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兩會報告丨湘潭民政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3-12-30   湘潭在線

原標題:向兩會報告丨湘潭民政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文/吳珊 楊柳盎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常念民之所憂,立行民之所盼。「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 「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細讀二十大報告,「人民」二字醒目鮮明、力透紙背。

回望2023年,湘潭市民政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和落實「發展六仗」要求,聚焦特殊群體和群眾關切,抓重點、破難點、出亮點,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著力建設暖心民政,不斷夯實兜牢民生底線、優化社會治理、服務民生保障的基礎,爭創一流、奮勇爭先,努力推動全市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在肩 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兜牢民生底線是民政天大的事,各級民政部門要把群眾的難事當成是國家的大事和自己的家事。」湘潭市民政局負責人說。

「只要把住院材料和病歷交到社區,其餘的事情他們都幫我辦了,從今年1月起,每個月提標的錢都準時到位了。」雨湖區城正街街道三義井社區的楊先生因病失去工作能力,今年是他獲批低保的第二年,標準每月提高至650元。楊先生今年48歲,2021年9月他被確診白血病後,無法工作,需要長期治療。「今年提標了,社區馬上就通知我去交資料,很快就辦好了。」今年來,湘潭市民政局緊緊圍繞省、市級民生實事項目,將城鄉低保、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全面提高,共發放資金4.18億元,近7萬低保、殘疾、孤兒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

殘疾人和流浪救助工作,也是民生兜底保障的重要一環。岳塘區困難重度殘疾人集中照護中心建成運營,填補了我市困難重度殘疾人集中照護空白,為全省提供了經驗借鑑;打通精神障礙患者「醫」「康」循環梗阻,建成運營6個專業社區康復服務機構,服務6000餘人次,精神障礙患者致殘率和復發率顯著降低;持續提升流浪救助水平,開展夏季送清涼、寒冬送溫暖等活動,開展流浪救助 6372人次,保障流浪乞討者基本生活。

11月29日,全市首屆老年消費節暨養老服務推介會成功舉辦。

使命在心 做好「一老一小」服務保障

9月,湘鄉市福利中心失能護理院投入使用,40多名集中供養失能人員住進了功能全、設施好、服務優的「新居」。「吃飯有人送,上廁有人幫,房間有空調、電視,跟住賓館一樣。」74歲的唐國華開心地對前來探望的親友說。唐國華是湘鄉市栗山鎮永安村村民,從小因肌肉萎縮導致雙腿不能行走,獨居農村老家生活不能自理,搬入失能護理院後,生活得到妥善照顧。

今年,我市新增了護理型床位200張,湘鄉市福利院和韶山市韶山鄉敬老院各完成100張護理型床位建設。項目啟動之後,湘鄉市福利中心院內的老年養護樓改造為失能護理院,且配備了4間活動和康復功能用房、醫務室以及1間大型餐廳和廚房。

這項實事工程不僅讓失能特困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還豐富了各項康復、文娛等多元服務,改善了居住環境,提升了照護能力。

雨湖區先鋒街道先鋒敬老院也在今年改造一新。先鋒敬老院已建成35年,過去,敬老院房屋破舊,基礎設施簡陋,集中供養率低。現在,這裡不僅建起了休息亭、繪製了文化牆,還加裝了電梯、添置了消防水池、燃氣灶自動熄火設備、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

我市籌集資金700多萬元對全市16所農村敬老院進行安防提質建設。截至9月底,上述敬老院的安防提質改造項目全部完工,實現重大安全隱患全部「清零」,在全省率先完成養老機構消防審驗達標工作。

「現在我和婆婆子兩個人都享受了適老化改造的紅利,我們的崽女和兄弟姐妹都放心了。」68歲的胡清華因小兒麻痹終身殘疾,行動不便,而70歲的老伴朱海林幾年前也中了風,老兩口連上個廁所都相當困難。原本胡清華夫婦想借幾萬塊錢改造廁所,沒想到今年夏天,民政部門就派人對胡清華的家進行適老化改造,廁所內煥然一新,原來較高的台階改矮了許多,地磚改成了防滑的,蹲便器和坐便器一應俱全。

像胡清華一樣享受到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的今年共有1520戶,每戶政府補貼4000元,該項改造連續開展7年以來,初步形成了「政府抓主導、企業擔主力、居民唱主角」的適老化改造格局,解決了特殊困難老人最實際居住環境問題,讓養老服務更有「質感」。

湘潭老齡化率在全省排第三位,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關係著千家萬戶,是湘潭市民關心關切的民生大事,也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省委書記沈曉明現場調研並高度肯定湘潭「醫療+養老」模式,對市民政局參與制定的《湖南省長期照護保險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肯定批示;市委書記劉志仁,市委副書記、市長鬍賀波5次調研養老服務工作,推動頂層設計、統籌布局和體系建設。

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布局專項規劃,發布《湘潭市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和《關於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以「真金白銀」的惠民舉措,大力發展「銀髮經濟」。緊接著,民政部門又成功舉辦首屆老年消費節暨養老服務推介會,派發50萬元消費券,近50家涉老機構、市場主體和服務商現場展示養老工作成果,促進老年消費。

做好「一老一小」服務保障,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幸福。

兒童福利體系也持續完善。今年上半年,由市民政局指導,湘潭興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的「『蓮』動花骨朵·護航青少年」之關愛睏境、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巡迴團輔活動陸續開展15期,從心理健康方面破解關愛睏境、留守兒童的時代難題。活動中,安排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師、社會工作師等專業人士,為遍布在湘潭縣和湘鄉市15個偏遠村的257名困境、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專題巡迴團輔。

市本級及縣市區全部成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通過提質改造、明確專人,圍繞未成年人保護機構職責積極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針對留守兒童心理特點開展了一系列關愛活動。如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面向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開展了「蓮心向未來」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以及「感恩生命中有你」「黨建引領 護航成長」「不負好春光 築夢心旅程」等系列心理健康知識宣講活動;開展困境兒童心理關愛,引導社會力量開展活動741場次,走訪慰問9049人次,提升兒童身心健康水平。

除此之外,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評,70個鄉鎮(街道)未保工作站實現全覆蓋,全面壓實了兒童保護責任,讓祖國的花朵共同沐浴在陽光下。

5月29-30日,全市養老機構開展消防大演練、大培訓。

擔當在行 譜寫基層善治嶄新篇章

群眾的「急難愁盼」,加速了民政的「走找想促」。緊緊圍繞群眾的問題清單,全市民政系統梳理制定了年度工作清單,書寫了一份「高效、平安、便捷、溫暖」的民政答卷。

3月起,市民政局聯合住建、文旅廣體、教育、郵政等多個部門,圍繞小標識、小便利、小修繕、小安防、小場所開展小區生活設施「五小」改造。

「現在快遞、美團小哥再也不需要天天來這裡問樓棟和門牌號了。」雨湖區廣場街道紅旗小區華文商行老闆李育紅說。今年全市共補齊樓棟編碼4862塊,老舊小區居民生活更加便利了。岳塘區霞光社區為老服務「小場所」與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等相結合,進一步整合了項目資源,拓展了服務功能;岳塘區寶塔街道湖湘社區後灣小區「小場所」已建設完畢,還增設書籍及學習用品,為中小學生提供閱讀、學習場地。

「五小」改造項目只是民政便民惠民,優化高效能公共服務能力的一個縮影,關注百姓身邊事,服務提質上台階。

5月20日,雨湖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攜手萬樓·青年碼頭,在萬樓景區打造湖南首個古樓婚姻登記中心,從12月開始,該登記點還推出周六「不打烊」服務,讓婚姻登記更便民。今年,湘潭市探索「婚登+文旅+福彩」新模式,指導各縣市區打造了韶山火車站「東方紅」號和萬樓景區等特色結婚登記點,帶動文旅業態更新。為引領婚俗新風尚,成功舉辦湖南省第五屆「國潮」婚禮,110對新人在韶山共締山盟之誓、白首之約。

2023年,我市殯葬改革步伐堅實。民政部門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居民基本殯葬需求。落實殯葬惠民政策,為1670人次減免費用298.88萬元,減輕群眾治喪負擔。開展殯葬突出問題整治,整治493座硬化大墓和活人墓,有效節約土地資源。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為減輕基層負擔,今年市民政局推動村級組織清理不合理不規範掛牌6145塊,壓減證明事項53項。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在服務大局方面同樣成效明顯,全年發展社區社會組織5726個,圍繞社會治理、公益慈善等開展活動1.8萬場,滿足了基層和居民多元化需求。市民政局動員社會組織建成60間「四個小屋」,以小切口助力鄉村振興。值得一提的是,「三策」強「三力」 激發社區社會組織「大能量」工作經驗獲民政部推介。

公益慈善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指向標。2023年,我市公益慈善事業蓬勃發展。全市慈善(基金會)募集款物921.8萬元,4萬餘人受益。推動開展慈善社工和志願服務項目,服務困難群眾3.4萬餘人次。「湘潭市倖存抗戰老兵關懷計劃專項基金」對除享受離休待遇外、戶籍在湘潭市的倖存抗戰老兵進行搶救性援助,提供每人每月400元的生活援助金和精神撫慰並重的立體關懷,直至所有倖存抗戰老兵全部終老為止。

……

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舉措,一樁樁民生實事,是湘潭市民政局不斷升溫的「保障力度」和「民生溫度」。湘潭市民政局將堅決兜准兜牢兜好民生底線,構建共治共建共享基層治理格局,打造貼心暖心順心的基本社會服務,為全面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