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頂級科幻,這次真的來了

2019-11-30     獨立魚

​今年,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


因為我們總算有了一部拿得出手的國產科幻,《流浪地球》。


終於能在大螢幕上看著末日之下被毀壞的自家地標。


大家都激動壞了。



儘管有些許瑕疵,但觀眾還是抱著寬容和鼓勵,紛紛給出高分。


因此,大家對劉慈欣的另一部小說被搬上銀幕,充滿了信心。


這就是《三體》。


作為中國科幻文學的扛鼎之作,《三體》獲得了有著「科幻界諾貝爾」之稱的雨果獎。


也是亞洲科幻第一次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


宏大的架構,深邃的內涵,硬核的情節描寫。


讓它擁有了龐大的粉絲群體。


也讓無數讀者惦記上一件事:


啥時候才能在電影院看到《三體》?



暫時沒人可以解答。


從原作體量來說,《流浪地球》是短篇,一共才兩萬三千來字。


是一個很適合改編成電影的長度。


而《三體》上下三部共80多萬字,情節更加錯綜複雜,改編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了,有很多長篇小說改編的成功案例在前,長度只是小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技術上的。


說句實話,《流浪地球》的特效技術,已然不錯,但也確實跟好萊塢還有些距離。


在表現細節和大遠景的時候尚且過得去。


一到中景全景的地方就很容易露怯。



這就給拍《三體》帶來了很大限制。


熟悉《三體》的朋友知道,它的劇情極其複雜。


不光是場景的宏大,更重要的是包含的概念非常豐富。


光是一個水滴對陣幾千艘星際戰艦聯盟的場面,難度就很大了。


更別提後面跟四維魔戒文明接觸等奇幻場景。


2000響警告


至於二向箔這種降維度打擊的概念,先別說做出來的技術。


就光是如何用影像表現太陽系被二維化的美術設計上,魚叔才疏學淺,反正是琢磨半天也沒想出來。



所以,想把《三體》拍的令人滿意。


連好萊塢,也很難接下這個活。


「卡神」卡梅隆就在一次採訪中說過,在他看來,20年內很難拍出理想的《三體》電影。



在眾多信息媒介中,文字能帶來的想像力是豐富和無限的。


畫面影像很難表現出文字帶來的效果。


好在,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藝術形式:聲音


於是,《三體》廣播劇,來了。



最近幾年廣播劇的江湖地位也是越來越高了。


《盜墓筆記》、《魔道祖師》等在文學市場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大IP,現在都紛紛打起了廣播劇的主意。


剛開始魚叔也有過疑惑。


這些經典IP,很多都已經有了影視劇作品。


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再去聽廣播劇呢。


跟喜歡聽廣播劇的朋友打聽了一番後,魚叔get到了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



首先廣播劇不是有聲書,並非直接把小說的內容「念出來」就好。


其本質上也是一種內容創作。


就像同樣的故事,優秀的電影會賦予它更多一層韻味。


優秀的廣播劇也會給作品本身加分,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而且也不同於傳統的相聲評書等形式。


它是用聲音打造的「劇集」。


良好的台詞演繹,配合BGM、音效帶來的氛圍烘托。


有時候可能比單純看小說更精彩。



其次,廣播劇在傳播方式上有著自己的優勢。


現在大家都忙得很,恨不得自己能變成八核CPU,同時做N件事。


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時候,只需要聽覺就可以享受完整的作品內容,廣播劇就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


當然,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廣播劇好不好聽,還得看作品質量。


《三體》廣播劇,就讓我充滿了期待。



廣播劇的質量關鍵有兩個。


其一,就是聲音的創作。


跟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一樣,聲音的創作也有很多講究。


配音是否貼合人物,音效是否符合情節。


配樂的選擇,轉場的方式…都關係著成品效果。


而《三體》廣播劇的製作團隊,正是729聲工場。



729聲工場,說是目前國內聲音創作領域的領跑者也不為過。


《全職高手》、《狐妖小紅娘》等在國漫領域嶄露頭角的作品,背後都是729的影子。


創始人阿傑,粉絲口裡的傑大,無數人心裡的男神音代表。


他是《魔道祖師》里的魏無羨,是《古劍奇譚》里的百里屠蘇。



這一次,他將成為《三體》廣播劇第一部分里的主角汪淼。


負責前面2季的情節鋪陳。



而大劉筆下鐵打的丁儀,會由《妖貓傳》空海的配音,楊天翔來扮演。


還有給申玉菲配音的是蘇柏麗。


她是在《花樣年華》、《喜劇之王》這種量級的作品裡,為張曼玉和張柏芝配音的人。


全是大佬有木有。


除此之外,因為《三體》裡面的角色數量非常龐大。


據說,光是前面兩季就會有200多位配音演員參與錄製。


同時在錄製過程中,對音響、音效的搭配使用,對配樂的選擇等,都有著精心的設計和考量。


放眼國內的廣播劇市場上,可以算得上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科幻首個聲音大劇


同時也標誌著廣播劇進入大片時代



其二,當然是劇情的創作。


再好的原作也抵不過二次創作的胡說、亂編。


這次的《三體》廣播劇共分為6季80期,每期30分鐘。


每本原著都有2季的篇幅來表現。


這樣長的篇幅,能保證對很多細節有足夠的展示空間。


廣播劇一開場,是作為科學家的汪淼被請到作戰中心,協同調查「科學邊界」學會。


據說,很多世界頂級物理學家,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相繼自殺。


而他們的死,跟國際性學術組織「科學邊界」有著莫大關聯。


但這不是一個邪教,也沒有使用任何違法藥物。


也就是說,即使「科學邊界」對這些自殺的學者產生過影響,那也是通過合法的學術交流途徑。


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軍方高層請汪淼來作戰中心,其目的就是破解這背後的謎團。


而方法是,讓其作為臥底,加入「科學邊界」學會,從而調查這個由頂尖學者構成的組織。


由此,汪淼開始逐步逼近這個世界的真相…


劇情說到這裡,還不過第一集的部分內容。


可見有多精彩。


而且,廣播劇在小說原作的基礎上,為每期節目都設置了相應的情節點。



矛盾、衝突。


懸念、高潮。


一波三折的故事被收納進30分鐘里,這一點上魚叔覺得有點借鑑了美劇的意思。



大劉對《三體》廣播劇給出了「細節讓人身臨其境」的評價。


他說,「聲音是科幻最好的載體之一——它提供細節和空間。」


對於科幻作品來說,這是介於純想像和純具象之間微妙的中間地帶。


在沒有沒有畫面,但聲音充分表現的前提下,人的想像力可以被極大的激發。


在聆聽過程中,聽眾的想像力伴隨著廣播劇劇情,參與了信息接收的最後環節。


成為了創作的一部分。


這就是一千個人可以聽到一千個哈姆雷特。



其實中國的科幻文學一直都有。


國內最高科幻獎項銀河獎,到今年已經是第30屆。


每年都有大量的科幻作品被創作出來。


但問題是,就目前中國市場的行情來說。


科幻作品很大一個問題就是不像其他種類的作品,那麼容易變現。



仙俠劇、歷史劇和都市劇是市場的主流,科幻想要改編成影視作品難度較大。


而沒有實打實的經濟收益做支撐,就很難有持續的開發投入。


畢竟對於一個產業的發展來說,依靠「救濟」肯定無法長久。


救急不救窮,只有在業界內形成了持續產出的利益結構,才能保障創作者的持續創作。



所以在魚叔看來,這部《三體》的廣播劇不只是單純對一個大IP的開發。


更是對目前國內科幻IP變現的一種探索。


大劉曾親口說過,拍攝《三體》的難度很大。


在影視化難度過大暫時無法實現的前提下,廣播劇試圖走出一條新路。


而這條新路如果能走得通,那對國內整個科幻創作的環境,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有那麼多題材可以選擇,為什麼要在「科幻」上死磕呢。


科幻的意義是什麼?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薩金特曾將科幻定義為「思想文學」。


科幻藝術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著眼點在於「人類」。


面對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面對著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這個藝術形式下,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個體。



技術爆炸,外星接觸,宇宙航行。


所有這些在科幻作品中常見的情節中,人類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在思考——


在這文明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會如何應對必將到來的危機?


而我們的文明,又終將走向何方。



所以科幻的「硬核」之處,不在於預言。


而是幫助人們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出發,去審視自身,審視環境。


審視我們的技術、文化與倫理。


去發現在其他條件下,很可能無法發現的警示。


它讓我們能夠在當下生活的瑣碎中,不忘記去仰望星空。


所以科幻是什麼?


那是從浩瀚宇宙中傳來的未來之音。



想聽《三體》廣播劇的,

喜馬拉雅現已上線第一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So0wG4BMH2_cNUgDP_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