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2023-10-07     小陳茶事

原標題: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網際網路上,總能看到一些內容,叫大家有空多看書。

很多人雖然聽到了,但也會立馬划走。

因為現如今,有了手機,有了網絡,有了某音,身邊好玩有趣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而且,還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想要的東西,在巴掌大小的介面里,用手指上下左右滑動,就能帶來各種新奇的體驗。

這不是妥妥的「低投入,高回報」嗎?

可深入去想,這些短平快的東西,真的能在大腦里留下深刻的記憶嗎?

答案是,很難。

不看書的人,大部分信息只能從自媒體平台獲取。

密度大,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卻很少。

長期被喂養這些信息,思維會變得簡單,觀點片面,甚至對某件事的認識,隨波逐流,被所謂的「領頭者」牽著鼻子走。

具體到茶圈裡,比如,討論一款茶葉的價格,有人說:

「茶不就是普通樹葉嗎?憑什麼賣這麼貴,智商稅。」

再比如,直播間裡,主播但凡提到大師、專家、教授等名號,產品瞬間就會遭到瘋搶。

這類神邏輯,在網際網路上實在太常見。

因為平時不看書,或者很少看書,思維簡單,根本發現不了其中的漏洞。

所以,也希望各位看官,在學習茶知識的同時,沉下心來,多思考,多反問。

《2》

假期里最愜意的,便是看電視,看書,喝茶。

颱風天,連風扇都不用開,坐在窗邊,秋風陣陣。

賭書消得潑茶香,書和茶,是完全絕配。

而恰巧,手機里彈出了一條新留言。

在某條煮茶視頻下方,有位新茶友來評論:

「你煮的是新白茶嗎?顏色看起來很綠,年份應該還不夠,最好再放一放,味道會更好。」

我仔細看了原視頻,回想起當時煮的那款茶,是2020年的白露茶。

距今為止,已經陳化滿3年,是名副其實的老白茶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它很新呢?

其實,留言里表達得很清楚了,因為茶友看到茶葉的顏色太綠,不像老白茶。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現在依然有部分人認為,白茶的年份是可以從顏色看出來的。

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新白茶是綠色,老白茶是咖啡色,越老越黑。

然而,判斷依據真的這麼簡單嗎?

肯定不是的。

想要呈現出咖啡色甚至黑褐色的葉片,意味著茶葉中必須含有大量的茶紅素和茶褐素。

而正常情況下,白茶鮮葉剛剛採摘下來時,含有豐富的葉綠素。

因此,茶青看起來是綠色的,青翠欲滴。

尤其是春白茶,由於採摘時節的溫度比較低,葉綠素含量更高,看起來更鮮嫩。

到了秋茶季,白天的陽光強度還是比較大,特別是采迎秋和白露茶的階段,所以葉片中花青素、葉黃素等等色素的含量增加。

不過,這都是植物自然生長的規律。

換言之,白茶天生是不自帶茶紅素和茶褐素的。

只有通過發酵,並且是程度比較深的發酵,才會讓茶葉呈現出深沉的模樣。

比如武夷岩茶,有發酵,還有焙火,條索顏色是咖褐色。

還有紅茶以及普洱熟茶,都是通過發酵,來讓茶葉生成茶紅素和茶褐素。

再看白茶,不炒不揉不殺青,以萎凋和乾燥為主,屬於微發酵茶。

六大茶類中,白茶的工藝是最簡樸的,保留下來的天然物質也是最豐富的。

既然如此,又有什麼條件去生出讓自己葉片變黑的物質呢?

更何況,又該如何科學解釋一款白茶在新茶時期是鮮活的綠色,而陳化到了老白茶階段,就憑空出現了茶紅素和茶褐素呢?

很顯然,無解。

無法解釋,就說明其中必定有貓膩,需要我們細細探究一番。

《3》

白茶的顏色,會因為季節產生略微差別。

新白茶中的春茶,主要是綠白二色;

新白茶中的秋茶,則是以綠色為主的五彩色,包含了深綠、灰綠、墨綠、土黃、銀灰、磚紅……

整體顏色,過渡自然,不是那種通體統一的咖啡色、黑褐色。

並且,當新白茶製作完成以後,它們就會被密封在三層包裝里。

密封、乾燥、避光、陰涼、無異味。

沒有陽光,沒有高溫,沒有多餘的水汽,基本上外界的因素干擾不了白茶的陳化。

在這樣的條件下,白茶自然陳化,顏色不會變深。

頂多是經歷了漫長的時光以後,看起來,略顯滄桑的痕跡,變得黯淡一些。

不過,色系仍然沒有改變,變化的,只有它的色彩鮮艷程度。

就像一件衣服,穿了三年五載,洗洗刷刷,變舊了,帶著歲月的痕跡。

但綠色仍然是綠色,迷彩色還是迷彩色。

假設一件衣服,原本是綠色的,過了幾年突然變成咖啡色或者黑褐色,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被「染色」了。

衣服尚且如此,茶葉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明不白地發生「基因突變」,背後少不了人為干預。

最常見的,就是通過各種做舊的手段,如渥堆、暴曬、高溫烘乾等,讓白茶的顏色變深。

由綠色或者五彩色,轉為咖色、褐色、黑色,面目全非。

《4》

為什麼有人會相信白茶越老越黑?

很大原因是,參考了熟普的長相。

市面上,熟普老茶餅的顏色,可不就是黑黢黢的嗎?

故而,茶友們便認為,老白茶也應該是烏漆嘛黑的,看不出色彩變化的。

可這種代入法,實在是天大的誤解。

熟普和白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茶類。

熟普屬於黑茶,人家的製作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渥堆。

對於熟普而言,渥堆是合情合理,符合制茶規範的。

渥堆可以加重普洱茶的發酵程度,讓它呈現出敦厚穩重的風味。

但在白茶身上,渥堆是不被允許的。

國標中白紙黑字寫著,白茶的主要制茶工序,只有萎凋和乾燥。

至於其他多餘的步驟,則不屬於白茶正常的制茶流程,更不符合白茶的制茶規範。

如果把白茶拿去渥堆,高溫高濕,加重發酵,最後成品的茶葉,還能叫白茶嗎?

而生產做舊茶的人,恰恰是看中了消費者的無知。

經驗不足,沒有見過真正的老白茶,無法辨認老白茶與做舊茶的區別。

於是乎,為了以假亂真,把茶葉悶堆發酵,去掉新茶的特徵,讓茶葉看起來更老沉。

但在做舊的過程中,白茶的內含物質也已經大量損耗,揮發殆盡。

連品飲價值都沒有,更別提收藏的價值了。

《5》

為了解開白茶陳化後,是否變黑的問題,我們也做了實驗。

把剛剛採下來的茶青,悶堆著,放在太陽底下暴曬。

結果就是,幾個小時以後,茶青變紅了。

繼續曬幾天,就變成了黃褐色、黑褐色。

如果想要進度快一點,還可以往上面灑點水,再蓋個塑料袋。

讓濕熱作用充分發揮,這樣幾天以後,保證就成了「咖啡色老白茶」。

而正常陳化的白茶,密封乾燥,沒有過度發酵的條件,不管存多少年,都不會變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bc1da42941bca4c80336519e924e1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