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長在胰腺上的腫瘤都是「胰腺癌」,有一種起源於胰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其症狀、治療和預後與胰腺癌截然不同,這就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胰腺肝膽外科主任金鋼指出,沒有遠處轉移的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10年生存率可以達到70%以上;胰腺癌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只在20%左右,10年生存期更是低於5%。
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有功能性和無功能性。其中,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分泌了某些激素,會形成胰島素瘤、胃泌素瘤、腸肽瘤等。
這類患者很有意思,不管去哪裡隨身口袋裡都要揣著糖。金鋼主任介紹說:「這其實是胰島素瘤的典型症狀,因為它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導致長時間、反覆低血糖,患者因此會出現乏力、大汗甚至暈厥,只在喝了糖水或吃糖後症狀才會緩解,所以不少患者會經常帶著糖,一不舒服就吃幾顆。」
除了長時間無法改善的低血糖,金鋼主任還總結了三種易被忽視的表現,如果長期出現以下症狀,就需要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 臉色潮紅:往往沒有預兆地出現面色潮紅,就像突然害羞一樣,臉一下就紅起來,並會反覆出現。
· 長期胃潰瘍:反覆出現胃潰瘍,用一般的抗潰瘍藥物治療效果不太好,並且胃鏡檢查可以看到,胃壁上分布多個病灶。
· 精神症狀:低血糖長期不治療很可能造成腦組織的能量代謝異常,影響到正常的神經功能,進而反覆癲癇發作、記憶力下降等,不少患者甚至被誤診為精神類疾病而送到精神病院診治。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症狀複雜多樣,症狀容易被忽視,總體來說早診難度大。」金鋼主任介紹,目前想要確診該疾病主要是通過定性診斷(檢測特異性的異常分泌激素水平)和定位診斷(各種影像學檢查)兩種方式。
定性診斷: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進行血液檢查,比如說檢測患者空腹血糖、激素水平,從而得知患者某類激素過度分泌情況,提供診斷依據。
大部分患者的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無功能性的,沒有明顯的激素分泌的症狀,此時需要檢測血液中的一些特殊的血清標誌物,如嗜鉻粒蛋白A,它與腫瘤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可以幫助發現是否患者有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
定位診斷:需要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B超、增強CT或者增強磁共振,還有特殊的生長抑素受體的顯像等檢查。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因為不同病期、不同病理分級的治療策略不同,目前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金鋼主任介紹,明確診斷以後,只要有手術適應症還是要積極做外科手術切除,越早發現,腫瘤分化越好,腫瘤分級越低,患者的生存時間就越長。
遺憾地是,很多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遠處轉移,其中肝是其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此外還有肺轉移、腹腔裡面淋巴結轉移等。「對於一些已經出現轉移或者復發的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一般優先選擇長效的生長抑素作為長期的標準治療。長效生長抑素,比如奧曲肽,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的激素分泌的症狀;另外一方面,對腫瘤的增殖、生長有明確的抑制作用。」金剛主任說,只要得到規範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者生存期可以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