後,世界上第3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如今20年過去了,中國的航天技術仍然如浪潮一般,滾滾前涌,發射了一艘艘宇宙飛船。

載人的、無人的、探索的、空間站...世界上所有能開發的太空設備,中國全都有。

成為世界航天業的佼佼者。

不過,每一次成功背後,都付出了無數艱辛。

都知道,在世界航天史上,中國其實是屬於後起之秀。

1961年,這是中國最困難的一年。

當時的新中國,正處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混亂時期,經濟陷入困境,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

而此時隔壁的蘇聯,卻乾了一件讓全世界轟動的大事。

發射了一艘名叫「東方號」的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第一人,標誌著人類宇航時代開始了。

想想看,對當時連電話都沒多少台的中國,所帶來的衝擊有多麼大?!

當全世界都張大嘴巴,瞠目結舌時,精明的美國是第一個反應過來的。

僅僅不到1個月後,美國就以閃電般的速度,把「水星」MR3載人飛船送進了太空,成為第二個擁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也是這一年,美蘇分別搞了兩艘飛船上天,正式激起了兩國之後持續十多年的太空競賽。

蘇聯發一艘,美國發一艘,美國發一艘,蘇聯發一艘...

期間,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又搶先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把太空競賽推到了最高潮。

當時全世界都只能眼巴巴看著這倆大國互懟,既緊張又羨慕。

一直搞到1975年,雙方都掏空家底,實在沒錢了,才選擇象徵性地握手言和。

誠然,這場轟動全球的太空競賽,是帶著「慪氣」的,各霸一方的蘇聯和美國,誰都不服誰。

也因為這份「慪氣」,影響了世界各國。

很多國家都在後來駑足馬力,也想沖向太空,但很遺憾,都以失敗告終。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道太空門檻,被中國跨過去了,成為世界第3個進入太空的國家。

從此,俄、美、中,在航空技術領域中,三足鼎立。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就是認為蘇聯和美國的太空競賽,才促生了中國的航天事業。

但事實是,中國的航天夢,並不是因為它們而出現。

絕不是我為了民族自尊心,擱這故意扭曲歷史。

因為早在1956年,中國就成立第一個航天機構研究院,院長就是我們人盡皆知的錢學森。

像現在發射航天飛船的主要基地——酒泉。1958年就開始建造,只不過當時主要發射的是衛星。

而放在歷史之中,中國人對太空的想像和探索,也非常多。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故事《女媧補天》《嫦娥奔月》都是源自古人對星辰大海的崇拜。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古代俠客口中的御劍飛行,都是是天空的暢想。

除卻神話故事,很多古書中也有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墨子,就是那個提出「兼愛非攻」觀點的大人物。

他除了思想厲害,還有個本領就是製作木工、器械出眾,據說手藝比魯班還精湛。

被後世很多人稱為「器械鼻祖」。

有記載:「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說得就是墨子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帶領300多名徒弟,研製了三年才成功,結果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後來他的死對頭魯班抄襲了過來,用竹子改進了墨子的木鳥材質,成功飛了起來。

這隻木鳥,就是我們現在風箏的最初原型。

直到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出現了傳統實用的」紙鳶「風箏。

墨子的這隻木鳥,就是2000年前搭載人類夢想飛向藍天的寄託物。

當然對宇宙、太空探索寄託最多的還是詩歌。

李白有詩:「欲上青天攬明月」。

蘇東坡有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曹植有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

中國描寫太空和宇宙的詩歌,是寫不完、數不盡的。

但無論傳說、故事,還是詩歌,全都是理論,最終沒有落歸到實踐。

論說起來,真正開闢中國航天夢的,是一個明朝人,這個人甚至可以說是世界航天夢的奠基者。

在歷史中,火箭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最開始的火箭很簡單,只是將火把裝在箭中,然後發射出去。

後來古代中國發明了火藥,唐末開始用於戰爭,於是到了北宋年間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之後火箭開始用於戰爭,並隨著古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而在600年前的明初時期,有一個叫陶廣義的中國人,迸發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想法:利用火箭飛天!

陶廣義是個愛鑽研煉丹技巧的煉丹術師,小有名氣。

在過去的封建朝代下,古代帝王對這種充滿迷信色彩的人物,都懷有強烈的好奇和尊敬。

比如我們熟知的秦始皇,就對「煉丹」、「長生不老藥」之類的痴迷,達到了極致,還專門讓徐福去全國各地找神仙,求神仙,弄來一大群方士為他煉仙丹。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曾對「長生」、「靈丹妙藥」,有過不同程度的追求。

作為了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自然也難脫俗,他也喜歡這一套,所以對煉丹術師們十分尊重。

還專門給專業對口的陶廣義,賜了個極具神幻色彩的名字叫「成道」。

可備受朱元璋看重的陶廣義,並沒有一心撲在煉丹上,他有一次煉丹,出了大事故,搞得他心裡很挫敗。

一氣之下,直接轉行了,從煉丹藥琢磨起了製作火器。

而且還越搞越厲害,陶廣義制的火器,威力強大,投入到戰爭中經常有奇效,屢建奇功。

軍人出身的朱元璋看到這一幕,覺得雖然丹藥沒煉出來,但為明朝軍隊立下這麼多功勞,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於是成功轉型的陶廣義,又被朱元璋以開國功臣的名頭,封賞為「萬戶」。

萬戶本是元朝的一個官職,是一個管理六七千戶人口的統籌職位,後來明朝將其繼承了下來,將這個界定不清的官職,定位為四品官。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很多手下,都被封過萬戶官。

萬戶下面,就是千戶,很多關於明朝電影里,我們都見過千戶這個職稱,明朝最出名的特務機構錦衣衛,一般管事的就叫千戶大人。

但陶廣義被封的這個萬戶,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沒用多久萬戶這個官職就被撤銷了。

說白了,這更像是朱元璋賦予他的一種榮耀勳章。

後來這個官職,也慢慢成了陶廣義的專屬名稱。

一個能被皇帝兩次賞識的人,必然是個奇才,有著超乎常人的想法和能力。

果然很快,萬戶陶廣義就將這些超前的理論付諸實踐。

他決定玩一次大的,飛天!

在那個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受到很大局限的特殊時代,萬戶陶廣義甚至做出了一份很詳盡的科學理論計算報告。

他認為按照當時的火箭技術,再加之風箏原理的幫助,他一定能在一個時間段內飛到月亮上去。

於是,一天,他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一輛捆綁著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後,他命令他的僕人點燃第一排火箭。

只可惜,這個理想主義者的美好藍圖,最終以失敗告終。

據歷史記載,萬戶帶著人來到一座高山上,他自己先點燃鳥尾引線,一瞬間,火箭尾部噴火、「飛鳥」離開山頭向前衝去。接著萬戶的兩隻腳下也噴出火焰,「飛鳥」隨即又沖向半空。

後來,人們在遠處的山腳下發現了萬戶的屍體和「飛鳥」的殘骸…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萬戶飛天。

「萬戶飛天」的故事,以各種形式被廣泛引用,很多前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都有寫過。

是公認的世界航天第一人。

甚至為了紀念他,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世界科學家們決定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就命名為「萬戶」。

為什麼一個失敗的飛天故事,能夠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認可?

不是陶成道那份悲壯,而是他的存在為世界航天史注進了一股人文精神:對太空的不屈和執著。

這是他早早就給出的答案。

在他點火前,有個僕人跑過來,心情非常沉痛地說道:「主人,我心裡好怕。」

陶成道問道:「怕什麼?」

那僕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陶成道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

這也是為什麼說,中國的航天夢是因為明朝人陶成道而開闢的原因。

他的這句臨終之言,將航天夢印進了中國人的骨血中,延續了600年...

同時也宣告著一個偉大真相:

人類航天的第一次,在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d987bc2fe1127348d2770d129c89e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