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自珙縣的田間地頭
原本平平無奇
在匠人手中
它被「點草成金」
變成富貴的牡丹
傲霜的秋菊
翱翔的雄鷹
它就是麥稈
昨晚的朋友圈被珙縣麥稈畫刷屏了
究竟怎麼回事呢?
原來!!!
珙縣的麥稈作品
被選為中白友誼象徵
被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永久館藏
珙縣麥稈畫於2019年9月25日應邀參加在明克斯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開幕的「廊上之約:聚會傳統——中白民間藝術精品展」,李德芬、秦澤容麥稈畫作品「送福」「潔美」被選為中白友誼象徵被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永久館藏。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館長「羅曼·莫圖里斯基」親自簽發的館藏證書和感謝信。
送 福
潔 美
據悉
該展會將持續到11月
展會通過民間藝術作品的展示
增進了白俄羅斯民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鞏固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那麼,對於珙縣麥稈畫
你又了解多少呢?
端好小板凳
小編來給你簡單科普一下
......
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屬於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麥稈要經過:"熏、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依託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一般不著色,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和粘貼而成。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飾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珙縣麥稈畫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生活在珙縣山區的僰人,利用隨處可見的麥草與麥稈,編制、描繪出神鳥、魚蟲、花草,甚至圖騰崇拜物的圖案。最初的麥稈畫被掛在廳堂辟邪,後來用做裝飾。從秦漢到明清,珙縣民間一直有製作麥稈畫的傳統。解放後這項技藝逐漸面臨失傳,只有少數老人掌握。
關於麥稈畫的製作工序
了解一下吧
麥稈畫製作的第一步是取材。其原材料就是大麥草,要求麥稈飽滿。 麥稈畫製作的第二步:浸泡、消毒、清洗。使麥稈殺菌、軟化。接下來,將麥稈用剪刀剖開,颳去麥稈中的麥芯,選擇其中韌性、光澤度較好的麥稈皮留作下一步使用。
用電熨斗等高溫工具碾壓麥稈皮,此步驟不僅除去麥稈皮中的水分,也使其密度更高、韌性更強。
原材料基本成形後,工人們利用無色無味的環保膠水,將麥稈皮粘貼在打底的薄紙上形成麥稈片,以備下一步裁剪。
經過專業繪畫設計師在圖紙上描出麥稈畫圖案,然後用無水筆在麥稈片上印下輪廓。
刻象:因形施藝,用剪刀或雕刻刀按照麥稈片上的圖案外線,將麥稈片裁剪為山、水、樹、人等不同形狀的小塊。這個步驟十分講究用刀技巧。
熨烙:用電熨斗、電烙鐵在裁剪好的麥稈片上燙出線條和陰影部分,使其具有色彩空間感和明暗、遠近的層次感。
貼畫:按照麥稈畫的整體圖案,以剪紙、鏤空等藝術技法,分先後順序將經過熨烙的麥稈片粘貼到無紡布上。
最後,經過上板、清潔、裝裱等過程。一幅精美的麥稈畫作品就呈現在了人們眼前。
整個麥稈畫的製作流程,讓人略有煩瑣之感,但正是這份煩瑣造就的麥稈畫自然、典雅。從藝術表現上來看,麥稈畫在保持麥稈自然光澤和紋理的基礎上,大膽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貼畫等諸多手法,使麥稈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超的藝術技巧。
麥杆畫手工藝品用料安全環保,形象生動逼真,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還有較高的欣賞、收藏價值。已成為賓館、會展、現代家庭裝飾和饋贈親朋好友,傳遞友情的最佳禮品。
現如今
珙縣麥稈畫除了獲得一系列國內外榮譽以外
也遠銷著上海、廣東、昆明等城市
還銷往東南亞、美國、澳洲等地
有著2000年歷史的麥稈畫飛出了一片新天地
為世界人民講述著古老東方的神秘和美麗
成就了一段麥稈傳奇
動動手指
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