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的倒塌,吹響反幕第一聲號角的,不是薩長而是德川同族

2022-07-15     浩然文史

原標題:德川幕府的倒塌,吹響反幕第一聲號角的,不是薩長而是德川同族

德川幕府的倒塌,吹響反幕第一聲號角的,不是薩長而是德川同族

德川幕府

都知道薩長二藩是反幕的功臣,而二藩三拳兩腳推翻幕府是有極大理論基礎的。乍一說水戶學大家也許會感到陌生,但是說到推翻幕府的口號,什麼尊王斥霸、大義名分、尊皇攘夷,都源自水戶學(當然根源都是中國學說),所以說水戶學實際上推動了幕府的滅亡,但這麼個反動學說居然是幕府最信任的人創建的。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幕府滅亡的思想基礎。

武家禮儀

一、修史的陰謀和大義名分

德川家康確立了幕藩體制,這是典型的先秦分封制。同先秦的「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雔。諸侯更相誅伐」問題一樣,德川家分封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地方對中央大權的覬覦,尤其是地位崇高的御三家(德川家康親兒子的封地水戶、紀伊和尾張)對中央的位子更是眼紅,從法理上講,這三家血緣同中央最親,家康也允許這三家繼位,所以在家康死後,水戶藩最先挑起了「叛亂」,想要分割中央權力。

影視劇中的德川家康

在古代中國,你什麼時候聽過一個省或者縣敢修古往今來的大通史或者前代史,因為在中國修史是一種權力,代表中央正統,只有中央政府才有修史的絕對特權,地方政府最多能修個地方志,一旦地方政府動了修前代史的念頭,一經發現就和謀反一個下場。但是在日本,地方領主德川光圀就這麼乾了。

史館

德川光圀是水戶藩主,從實權來看就是一個小領主。按輩分,他是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堂弟,二代將軍秀忠和光圀他爹又是親兄弟,這血緣夠近的了,水戶藩有封地28萬石,也夠他奢侈度日了。但是他就好動不喜靜,遍訪全日本文學大師,對每個人都三顧茅廬,積極招收流亡的明朝士人,最終手下人才濟濟,整的跟孟嘗君似的。這麼多文人被他集合起來,要幹什麼?當然是要修古今通史,即《大日本史》。

德川光圀

這可是動了中央的絕對特權,本來幕府中央已經派儒學大家林家修了幕府正史《本朝通鑑》,但水戶藩就是要和幕府針鋒相對。幕府的史書以中國正史為體例,依舊秉持尊華思想;而水戶的通史就是要貶華、丑華,定大義名分。東北師大的吳大昕教授就認為:德川光圀修史背後潛藏著和幕府爭權的意思。

二、尊日丑華的國學

德川光圀有生之年完成了部分史書的紀傳,水戶後代領主一直熱衷繼續完善。到了18世紀中後期,水戶藩出現了一個名人立原翠軒,他被認為是水戶中期學問第一。

藩會議

1786年,立原被水戶藩任命為編寫總裁,但是這傢伙不好好編書,反而借編書的由頭,積極參與藩政,當年他提出了朝鮮使聘禮事件,主張不要對朝鮮使者使用平等國家之禮,而要用對待藩國之禮,換言之將朝鮮視為日本藩國。這傢伙一門心思往上爬,之後又提到了侵略阿伊努之事。

當然立原也乾了點正事,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水戶內部的修史矛盾挑撥到了極致。當時同樣是編書總裁的儒學者藤田幽谷主張仿《漢書》先修10志,但立原主張修15志,二人爭執不下,最後立原一怒之下竟然提出廢志;另外在內容上,藤田要繼續秉持中國正史編修體例,有史有評,稱之為「論贊」;但立原表示不學「藩國」(中國),而要論贊皆除。圍繞原則問題,二人互不相讓。

藩官

到了1789年,立原向藩主表示自己放棄修史的意願,水戶藩同意其要求。由於他的退出,修史館工作也暫時中止。

修史工作停止後,吃閒飯的立原和其門徒被水戶藩派遣到各村,去幫助復興農業。但在村裡的立原也不老實,在瑞龍村訴訟案中處理失當,引發村民越級上告,立原的官僚生涯也因此事而徹底終結

當時日本的村落

被罷官的立原回家教書,因為在修史過程中,他主張以日本為中心,處處和中華傳統反著來,「尊日丑華」迎合了一般日本愚民天選之子的心理,所以立原反而成了名人,繼而桃李滿天下。但你說他對社會有什麼貢獻,除了罵中國他最出力,文史君沒看到什麼,但罵中國實際上代表了日本國學文化的發展。而他所代表的實際是以自我中心的國學思想,這種尊日丑外、定大義名分的國學,正是明治倒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反幕策源地的形成

1783—1787年日本發生了天明大饑荒,饑荒過後,各藩經濟遲遲不能恢復。到了1797年,藤田幽谷給藩主上了《丁巳封事》一文,文中大呼「今國用歲窮,土風月衰,民力日困,而政之大體壞矣衰」,表達了他對政局的擔憂。他說藩主「閣下修身齊家之道,無愧聖賢;而治國之政,反不如管商」,進而支持注重功利的聖王古學。他在文中大批朱子學的虛妄,主張工商皆本末,實際這種思想就是實學。

日本大名

藤田和只叫著革新的公知立原不同,正事他也沒忘。1810年(文化七年),他進了《大日本史進度表》,多年的修史才算有了實質性進展,因此水戶藩更加注重藤田一門,就是在文化年間,藤田提倡的實學成了水戶藩的主導思想,也是在這一期間,水戶藩以藤田為指導,開始了藩政改革,改革重點在於發展經濟,就是節用、重農、濟貧、整備商路、開發領內土產並藩專賣。經過這此改革,水戶藩經濟有了一定好轉,負債一定程度有所減輕。

藩主和下臣

但是1832-1837年又發生了天保饑荒,全日本農業減產,農民暴動不斷,針對這種狀況,1841年幕府提出了全國大改革,但幕府改革在救濟農村的同時,潛藏著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幕府改革的手段是抑制商品經濟,這實際和歷史發展大勢不符,所以失敗了。而水戶藩看準了幕府改革的弊端,結果反其道而行之,走向了幕府的對立面。

德川幕府將軍府

在幕府改革失敗的同時,藤田提出了農政論,他認為當今困局在於:侈惰、兼并、力役、橫斂、煩擾。對此他利用1796年設立在藩里的交易所(在那珂河邊,水運方便)進行跨國貿易。他派專人通過河流北上東北、蝦夷地購入大米或特產,再以較低的價格賣給本藩商人,同時出台金融政策,支持商人在藩內四處流動,還招收外藩商人在藩內進行貿易。水戶藩對他們抽取稅金,如此就積累了水戶藩的財政,結果使得水戶藩成了最先脫貧的藩之一。而藤田發展商業這一方法實際一直被水戶所奉行,到了幕末,水戶藩的發言權越來越大的經濟基礎就在於此。

文史君說

水戶藩在幕末是一個發言權極大的地方勢力,幕末的水戶藩主德川齊昭對中央大位頗有野心,力主讓自己的兒子慶喜繼承十四代將軍職位,但以失敗告終。失敗後,齊昭倒向了外樣強藩大名陣營,和他們沆瀣一氣。水戶藩士刺殺了幕府最後的維繫者大老井伊直弼,開創了幕末不服就暗殺的先河。水戶學核心三要素:大義名分、尊日丑外(可以升級成尊王攘夷)、注重實學,這三點被反幕勢力重點引申,前兩者逐漸變成了倒幕口號,天皇又被他們從歷史的垃圾堆中抬了出來,注重實學則成了日本維新並快速融入近代的思想基礎。如此看來,幕府滅亡,水戶藩功不可沒。

末代藩主齊昭

參考文獻

吉田俊純:《水戸學の研究-明治維新史の再検討》,明石書店,2016年。

韓東育:《兩種「實學」的相遇與江戶日本的「去中華」由緒》,《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8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c2dca6c6636ab63919472325e73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