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騙了大家,康熙那麼多兒子,最適合當皇帝的不是老四

2022-09-16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雍正王朝》騙了大家,康熙那麼多兒子,最適合當皇帝的不是老四

雖然很多人都說四阿哥胤禛是最合適接替康熙帝的人選,其實我卻不這樣認為!

也是這些皇子們出生的時機不對,要是他們晚生個一、二百年,當初奪嫡的這九位皇子,隨便拎一個出來,其綜合實力都不次於末期那幾個皇帝,什麼道光、咸豐、同治、光緒……

但是,康熙帝的這些兒子中,最適合當皇帝的,我認為,並不是老四胤禛,還是太子胤礽最適合!

大家不要被《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給帶偏了,那個傻太子,智商仿佛被驢啃了似的。不僅碌碌無為,還勾搭小媽鄭春華,甚至最後還起兵造反。而真實歷史上的太子胤礽,可不是這個德性,而是比劇中的他要強百倍的。

有人說,他都被康熙帝接連廢了兩次,爛泥扶不上牆,怎麼可能適合當皇帝?

其實,太子胤礽被廢並不是因為他能力太差,又不上進,還亂搞男女關係,並不適合當皇帝。而恰恰是因為,太子胤礽太適合當皇帝,挑戰到了康熙帝的權威,才被廢。

一個文武雙全,從小就飽讀詩書,七歲能射殺老虎,二十二歲就能監國的人,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庸才。

胤礽打出生那一刻起,其人生就註定了不平常,他的生母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如果皇后沒有難產而死,或許胤礽的人生不會那麼坎坷,偏偏她死了。正因如此,康熙帝才把對赫舍里氏的愛,以及愧疚,全部傾注到了胤礽身上。

於是在胤礽一周歲的時候,康熙帝破例封他為太子,其也成了滿清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太子!當然,後來的乾隆皇帝也立過太子,只不過立了太子沒幾個月就將皇位傳出去,自己去當太上皇了。

可以這樣說,在太子胤礽被廢之前,他跟父皇的關係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和諧。康熙帝也對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且完全是照著一國之君的標準在培養他,而且太子胤礽並沒有讓其失望。

康熙帝這麼多皇子,只有太子胤礽是他手把手親自教讀書識字,等到胤礽長到六歲的時候,康熙帝又讓張英、李光地、熊賜履三位學識淵博的大學士,給他當老師。

外出打獵,康熙帝也常將其帶在身邊,在其五歲時就射殺了一鹿四兔,到七歲時,甚至射殺了一隻老虎。雖說這種狩獵是一群衛士,趕著獵物們進入皇上及皇子的射擊範圍,有點演戲的成分,但相對於其他皇子而言,太子胤礽確實不弱。

康熙帝不僅對其生活呵護有加,盡力將太子胤礽培養成文武雙全之人,對其威信的確定也是倍加關注。比如每年的重大節日時,在群臣向皇上行三叩九拜大禮後,還要向太子行二叩六拜大禮,以顯示其為儲君。在康熙三十四年,康熙帝御駕親征準噶爾時,還特意讓太子胤礽監國。

太子胤礽也確實沒有讓康熙帝失望,當時他不過二十出頭,但是處理政事有條不紊,十分老成,深受群臣稱讚:

太子胤礽的執政能力之強,並不是吹的,而是公認的,即使被廢了後,康熙帝也並未否定他的能力:

而且就像剛才提到的那樣,他跟康熙帝的關係,十分和諧溫馨,正所謂父慈子孝,相當融洽。

比如太子胤礽監國時期,不止一次在遞給康熙帝的奏疏中提到,自己要去迎接父皇回京。見康熙帝不接這個茬,太子胤礽乾脆將詳細的迎接聖駕的安排遞交給了康熙帝,讓康熙帝深感欣慰。而且,兩者的信件來往中,聊得很快樂,太子也會向父皇撒嬌,父皇也會給太子寄禮物。

或許正是由於康熙帝對太子胤礽過於溺愛,也導致其對待親情,並沒有那麼熱烈,有時候表現得過於冷漠。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太子胤礽曾經跟著老三胤祉一起去前線看望生病的康熙帝,但是太子胤礽的表現過於冷漠,讓康熙帝有點傷心。

這或許是父子倆之間的感情,第一次出現裂縫,但這是小事,大家都不會放在心上,真正讓康熙帝決定廢掉太子胤礽的原因,出在另外的兩件事上。

一是皇十八子胤祄的死,這個皇子深受康熙帝寵愛,可是其在病重期間,太子胤礽竟然是不管不問。康熙帝為此很惱火,還特意訓斥他,要他重視兄弟情義,但是太子胤礽並未將康熙帝的話放在心上,甚至還很惱火。

二是,有人彙報,太子胤礽曾經在夜晚的時候,在康熙帝的帳篷外往裡面偷看,有試圖謀害皇上的嫌疑。

這兩件事夾雜在一起,讓康熙帝痛下決心,廢掉了太子。

當然,這兩件事,都不算大事,一件是康熙帝太過敏感,將自己的情感強加到太子頭上。另一件就完全是莫須有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太子胤礽想害康熙帝,不然的話,康熙帝也不會在不久後,又再次復立了太子。

但兩人之間的隔閡一件存在,即使重新讓太子胤礽坐到儲君的位置,兩人也再回不到從前了。

不出兩年,康熙帝就找了個理由,再次廢掉了太子胤礽:

剛才我們也分析過,太子胤礽的學問也好,武藝也罷,以及治理國家的雄心壯志都沒啥問題。不能以其能力不足,無法管理國家,不足以勝任皇上這個職務為由廢掉。

而能使用的理由,只剩下一個,那就是私德,說他道德品質出了問題。甚至,康熙帝還說,就因為胤礽的道德品質出現了問題,才剋死了其生母。

但其實,太子胤礽真正被廢的原因,既不是他管不了國家,無能力當皇上,也不是他這人天生反骨,非要跟父皇對著來,且私德出了問題。當然也不是因為,路過康熙帝的帳篷,往裡面瞅了兩眼……

而是因為,太子跟皇上,天生就是死對頭,無解!

自從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當了始皇帝之後,以後出生的每一位強人,都把大一統當成一生奮鬥的目標。等到了滿清時期,皇權已經達到了頂峰,一旦皇權無法完全握在皇帝手上,這個朝代安穩不了。

就像「一山不容二虎」、「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一樣,朝廷只能一個人說得算。

太子胤礽小時候還沒啥問題,畢竟年齡小嘛,等到成年之後,再加上多次監國,表現出來卓越統治能力。不管是為了工作,還是提前押寶,其實也不存在押寶,他本就是儲君,總之他的身邊必然就會聚集一群朝臣,並形成太子勢力。

但這種狀態不能太久,太久了就會出問題,關鍵是太子胤礽可是當了三十多年太子,太子椅都坐的長草了。

而且,歷史上,凡是當太子時間長的人,大都命運不好!

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明成祖的太子朱高熾,唐德宗的太子李誦,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

這幾個的下場都不怎麼好,劉據就是因為勢力太大,讓漢武帝感受到了威脅,最終逼迫太子謀反,最終劉據兵敗自盡。李承干也是差不多一樣的情況,當了十七年太子,老爹的身體還是那麼健壯,而且是越來越看自己不順眼,乾脆起兵了,也是兵敗被禁。

朱高熾和李誦,這倆都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倒是順利熬死了老爹,當上了皇帝。可是做太子時間太久了,處處被老爹壓制,身體和精神都不太正常。一個堅持了十個月,歸天了,另一個更短,不到八個月,人就癱了,將皇位傳給兒子沒多久,也死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倆當太子的時間太長,一直處於壓抑狀態,導致身體和心理都出現了問題。

同樣,當了三十七年太子的胤礽,其精神狀態也出了問題,雖然老三胤祉最後找到證據,證明是老大胤褆在魘鎮太子。其實這玩意是個玄學,真正在魘鎮太子的是康熙帝,是皇權!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太子胤礽也不至於被廢,就熬著唄,反正自己當太子的時候才一周歲,就算當了三十七年太子,不是也沒過四十歲嗎?

但這種狀況是康熙帝給打破的,換種角度來講,太子胤礽並沒有做錯什麼,而是他老爹逼他做錯了事。

在之前,為了保護太子,康熙帝並未給其他皇子相應的分封或職務。但是隨著這些皇子一個個長大,康熙帝希望他們能夠「內襄政本,外領師干」,從而加強了培養。尤其是征討准格爾之後,一下子就封了兩個郡王,四個貝勒,一共六個阿哥成了上三旗,且享有領民。

名義上講,未來所有八旗子民都是太子的臣民,但是在八旗子民那裡,他們只服從自己的旗主。這就導致,眾多阿哥都有了自己的專屬旗民,且圍繞著這個身份,身邊也聚集了一大群人,反而太子成了光棍。

再加上其他皇子們開始在朝廷中擔任要職,更是形成了對太子勢力的衝擊,後來太子結黨,其實也是無奈之下的一種選擇。可是,這在皇上看來,卻犯了大忌,要了血命了。

這就導致太子胤礽一直處於明處,躲無可躲,控制朝局吧,就會惹來康熙帝的猜忌,不去控制朝局吧,又會被其他人看作無能。當然,朝局的走向,也並非太子一人能控制的,就算是皇上,有時候也無能為力。

再加上太子胤礽並非沒心沒肺之人,還是想有所作為的,所以,最終導致了被廢。若是他像朱高熾和李誦一樣,裝瘋賣傻,沒心沒肺的,執政能力也別那麼強,反而能熬到上位。

綜上,太子胤礽才是康熙帝的這些兒子中,最適合當皇帝的皇子,畢竟一開始他就是被當皇上培養的。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阿哥們就差,但凡他們晚投胎個一百年,說不定大清就不會那麼早滅亡,也不會有慈禧太后什麼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a10304cc075ecedb3ea48981c0d45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