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7日,享年63歲的陳獨秀先生在四川江津一個小村莊裡與世長辭,寒酸的葬禮,鬧事的特務,讓這個曾經照亮革命之路的先驅,走得即悲涼又悲壯,「五四運動」已經過去多年,哪怕先生已經永遠的閉上了眼睛,那些宵小之輩依然對其心有餘悸、望而生畏。
陳獨秀先生的晚年過的並不如意,甚至可以稱得上晚景淒涼,但好在他遇到了潘蘭珍,無論生活多困難,這個小他二十九歲的姑娘都始終堅持陪伴在他身邊,竭盡所能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給先生的晚年帶來了無盡的陽光和溫暖。
命運多舛
在遇上陳獨秀之前,潘蘭珍只是一個苦命之人,在那個動盪不安的世道里,命如浮萍,無依無靠。
她出生於1908年,那個時候家裡雖然窮,但好在父母安康,生活安穩,但就在潘蘭珍4歲那年,老家遭了難,所以她們不得不舉家逃難到上海。
城裡的生活遠沒有想像那麼美好,做什麼都要錢,家裡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潘蘭珍很小就開始幫助家裡洗衣做飯,小小年紀,一雙手竟然和大人一樣粗糙。
14歲的時候,為了減輕家裡復旦,父母不得不將她送到紗廠去打工,在紗廠里,潘蘭珍度過了人生中最悲催的幾年。
吃不飽穿不暖,日夜趕工,薪水微薄……其實這些潘蘭珍通通都能忍受,讓她不能接受的是多年來,那些工頭對她無盡騷擾。
紗廠里有很多和潘蘭珍一樣的苦命女孩,她們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命運,也沒有能力左右自己的生命,為了活著,即使是過這非人的生活,她們依然堅定不移地留在紗廠。
潘蘭珍17歲那年被一個醉酒的工友侵犯,這在工廠里原本是件極其常見的事情,所以即便是事後上級領導知道了此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年輕不懂事的潘蘭珍不懂得反抗,也不敢跟家裡講,原本想將此事淡忘,怎奈她卻懷孕了!
歷經千難萬險,潘蘭珍最後將孩子生了下來,但孩子生下不久,就因為缺少營養而夭折了。
未婚先孕在那個年代可是大忌,出了這種事,沒有人去指責那個肇事的罪魁禍首,反而明里暗裡地謾罵潘蘭珍,包括潘蘭珍的父母都對她的遭遇感到不恥,所以,潘蘭珍不得不重新換一個工廠打工,遠離這些人。
1930年,22歲的潘蘭珍遇見了那個改變她一生的男人。
那個時候潘蘭珍住在石門庫,那個地方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外地人,什麼三教九流的人她都見過,石門庫雖亂,但好在住房便宜,潘蘭珍一個人住在那個地方,生活得還算愜意。
有一天,她隔壁新搬來了一個鄰居,那個人和別人都不一樣,他總是身著長袍,面帶微笑,一副溫文爾雅的模樣,待周邊鄰居都十分和善。
周圍的人都叫他「李先生」,李先生一看就是念過書的人,每次在弄堂里碰到潘蘭珍都會微笑點頭打招呼,這個小小的動作讓潘蘭珍心情大好,從小到大她都沒有受到過這樣的尊重,所以她格外的喜歡這個先生。
時間一久,潘蘭珍也常常會跟「李先生」聊上幾句,先生是見過世面的人,說的那些話,講的那些過去和未來,都是潘蘭珍從來沒有聽過,也從來不敢想的,即便是聽不太懂先生在講什麼,但潘蘭珍也很喜歡聽先生說話。
久而久之,潘蘭珍覺得自己已經對這個年長自己二十九歲的先生產生了別樣的情愫,他主動提出想要照顧先生,但李先生卻委婉拒絕了,李先生告訴他,即便是身為女子,她也應該要有自己夢想,為自己活一場。
「夢想」是什麼?目不識丁的潘蘭珍根本無法想像,她只知道自己時時刻刻都想看到李先生,所以即便是李先生拒絕了她的請求,但她依然會在空閒時間去幫先生掃掃塵,做飯。
起初李先生還會明里暗裡地拒絕潘蘭珍的好意,但他的每次拒絕都會讓這個年輕的女孩情緒低落好久,所以後來他也就不再說了,漸漸地甚至還依賴上了潘蘭珍的照顧。
這一來二去的,兩人也就心照不宣地在一起了,那是潘蘭珍一生當中最快樂的兩年,李先生平日裡最喜歡的就是讀書寫字,即便是打字不識幾個,但是潘蘭珍還是看得出來,先生的字寫得很漂亮,兩人住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裡,有很多有錢人都找上門來,想要買先生的字,但先生從來不「賣」,有的時候遇到對的人,他就送一幅字,遇到不對的人,他連半個字都吝嗇。
李先生平日裡還愛寫文章,潘蘭珍不知道他在寫什麼,只知道每次寫完,即使是廢掉的稿子,他也不會亂扔,而是用箱子疊得整整齊齊地放起來。
與先生相處得時間越久,潘蘭珍就覺得他越神秘,但即便是心中有許多的疑問,她也不曾開口問過先生,她愛她,只想竭盡所能地照顧他,其他的於她而言,都不重要。
那兩年最令潘蘭珍遺憾的就是,沒能為先生生下一兒半女,在潘蘭珍的一再要求下,兩人只能去領養了一個孤女,取名潘鳳仙。
潘蘭芝以為,自己和先生的生活會一直這樣簡單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意外很快就來臨了。
神秘的李先生
1932年夏天,潘蘭芝送養女回自己的老家,想讓父母幫助照看一段時間,當她回到上海時,她的「李先生」卻不見了。
周圍的鄰居也好久沒見過「李先生」了,潘蘭芝找了先生很久,但他仿佛突然人間蒸發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
一直到1932年10月,潘蘭珍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張照片,那是她的李先生,因為這兩年她跟著李先生也學了不少字,所以報紙上的內容她就算是不能完全看明白,但也能大概明白上面的意思:陳獨秀被捕入獄!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潘蘭珍突然想明白了,為什麼「李先生」總是那麼神秘,原來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
想明白這一切之後,潘蘭珍迅速調整好心態,趕回家中,將先生曾經寫的那些手稿、字畫和看過的書都全部藏了起來。
她就去煙廠辭掉了自己來之不易的工作,然後寫了一封信寄回老家,信的大概內容是,女兒可能要拜託父母多照顧一段時間了,自己要去辦一件大事,歸期不定,希望家人顧惜好自己的身體。
做完這一切,潘蘭珍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南京的火車,她從來沒有去過南京,人生地不熟的她四處打聽陳獨秀被關在哪裡,很多人都覺得她是瘋子,這種節骨眼兒誰會想跟這麼一個「反動派」扯上關係呢?
潘蘭珍沒有放棄,她天天買報紙看先生的最新消息,天天守著政府的大門,出來一個人便上前抓著問:「請你告訴我陳獨秀被關在哪裡?」
期間她還被抓過一次,但沒兩天人家就將她放了,也多虧了潘蘭珍這兩天的牢獄之災,牢里有人告訴她,像陳獨秀那樣的「反動派」一般被關在老虎監獄。
潘蘭珍重獲自由後,又開始四處打聽老虎監獄,得知老虎監獄地所在後,她每天都做上點先生喜歡吃的菜,到老虎監獄門口去守著,只要有看上去像「大人物」的人進出,潘蘭芝就會上前請求對方通融一下,讓自己進去看看陳獨秀。
她也不記得自己在老虎監獄門口守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終於有人願意帶她進去了,潘蘭芝珍高興的連忙跪下給那人磕了幾個頭。
歷經萬難,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先生,陳獨秀見到潘蘭珍那一刻也震驚了,他無法想像這個平日裡溫順乖巧,大字都不識幾個的女孩子,是如何從上海來到這個守衛森嚴的老虎監獄的,但從她臉上掩飾不住的疲憊中也不難看出,一定是吃了不少苦。
兩人的時間並不多,陳獨秀抓住這個機會趕緊勸其一番:你快回去,好好工作,不要再念我,我身在監獄什麼都給不了你……
陳獨秀說了好多話,但潘蘭珍一句也沒聽進去,她只一個勁地讓先生嘗嘗自己做的菜。
從監獄出來後,潘蘭珍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立即著手在監獄附近租了一個便宜的小房子,她決定,要在離先生最近的地方,陪他一起坐牢。
那之後,她常常會找時間做好吃的去監獄門口守著,遇到好心人就會帶她進去,久而久之,監獄裡的人都認識她了,也都可憐這個年紀輕輕又痴情的女孩子,所以只要她來,若無特殊情況,守衛大部分時間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其進去見見陳獨秀。
潘蘭珍的事跡也漸漸傳開了,陳獨秀的學生陸續上門,想要照顧她的生活,邀請她搬到失去居住,但潘蘭珍都一一拒絕,她是不可能離開陳獨秀的。
對於潘蘭珍的行為,有人稱讚,有人鄙夷,風言風語甚至傳到了陳獨秀的耳朵里,那些人稱潘蘭珍沒有名分,死乞白賴……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陳獨秀聽完十分生氣,但也因此對潘蘭珍刮目相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只要有人來牢里看望自己,他都不忘囑託對方:潘蘭珍是我的夫人,是我陳獨秀的愛人,請幫我多多照看她!
潘蘭珍原本以為陳獨秀此生都會在牢里度過,她也做好了心理準備,要這樣陪伴陳獨秀坐一輩子牢,但1937年,陳獨秀卻被釋放了,這得益於外界那些正義之士的抗議和保釋。
走出監獄,陳獨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外界宣布他和潘蘭珍的關係:我和潘女士已經結為夫妻,她是有名有份的,是我陳獨秀的夫人!
先生走了
陳獨秀出獄後,各方都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尤其蔣介石,開出了每月「10萬」的高昂經費想要拉攏陳獨秀為其效力,但陳獨秀想也沒想就拒絕了,他身上那股讀書人的氣度,從來沒有因為貧窮放下過。
陳獨秀帶著潘蘭珍來到四川江津,他沒有忘記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事業」,在江津有一個叫鄧仲純的老友再三表示與其志同道合,請他前往。
但當兩人跋山涉水來到江津時,卻沒有看到鄧仲純的影子,後來弄清楚原因,竟然是鄧仲純的夫人不願意其與陳獨秀為伍,所以數次阻攔兩人見面。
一向傲嬌的陳獨秀哪裡能容忍這等閒氣,從此便堅決不願再踏入鄧家一步。
後來兩人搬進了郊外的一所院子裡居住,在這個院子裡,陳獨秀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幾年,也是最困難的幾年。
原本陳獨秀是有錢的,即便是落魄了,但他的名聲也是響噹噹的,即便他到了窮鄉僻壤,依然有人慕名而來求取字畫。
陳獨秀還是一如既往的「傲」,不論對方開出多高的價格,他也不賣,即便是家裡都揭不開鍋了,他情願餓著也不願丟掉讀書人的氣節,這一點在現在看來,多少有點迂腐,但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高風亮節、令人敬佩的。
當時陳獨秀家裡其實還有一筆錢,那是教育部門令其寫讀本支付的兩萬元定金,但當時因為讀本名字有點不妥,所以雙方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這事兒便就這麼擱下,陳獨秀一氣之下將兩萬元鎖了起來,發誓絕對不動用一分錢。
也是因為陳獨秀這種桀驁不馴的脾氣,導致他與家人的關係一直不好,直到人生的最後幾年,在潘蘭珍的堅持下,他終於決定將陳松年一家子都接到身邊來。
家裡人多了,花費也就高了,潘蘭珍知道陳獨秀的脾氣,生活里儘量地去精打細算,最困難的時候她情願去賣掉自己的首飾,也不曾打過那兩萬塊錢的主意。
家人團聚沒有幾年,陳獨秀便因病去世了,臨走前,陳獨秀將潘蘭珍叫到床前,給她提了兩個要求,第一,他希望自己死後,潘蘭珍可以重新尋找自己的幸福,安度後半生;第二,無論多艱難,那兩萬塊錢都不能動,自己死後潘蘭珍也不能拿自己的名聲去賣錢。
陳獨秀提的這兩個條件,一個是為了潘蘭珍,一個是為了自己,他一生立於人世間,死後也要維持高風亮節。
對於陳獨秀的這兩個條件,潘蘭珍選擇性地忽視了第一條,但對於第二條她卻如畢生信仰一般,到死都一直遵守著。
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潘蘭珍因為子宮癌於上海病逝,享年41歲,對於潘蘭珍來說,可能唯一遺憾的就是不能和她的先生一起合葬吧,因為按照陳家的規矩,陳獨秀只能與原配妻子合葬。
陳松年曾言,家裡人都很尊敬潘蘭珍,在他自己眼裡,潘蘭珍就如親生母親一樣沒有什麼區別,這句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可見潘蘭珍對陳獨秀和其家人的無微不至地照顧和關愛。
潘蘭珍對於陳獨秀而言,是身邊多了一個至親至愛的人,而陳獨秀對於潘蘭珍來說,卻是一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