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記者 曾文秀)館外,廣闊的田野長出了新綠,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館內,鄉親仔細聆聽精彩的故事,不時發出陣陣掌聲……8月18日,廣州市增城區「聽黨話 感黨恩 跟黨走」首場宣講暨主題實踐活動在朱村街絲苗米產業文化展覽館舉行。專家學者、區百姓宣講團成員、「新農人」等齊聚一堂,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共話鄉村振興。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明辦指導開展,由增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增城區委宣傳部、增城區農業農村局主辦,朱村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承辦。
活動現場。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為做好巡迴宣講活動,增城區特別在政企校媒等領域挖掘、遴選一批「三農」戰線先進模範、基層「三農」工作者、返鄉創業青年等組成區級宣講團。接下來,增城區將圍繞「講領袖情懷、講崢嶸歲月、講幸福生活、講文明新風、講善治故事、講振興夢想、講增城鄉土」等7個方面內容,繼續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開展系列宣講,講好增城故事、彰顯增城擔當、展現增城作為,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堅定信心跟黨走,努力奮進新征程。
歌聲妙 政策實
一堂乾貨滿滿的鄉村振興講堂
「昂囉是這山水秀,昂囉是這花果香,昂囉是這人歡暢,昂囉道路通四方……」活動在原創民族歌曲《昂囉喂》中拉開序幕。昂揚歡快的旋律,客家新民歌的唱法,歌詞中的鄉村場景,迅速將在場觀眾拉進了鄉村振興大舞台的情境中。
隨後播放的《奮力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增城樣本」》短片,給出了鄉村振興的「增城答卷」,讓人心潮澎湃。一項項特色舉措,一串串亮點數據,農村美、農業興、農民富的背後,彰顯著增城鄉村振興路上欣欣向榮的美好圖景。
增城區委宣講團成員谷躍兵解讀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據介紹,黨的十九大以來,增城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抓好糧食安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建設美麗新鄉村,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帶動農民增產增收,鄉村振興成果豐碩,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位列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珠三角片區第一名,先後榮獲2021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廣東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
今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年度工作要點和任務清單有哪些?如何深刻理解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展好「三農」工作?增城區委宣講團成員、廣州應用科技學院黨委委員、副教授谷躍兵,圍繞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詳細的政策解讀,為在場人員帶來實實在在的乾貨。
故事好 情節細
一次動人心弦的首場示範宣講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春華秋實。當年的青春小伙,如今早已兩鬢染霜、眼角添紋。當絲苗米每季畝產量從不足500斤到突破700斤大關,一位農技工作者終於不辱使命。在增城區百姓宣講團成員鞏子天胤的娓娓道來中,在一個個細節中,增城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李茂禾的的形象逐漸立體起來。
增城區百姓宣講團成員鞏子天胤。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1987年,畢業後的李茂禾主動放棄城市的優越與繁華,來到增城這個小縣城,在農業站從事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當時如何提高絲苗米產量成為擺在李茂禾面前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難題,他多次到華南農業大學進修學習,得知廣東省農科院研發了「三控」施肥栽培技術,通過控肥、控苗、控病蟲等措施即可增產10%以上。他學成後立即組建團隊把這套技術送到增城的田間地頭,手把手向農民教課,派發技術卡,經常在田裡一待就是一整天。功夫不負有心人,絲苗米每季畝產量從不足500斤到突破700斤大關,李茂禾也獲評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增城區百姓宣講團成員郭靜碧帶來的《增城絲苗有「范兒」》主題宣講,講述了增城絲苗米從瀕臨絕種到「逆襲」成為現代農業名片的故事。在這一場挽救與傳承增城絲苗米的接力行動中,湧現出來的為「三農」事業付出畢生心血的老一輩農業科研人員的故事,讓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增城區百姓宣講團成員郭靜碧。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1974年,增城連半畝絲苗米種植田都找不到。1980年,時年35歲的宋東海騎著自行車,跋山涉水跑遍整個增城,四處尋找野生稻。好不容易發現野生稻後,又花了10多年的時間研究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育種的難題。他親手開荒播種了7粒雜交種子,不料只有2粒萌芽,僅長出3片葉子的2株幼苗又被鄰居家孩子弄死了1株。可喜的是,那株獨苗竟分出300多株稻穗,結出了9218粒稻穀。當育種進行到第四代的關鍵時刻,宋東海被遠派到幾十里外的農村駐隊。他沒有放棄,而是一人當兩人用,叫上家人當助手,利用節假日、晚上等一切可支配的時間,騎行2個小時返回試驗田繼續研究。在宋東海紮根基層的33年里,育成高產、高效益的「野」字號增城絲苗品種36個。因此,宋東海也被譽為「增城絲苗再生之父」。
有情懷 有幹勁
一場內涵豐富的創業故事分享
「80後」朱村青年莫麗賢,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引領和建設美好家鄉情懷催動下,放棄企業白領高薪工作,脫掉高跟鞋,換上帆布鞋,成為一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活動中,莫麗賢用質樸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向大家講述她紮根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長的精彩故事。
「80後」青年莫麗賢分享返鄉創業故事。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2021年初,莫麗賢在朱村街萬畝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立增城能記家庭農場。除了種植農產品,她還引進專家培訓、註冊自主品牌、開通電商平台、直播帶貨、開展「農業+」系列主題活動等,將農場辦得有聲有色,並助推周邊村民的農產品「出村進城」,通過「土地流轉+收益分紅」的模式,帶動170名村民實現增收。
原來在農村除了種糧,還能幹這麼多事,在場村民不禁對眼前這位回村帶領鄉親勤勞致富的姑娘肅然起敬。
人才旺,鄉村興。近年來,增城通過出台《增城區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二十條措施》、探索開展「新鄉賢返鄉創業計劃」、設立全省鄉村振興產業基金、實施「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等系列舉措,吸引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紮根農村、逐夢未來,從而抓好鄉村人才振興,支撐增城「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增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