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先疏通這裡!排出垃圾才能更好進補!大部分的人都錯了

2023-03-11     波波愛看劇

原標題:冬季進補,先疏通這裡!排出垃圾才能更好進補!大部分的人都錯了

有多少人一到冬季就化身為吃貨?總是感覺很餓,一直都在吃吃吃,身材也日益圓潤,這是因為冬天溫度低,我們的身體為了禦寒,需要攝入更多的熱量,所以就會釋放出一種很餓的信號,讓我們不斷的進食。

冬天很多人都說,自己對高熱的肉類、甜品的興趣特別大,因為這些東西的熱量高,身體就會不由自主選擇它們,就和我們禦寒穿衣一樣,冬季肯定都選擇毛衣棉襖,誰都不會選擇半袖往裡套。

很多注重身材管理的人都說,明明自己一直在控制身體,但是冬季感覺體重蹭蹭往上漲,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會給脾胃供應更多的氣血,吃進去的東西消化吸收都快,不光總是餓,吸收效率也高。

雖然你不想長肉,但是我們的身體怕餓著自己,就會拚命的吸收,這叫陽氣內收,很多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的朋友會發現,一到冬季食慾大開,吃完也不會那麼難受,這就證明冬季是吸收氣血,固本培元的好時機。

所以此時進補一些有營養的食物也更容易被吸收,彌補原先的虧損,所謂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只有身體補的足足的,開春才能壯實。

冬季進補,90%的人都沒補對

很多人都會順從身體的想法,既然需要高熱量的食物,那就多吃高熱量的,像是各種肉類、高蛋白、阿膠、蟲草、海參、枸杞、燕窩等等,換著花樣的去補,不得不說,這些大補氣血的食物,確實營養很高,對身體的補益也有用處,身體也喜歡,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現在都是虛不受補!

我家裡人很多在冬季都會吃這些,但是不超過一星期,自己就扛不住了,又是上火又是便秘,還總是腹脹,這是我們光顧的身體的感受,卻沒顧及到脾胃。

脾胃和身體其實是反著來的,身體想吃肉,但是脾胃卻覺得它難消化;身體想吃甜品,脾胃卻覺得它吃多了會生痰濕;身體想吃辣的暖身體,脾胃卻覺得吃多了刺激胃疼…雖然身體一直想吃吃吃,但是脾胃卻很怕吃得太多,吃得太多太好太有營養,脾胃只能一直加班工作,漸漸也會疲憊,罷工。

脾胃一旦罷工,我們吃的這些大魚大肉就不往下動了,全積在腸胃裡,漸漸就堵出來痰濕、堵出來火氣濕熱,自然氣血也無法化成,所以補著補著便秘、腹脹、口臭、口腔潰瘍等都會找上門,實際上是補得太多,把脾胃傷了。

最好的進補,是有補有泄

我們大部分進補補上火只因為光補沒有泄,冬天肯定要進補,光吃蔬菜也不扛餓,熱量也少,其實只要做好疏泄,我們無論吃肉或是吃高營養的補品,都沒有問題,下面這3種疏泄脾胃的方法,可以選個適合自己的,每天做一做,就可以安心進補吃東西啦。

1.飯後蹲一會兒,疏通脾胃

這個方法叫乞丐蹲,源於古代,在現代經過南懷瑾先生的推廣和介紹,已被很多人熟知,主要就是疏通我們的脾胃,把積留在脾胃的氣啊堵啊都給順下去。我們其實最喜歡的姿勢不是坐著也不是躺著,而是蹲著,這是我們在母體中就保持的姿勢,既能放鬆又有安全感。

方法:找一堵牆,最好有一個舒適的靠墊(不可太軟)。站在牆前,屈膝下蹲,背須要直,貼靠牆壁或靠在軟墊上。女士:兩腳併攏,屈膝下蹲;

男士:兩腳微微分開(兩腳不可完全併攏),屈膝下蹲,這樣可以放鬆襠部,不會使襠部過緊。

雙手結孔子手印,自然放在膝蓋上,放鬆身心。

頭要中正,頭頂百會與會陰穴成一條直線,臀部離地,緊壓小腿肚上。

以上就是全部動作,每次練習15分鐘,收攝心神,專心下蹲,保持這個姿勢,不要胡思亂想,蹲的期間也不要和別人聊天,在練習時出現打嗝、放屁等都屬於正常現象,證明濁氣下降,千萬不要忍著,釋放出來最好。

乞丐蹲適合咱們腿腳關節沒問題的人來做,如果膝關節、踝關節受傷過或是發炎等都不適合做,孕婦也不宜做。一般時間15分鐘最佳,剛開始如果做不到15分鐘也不要勉強,循序漸進,結束的時候慢慢起身,不要用力過猛,一般飯後半小時內開始做最好,如果經常腹脹的也可以隨時做。

出現腳麻是正常現象,一般因為下肢經脈不通,蹲習慣了,腳力增加了,經脈疏通了就不會麻了。

2.常揉腹,幫助脾胃疏通

當我們進補過度,食物積留在脾胃中化濕生熱時,我們如果勤揉腹,可以助脾胃一臂之力,把這些堵著污濁通一通。經過實踐對比後發現,仙人揉腹的方法更適合疏泄,它與普通揉腹不同,可以一直沉到丹田,把中焦和下焦連成一片,使整個腹部得到運動。

第一式:按摩心窩部。兩手上提,在胸前,食指、中指、無名指對接,按在心窩部位,由右、上、左、下的順序做圓周運動,21次,之後再相反方向21次。

第二式:按摩腹中線及腹兩側。還是那食指、中指、無名指,順著心窩下來,一邊順時針轉動按摩一邊往下移,直至肚臍處下方,然後用手指分別向兩邊分開,一邊按一邊往上走,回到心窩處,兩手交接,做21次。

第三式:推按腹中線部位。食指、中指無名指相接,由心窩腹中線部位推下,直推至恥骨聯合處,共21次。

第四式:左右手繞臍腹按摩。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順時針方向圍繞肚臍摩腹21次。左手同樣21次。

第五式:推按兩側胸腹。左手做叉腰狀,大指向前,四指托後,輕輕捏住左腰側,右手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後以此為起點,直推至左側腹股溝。連續推21次,之後右側同樣方式推21次。

這個方法男女老少都適合,孕婦除外,在按摩的過程中,肚中會出現腸鳴,或有飢餓、溫熱的現象,都是正常的,我連續幾天揉完,都會拉肚子,這是內氣匯聚攻沖宿便,排出腸胃毒素的表現,拉出的便便也是黑臭。

3.吃點雞內金,疏泄有度

很多朋友一讓他動,往往就很難堅持,即使動作再簡單,如果不想動我們也可以用吃的方法疏泄,很多朋友會疑惑,本來身體就堵,那不是越吃越堵?食物也有屬於自己的性味,有的食物有化瘀化積,行氣散瘀的作用,比如蘿蔔、山楂、雞內金等。

其實我最常吃的也是雞內金,雖然看起來不起眼,本身的味道也一般,但是它確實疏通的一把好手,雞內金是雞胃內那層黃皮,雞沒牙,食物研磨碎到排出,全靠胃,還會吃砂子,石子等,連砂子石子都沒有傷害到這層膜,你說它的作用有多大。

雞內金應用到我們身體上,正應了「以形補形」這句話,平時積食了,肚子脹了,體內的垃圾太多了,就來點它,雞內金的作用並非空穴來風,民國大醫張錫純,就非常擅用雞內金來疏通身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里記載,「雞內金,雞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積可知......用雞內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

但雞內金單吃一般人吃不進去,要將就搭配,如果偶爾一次吃多了,脾胃堵了,那麼可以用用雞內金搭配著山楂、神曲、麥芽來食用。若是感覺自己肚子經常脹的難受,那就建議搭配山藥、茯苓這些有健脾養胃效果的食材一起吃。

古人在吃雞內金時也頗為講究,先把雞內金表面燒到焦黑,裡面焦黃,之後在吃,因為雞內金腥味重,烤熟了吃能減少腥味而且效果也更好。

分享一種我最喜歡的雞內金吃法,雞內金山藥焦饃,因為家裡人經常腹脹,所以這個是常備。

做法:準備雞內金、山藥粉、麵粉、黑白芝麻和鹽,雞內金洗乾淨炒熟,磨成粉,把雞內金粉、山藥粉和麵粉、芝麻、鹽倒入盆中,加水和成麵糰,只有好烙餅一樣,擀成薄片,放到電餅鐺,每面烤2~3分鐘,表面金黃即可,烤的時候不用刷油,乾乾脆脆的才好吃。

如果覺得製作麻煩,也可以備上幾盒這種現成的雞內金山藥餅,全家老小都能吃,原料天然健康,只有雞內金、山藥、茯苓、黑白芝麻、小麥粉和鹽,不含蔗糖,低糖低脂,不能吃甜的朋友也可以放心吃。

山藥健脾養胃,茯苓祛濕化濁,都是健養脾胃的,再加上雞內金化積疏通的作用,這三者搭配,不光營養好,口感也十分不錯,一口咬下,酥脆掉渣。

雞內金用的是三年以上散養的土雞內金,散養的雞什麼都吃,這樣的雞內金才能「磨鍊」出來,山藥用的溫縣壚土鐵棍山藥,溫縣農民有句俗語,叫「一年種鐵棍,五年無地力」,鐵棍山藥對土地要求非常高,一塊種過鐵棍山藥的地,要等上五年才能再次種植,這也驗證了鐵棍山藥中「土能量」的強大,土對應脾,恰好這股土氣能強健脾胃。

再加上焦香四溢的黑芝麻和白芝麻,能很好地遮蓋雞內金本身的腥苦味,經過有著十幾年做餅師傅的烙制加工,這一張張散發著焦香的雞內金餅就做好了。

酥酥脆脆的口感,在嘴裡大口咀嚼,越嚼越香,十分滿足,每一片都是獨立的包裝,乾淨衛生,帶著也方便,想吃的時候隨時撕開直接吃,即使是出差、應酬、聚餐,都可以備上兩片在包里,保護我們的脾胃。

把吃傷的脾胃,養回來

很多人都說感覺自己的脾胃已經在這幾個月輪番進補中吃傷了,總是沒胃口,看見油膩的就想吐,總是肚子脹,口臭的讓人退避三舍,還總是反酸,放臭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選擇一些脾胃喜歡的食物來養一養了。

上面講到身體喜歡高脂高熱的食物儲備能量,但是脾胃卻喜歡平淡帶有天然甘味的食物,這時候不光得注重疏泄,還得注重補養脾胃,注意是補養脾胃,不是身體,拋開那些高營養的大魚大肉,滋補品,選擇一些具有「土氣」的食物,脾胃會更舒服。

四季有時,每個時令都有時令之物,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冬天是根類食物當造之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道:「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到了冬天,食物的精華也收歸到根部的種子裡。它溫熱補益,富含營養,可以為身體提供能量,增強機體禦寒能力,而且又不過燥,不易上火。

「根」類食物指的是藕、蘿蔔、山藥、薯類、茯苓等,既能當蔬菜,也能當主食,體積大熱量小,如果不知道如何用這些時候,養好脾胃,可以試試這個食譜,根據古人流傳下來的宮廷養生方子進行改良的,用的不光有根系食材,還有一些健脾養胃的食材。

是明代御醫陳實功為脾胃虛弱的皇子所創,原始的配料為八種,山藥、薏米、茯苓、蓮子、芡實、麥芽、白扁豆、黨參。後來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也把它當做養胃的御膳糕點。

看似簡單的一塊糕,裡面的食材搭配大有講究,其中山藥、蓮子、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的;茯苓和薏米祛濕;芡實是收斂的,黨參是溫陽。故而這麼一個糕中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怪不得有人說,八珍糕是千年養生健脾的糕。

這個糕點做起來不難,只需在配料上花一點時間,把黨參5g,茯苓50g,薏仁50g,蓮子50g,淮山藥50g,白扁豆50g,芡實50g都打成細粉。加入粳米粉100g,糯米粉100g,白糖若干,之後攪拌均勻,倒入適量的溫水和面,揉成團後,用模具印出喜歡的花型,之後上鍋蒸熟即可。

若是懶得搭配,也可以試試這款改良的古方八珍糕,更適合現代國人的脾胃,增加了上面所說的雞內金,而且很多人進補過度,脾胃內的環境都是污濁的,濕熱痰堵,很複雜,裡面的茯苓、薏米、砂仁、蓮子,都是健脾祛濕的,蓮子醒脾,薏米、茯苓、砂仁祛濕化濕,薏米主降濁,茯苓主祛濕,砂仁主溫散,這四者搭配,無論什麼樣的濕濁都能給化開,溫散出去。

麥芽山楂都是行氣開郁的,山藥健脾益氣,把我們把虛弱的脾氣給補上去。這款八珍糕有補有通,有升有降,平和不偏,用山藥去補,用茯苓去疏通;用蓮子去補,用山楂疏通;用麥芽去補,用雞內金疏通。薏米微寒,有砂仁的溫和之性去化解,使整體達到平衡,補而不膩,補中有疏。

所有的食材沒有經過深加工,只是用了機器打粉,為的口感更好粉質更細,後面皆為手工製作,從混合揉面到烘焙,全程都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製作,低溫烘焙,保證食物中的營養不流失,真正把土氣補進脾胃中,濃郁的麥香蛋香混著各種果實的味道,口感十分豐富。

而且不含蔗糖,低糖低脂,即使是不能吃甜的朋友也能放心食用。吃上去有種酥酥的口感,不噎得慌,也不黏牙,很多老年人擔心牙齒狀態不好吃不動,其實這個糕點嚼著咬著都不費勁,若是牙齒鬆動的厲害,我們還可以就著牛奶或是水吃,更加軟糯。

咱們冬季總是想吃高熱量食物的朋友注意啦,在吃的同時也要注意疏泄哦,有補有疏,進補才能達到我們想要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a52128397970a99e8999bd4525d82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