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城市大崛起

2024-01-21     格隆匯

原標題:腰部城市大崛起

哈爾濱的熱度還在持續。

儘管元旦假期結束,但哈爾濱的熱度不降反升,並蔓延到了更多城市和更多方面,不少人大概由此第一次了解到「地大物博」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但這一波文旅熱的意義還不止於此。

01

不管是看好還是唱衰,都不能否認,今年冬天註定是東北的天下。

除了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話題和熱搜,網際網路之外的資本市場,也被炒得同樣火熱。

過去近半個月,長白山收穫了9個漲停板,股價累計漲幅近150%,市值猛漲超60億,這都歸結於哈爾濱。

同樣火熱的還有房地產市場。

最近,有南方人表示,在哈爾濱逛了好幾天之後,花了12萬就在哈爾濱買了一套40平的房子。

哈爾濱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的數據也同樣顯示,2023年12月,黑龍江省外人士在哈爾濱購房(新建商品房和存量房)共辦理不動產登記2790件,同比2022年12月增長了202%。

更有意思的是,此前已經持續下跌了三年的哈爾濱房價,在今年1月也迎來了上漲。安居客數據顯示,2024年1月份哈爾濱新房均價環比上漲了0.09%。

作為房地產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旅地產也在隨著文旅熱潮逐漸發展。從早期的雲南、海南,到現在的哈爾濱,文旅對於一個城市已經遠遠不再局限於最開始的意義。

因此本次哈爾濱熱,也帶動了全國其他城市的積極行動。就拿「喊麥」為例,目前,全國34個一級行政區幾乎全都蹭上了這個熱度。

河南、河北文旅局通過瘋狂更新,在幾天內漲粉百萬,山東、山西也和河南河北聯動成為「山河四省」加入「流量爭奪戰」。各地文旅局也拉上了明星為當地聲援,還有文旅局長親自上陣,各種計策五花八門。

在多次的旅遊熱潮中,不少人已經意識到了旅遊之外的價值,那就是對於營商關係的改善。

比如在最開始的小砂糖橘熱搜之後,廣西南寧向黑龍江哈爾濱贈送了189噸砂糖橘、沃柑,作為答謝,黑龍江回贈了10萬盒撫遠蔓越莓。而後,廣西和哈爾濱就簽訂了水果推廣合作協議,助力廣西水果走進東北走向俄羅斯以及遠東地區。

同時,這則新聞也讓不少人感到驚訝,黑龍江居然出產新鮮蔓越莓。

這引發了不少網友對於蔓越莓的好奇,黑龍江本地的蔓越莓一度賣到脫銷,進而也引發了一場民間的全國「農業大摸底」。

比如魚子醬,其實國產魚子醬已經占據了全球60%以上的市場,而浙江衢州則是「魚子醬之鄉」,占據了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也是國產魚子醬的第一主產地,網絡所傳的四川雅安,也有魚子醬生產基地,是全國第二產地。

還有南美白對蝦,儘管名字有南美,但是我國沿海地區也養殖了大量南美白對蝦,廣東廣西和山東分別是前三大產地。

同樣的,還有法式鵝肝。儘管製作鵝肝的朗德鵝原產於法國朗德縣,但是現在,山東濰坊的臨朐,生產了全國百分之四十的法式鵝肝。

此外還有重慶產出的淡水澳龍、上海崇明產出藏紅花等等,還有不少網友總結了全國產業帶之農業大摸底名單,當中長長一串,都是一些「高端」、「出口」的農產品。

相比大家早已熟悉的一線城市,這些「低調」的城市,長時間的默默耕耘換來了此刻流量的爆發。

而細數近兩年來關於城市的話題,反而是往常不太「主流」的城市收穫了更多的了解和關注。

淄博的燒烤,貴州的村「BA」,以及最近的哈爾濱,都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被推進大家的視野。

這也順應了當下的一個趨勢,那就是,「腰部城市」正在崛起。

02

一直來,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被稱為頭部城市的門檻。但是在「萬億俱樂部」的不斷擴容之下,這一標準或許有待提高。

近日,江蘇常州GDP宣布2023年GDP超過萬億,成為全國第25個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作為曾經的「蘇南小透明」,在新能源產業上的布局使得常州在一眾腰部城市中脫穎而出,目前常州已經擁有6萬多家工業企業、2萬多億元的工業總產值。

而在去年同樣宣布了萬億目標的煙台,儘管目前還未公布全年GDP數據,但是按照2023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全年破萬億也是大機率事件。

不僅如此,2022年,唐山、徐州、大連、溫州,四座城市的GDP都突破了8000億,成為萬億俱樂部的後備成員,並且基本都爭取在2025年這個時間段左右,達到GDP萬億的目標。

到那時,萬億俱樂部成員或將擴容至三十座城市。

巧合的是,這些萬億俱樂部後備軍和常州、煙台、哈爾濱,包括去年爆火的淄博和黔東南州,在城市中,都屬於腰部城市的定位。

全國超六百個城市中,如果按照過往的GDP來算,目前的「頭部城市」未免太多,而腰部城市大幅縮減。

而要綜合行政級別和城市定位來看,相比一些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及副省級城市,這些腰部城市不管是從行政級別還是城市定位上來看,都跟常規意義上的中心城市有著區別。

因此,儘管不少城市已經完成了GDP的飛躍,進入「萬億俱樂部」,但仍舊屬於「腰部城市」。

相比飽受關注的頭部城市——一線、新一線城市,這些腰部城市過往在成長上更為困難,獲得關注也相對較少。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大家關注的焦點和城市建設發展的重點一直集中於一線城市,大量勞動力也往頭部傾斜,頭部城市GDP屢創新高,創造了不少增長神話。

以廣州為例,2010年,廣州GDP突破1萬億,成為繼上海和北京之後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也是首個GDP過萬億的省會城市。

接下來的幾年間,2013年廣州GDP突破1.5萬億,2017年突破2萬億元,2020年突破2.5萬億元。而近日,廣州預計2023年的GDP將突破3萬億元,成為「3萬億俱樂部」的一員。

但在頭部城市的飛速發展下,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和馬太效應使得不少腰部城市的發展緩慢甚至停滯。

數年前,有人發表了一篇文章《我眼中最無前途的十個中國城市》,通過人口流失、人均財富占有量、教育水平、產業結構等多個衡量指標,對城市進行評級,列出了中國「最無前途的」十個城市:長春、哈爾濱、瀋陽、洛陽、南昌、溫州、唐山、大連、大同、蘭州。

十個城市中,有八個城市的定位都是腰部城市。而被視為「無前途」的原因也有很多,人口流失、資源枯竭、發展落後等等。

這和相當多腰部城市的定位有關,因為腰部城市在省內的定位並不突出,資源也相對較少,過往的經驗來看,大城市更能引領區域發展。

然而近幾年來,這種情況有了改變。

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隨著一線城市的人越來越多,虹吸效應和溢出效應同步出現。

就拿東莞為例,東莞位於廣州和深圳中間,按照一般規律來說,東莞的發展空間會被這兩大城市不斷擠壓。

但是近幾年來,東莞逐步成長為GDP超萬億、城市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城市,靠的就是承接廣州和深圳溢出的外貿和製造行業。

另一部分原因,就是網際網路對於整個發展形勢的衝擊。

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數字產業發展得相當迅速。

《我眼中最無前途的十個中國城市》中的大同,因為傳統的「煤城」定位,加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標籤,一直被人忽視。

然而在產業基建和數字政府的加持下,大同也逐漸獲得了政策的傾斜,被山西省視為繼太原這個龍頭之後,經濟發展的「橋頭堡」。

同樣地,文旅產業也是這種趨勢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構成部分。除了爭相舉辦演唱會和音樂節,網際網路也成為了宣傳文旅進而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工具。

去年的國貨「混戰」,讓不少地方的老牌國貨重獲第二春,今年的文旅「內卷」,也讓不少「寶藏城市」被大家挖掘。

事實上,隨著數字經濟不斷發展,網際網路幫助更多城市突破了地緣、區位和行政級別帶來的差異,腰部城市,也能獲得和頭部城市同等的聲量。

因此,哈爾濱熱度背後表面上是各地文旅局長的比拼,其實也是各個腰部城市進行你追我趕,在浪潮中不願意落後的表現。

03結語

每隔一段時間,中國的城市格局就會產生改變,從最開始重工業時期的東北地區,再到改革開放之後的沿海地區,以及目前開發中的中西部。

這不僅僅是來源於政策傾斜和改變,更是因為在大家沒有關注到的地方,這些城市在默默耕耘和發展,通過特有的方式,完成城市的建設。

網際網路浪潮中的百舸爭流,不僅是對於這些城市本身的提升和升級,更是對於整個國家經濟的一次提升。

而對於更多普通人而言,並不是所有人都出生在大城市,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拚。

腰部城市的崛起和建設,也將給更多人一個選擇,一個可以不用那麼累的選擇。(全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c6cb0877ed7669b2f8bbc22f2c2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