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了生意丟了道義,趙一鳴的算盤或許打錯了?

2023-11-15     財經無忌

原標題:毀了生意丟了道義,趙一鳴的算盤或許打錯了?

文 | 陶魏斌

從江西小城宜春走向全國市場,趙定和他的「趙一鳴零食」只用了短短4年時間。作為量販零食賽道的老三,這次趙定選擇通過拋棄「恩人」,投抱競爭對手懷抱的方式,迎來了共同成為行業「老大」的地位——不過這未必是一樁划算的買賣。

5天前(11月10日),國內量販零食行業里的老大「零食很忙」和老三「趙一鳴零食」宣布進行戰略合併。雙方合併後,在人員安排上,趙定將繼續擔任趙一鳴零食執行長,晏周將繼續擔任零食很忙CEO,而集團董事長的職務則給到了晏周。

股權信息顯示,雙方交叉持股,趙定和其早期投資方黑蟻資本,一起換到了「零食很忙」的約40%股份,而代價是讓晏周拿下了「趙一鳴零食」近88%的股份。

這意味著趙定已經向行業老大「繳械投降」——此前兩家在多地為爭奪市場份額,一直在打價格戰。很顯然,這是一場讓兩家董事會成員都坐立不安的競爭,最終他們決定談一談。

1、為什麼門店越多賺的越少

34歲的宜春青年趙定,早些年看起來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商業抱負。當年,18歲的趙定,高中肄業後只身前往上海打拚——事實上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攝影師,為此他跑去一家攝影工作室做學徒,後來,他還用自己在老家開炒貨零食店賺來的20萬,去上海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

不幸的是,攝影工作室沒撐到3個月就入不敷出了。而這次鎩羽而歸,讓他老老實實回到宜春開零食量販店——那是在2015年,四年後,趙定正式成立了「趙一鳴零食」品牌,並開出了首家直營店。

「用我兒子名字命名,這不是說未來要傳給他,而是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去做品牌。」趙定解釋為什麼取名「趙一鳴零食」的原因。

今年2月,已經開出近千家門店的趙定拿到了黑蟻資本和良品鋪子的1.5億元融資,估值在15億左右。

到了8月中旬,「趙一鳴零食」的全國門店數量已突破2000家,20個月的門店增長率高達2200%。

隨後,「趙一鳴零食」遇到了行業老大「零食很忙」的正面狙擊。從長沙殺出來的「零食很忙」起步於2017年,目前全國門店數已超4000家,是目前量販零食賽道的開店大王。

雙方在各自的「大本營」江西和湖南「殺」得不可開交。

媒體報道記錄稱,雙方折扣力度從剛開業的8.8折,到7.6折、7.2折乃至5.5折。當地消費者表示,折扣在三天內變動多次,「趙一鳴打出了5.9折,零食很忙看到了,連夜做新海報宣布5.8折,而後趙一鳴也發狠了,打出5.5折。」

對於一個本身就利潤薄如紙片的行業,價格戰一定是最不划算的競爭。「都是輸家,沒有贏家。」趙定說。

而同時,行業的整合也在加劇。萬辰集團整合陸小饞、來優品、好想來、吖滴吖滴四大品牌,統一命名為「好想來」,日前又收購浙江寧波「老婆大人」品牌管理團隊,全國門店數量也接近4000家。

量販零食賽道不斷整合的邏輯並不複雜——在這個以「低價」作為心智的商業模式中,只有實現規模化才能降低整體的採購成本,用規模優勢向上游供應商談判,獲得更低的價格,這是量販零食品牌商最核心的利潤來源。

去年全年,「趙一鳴零食」營收12.15億元,凈利潤3844萬元,今年上半年營收達到了27.86億元,利潤更是超過去年全年為7631萬元,看上去足夠振奮人心,但事實上,趙定手上的凈利潤率已經跌到2.74%,而去年這個數字還有3.16%——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門幾乎令人捏把汗的生意。

很大機率是因為價格戰讓「趙一鳴零食」丟掉了不少凈利潤。

2、黑蟻資本為什麼急了

如果說晏周和趙定還能寄於「時間換空間」來打一場持久戰,但背後的資本或許等不及了。

在「零食很忙」和「趙一鳴零食」的這場交易中,黑蟻資本在其中或許出了不少力。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趙一鳴零食」的早期投資者,良品鋪子的「出局」頗為令人意外。

就在雙方宣布合併前的20多天,良品鋪子發布公告稱,將其持有的「趙一鳴零食」3%的股份悉數轉讓給黑蟻資本,而良品鋪子的這筆投資才剛剛滿半年。

黑蟻資本成立於2016年,彼時新消費浪潮正方興未艾,投身其中的黑蟻資本在第二年就投了兩個大名鼎鼎的品牌「泡泡瑪特」和「江小白」。

不過在當時,泡泡瑪特已經到了上市前的倒數第三輪,如今泡泡瑪特股價也不如人意,離最高峰跌去了近八成,而江小白則依然沒有走到IPO時間。

黑蟻資本近年來所投項目數量分布 數據來源:企查查

企查查數據顯示,黑蟻資本成立至今公開披露的投資項目有33個,目前上市的為泡泡瑪特、巨子生物、海倫司,均為門檻較低的港股市場,其中股價表現最好的巨子生物最近也出現了腰斬。海倫司則上市後一路下跌,不但破發,還離上市首日高點跌去80%左右。

事實上,這幾年隨著所謂「新消費品牌」神話的破滅——當年的雪糕刺客鍾薛高,甚至傳出「發不出工資」。

而一些頭部新消費品牌,在寒冬之中「無奈」選擇繼續擴張——它們試圖擴大市場份額,以增長的門店、產品線來掩蓋利潤端的疲軟。

融資端的寒冬更是令人擔憂。

在去年12月,新消費領域總計只完成39起投融資事件,遠低於11月的50起,較2021年同期的89起更是直接腰斬。同時12月的累計投融資金額,也只有14億元,環比、同比分別大跌48.15%和79.23%。

覆巢之下無完卵。一直以消費賽道為主投資領域的黑蟻資本,這幾年同樣身處寒冬——今年他們甚至關注起智能製造和電子消費品領域,這多少有點「無奈」。

「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退出,沒有退出,所有的盈利都只不過是帳面浮盈而已。」 這是一句被投資界奉為「金科玉律」的名言。作為一家已經成立7年的投資公司,黑蟻資本背後的LP們或許等不了這麼長時間了。

而這也是為什麼像黑蟻資本這樣的投資公司,會急於推動被投企業去做行業併購的原因——更多時候,他們是基於做大行業規模,實現儘快上市的目的。

當年蘑菇街和美麗說的合併如此,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併亦如此,它們在合併後,失去控制權的一方連同創始人,最終都黯然離場,而在上市之後也是一地雞毛。

現在這樣的場景或許又將在「零食很忙」和「趙一鳴零食」身上重演。

3、趙定或將生意和道德兩不保

趙定曾說,想成為零食界的「拼多多」。但很有可能,「趙一鳴零食」不但成不了拼多多,甚至隨著行業規模的做大,量販零食或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拼多多能崛起的關鍵在於,通過對消費鏈路的大幅縮減,及商家低成本的運營,實現了「低價」零售的用戶心智,迎合了當下的消費趨勢。

和「趙一鳴零食」這類量販零食品牌不同的是,拼多多是平台模式,上面活躍著的大量中小商家,通過直接對接白牌工廠、農產品基地等方式,實現「薄利多銷」。而「趙一鳴零食」們,在對接上游的白牌零食工廠後,需要通過加盟商的銷售來實現。這中間,加盟商、「趙一鳴零食」和白牌工廠,都需要利潤,特別是加盟商,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至少不能低於零售行業的正常利潤)來滿足他們,倒戈是遲早的事情。

量販零食的商業邏輯,是通過補貼店內一些知名品牌商品,把價格「打」下去,給用戶植入「低價」的心智,然後通過銷售白牌產品獲得最終利潤。

事實上,現在量販零食的「低價」,已經讓很多新晉加盟商,對收回投資成本的長周期感到不耐煩。而對知名產品的補貼,也讓品牌商感到「不舒服」,因為這破壞了其原有的價格體系。

同時上游零食工廠針對量販零食的「壓價」,也開始動起了很多「腦筋」——對於白牌工廠來說,賺錢可能比品牌更重要。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面對量販零食店裡「一降再降」的價格,難免會對產品質量產生擔憂,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了一起食品安全有關的事件,勢必會對整個行業帶來致命的信任危機,而上萬家門店在全國各地開張營業,面對極度微薄的利潤,加盟商和白牌工廠,在品控問題上難免會「走神」——有一句話叫:考驗人性總是危險的。

對於食品行業來說,量販零食的價格導向,無限壓低供應商的利潤,讓零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行業門檻,再次回到解放前。

事實上這幾天,網絡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對「食品安全」和目前依賴規模擴張的量販零食商業模式,表示了擔憂和質疑的聲音。

視頻號「量販零食產業促進會」 相關內容下的部分留言(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自媒體《快消》上相關稿件的消費者評論

從上述這個角度來說,「趙一鳴零食」拋棄良品鋪子這家以供應鏈和產品高品質見長的零食品牌,轉而投入「零食很忙」的懷抱,或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事實上,從合規的角度來說,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趙定完成如此重大的股權變更,很難想像這是一場「臨時起意」的交易。

也許丟掉了用兒子姓名命名的「趙一鳴零食」的趙定,還丟掉了自己商界的信譽。等待他的,也許,並不是眼前的「確定」,而是更多的未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b77e8caa3f1d03dd424f45c84cdb4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