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網名叫老樹兜的省雕刻大師王建國先生,是17年夏天的一個晚上。
我和朋友沿梅山的史河之濱散步,行至二號橋附近,朋友指著我脖子上佩戴的玉蘭花問:你這玉墜哪裡買的?好特別。我說: 同學山上撿的石頭,送玉雕師王建國那裡雕的。據說就住這附近。
金銀首飾,向來是女人的鐘愛之物,而我,只對玉器情有獨鍾。對能雕刻出這麼精巧別致物件的先生,閒談之中,自然敬佩有加。
朋友說:老樹兜工作室麼,我曉得,就在水庫風景區售票處旁邊,我們去看看。
我喜歡一切不浮誇的、接地氣的東西。老樹兜這名字,首先就讓我覺得很親切。於是,就和朋友貿然拜訪了他。
很幸運,王老師和他的夫人都在家。在一排老式平房前,他們夫妻正坐在門前的桌旁,傾心交談著什麼。就著皎潔的月光,我看那桌子,亦不是普通的桌子,而是天然的,形如一隻大烏龜的石頭。這讓我想起傳說中的隱居高人。
聽我們說明了來意,王老師夫婦很熱情的把我們迎進了他的玉雕工作室。
簡陋的老房子裡,琳琅滿目,各種我叫不出名稱的原石擺滿了倚牆而立的柵架,讓初次接觸玉石文化的我,著實大開眼界。
我想像不出,需要怎樣的一番精雕細琢,那些看似普通的石頭,才能變成我們手中把玩不已的精美玉器噢。
王老師坐在他的簡易的不能再簡易的工作檯前,給我們做了演示。這讓我想起,皇帝的玉璽,值十五座城池的和氏璧……她們的原創者,是不是也和面前的這位老先生一樣,只需要一顆虔誠的匠人之心,和手中的一把雕刀,便完成了那些傳世之作?
此時,我對先生不僅僅是敬佩了,那簡直是敬畏有加。還有那些不知道從哪座山頭淘來的石頭,都讓我覺得很神奇。先生管她們叫妖孽,呵呵,他笑著說,愛好,純粹是愛好,我愛她們。
裡間的玻璃櫃里,擺滿了一件件一組組的玉雕成品,晶瑩剔透,精美絕倫。
《盛宴》《雄霸天下》……先生介紹著自己的一件件獲獎作品,就像是說著自己的掌上明珠,津津樂道,神采飛揚。在這個別有洞天的小小工作室里,先生又給我打開了一扇窗戶,一扇了解通靈的神奇的玉石界的窗戶。
許是覺察到了我由衷的敬佩之情,和對玉石文化虔誠的敬畏之心,一八年元月二十二號,安徽省玉石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敬國先生來金寨主導廖磊墓的重修設計,順訪老樹兜玉雕工作室,先生邀請了幾位縣裡的退休老幹部作陪,也邀約了我。他說,都是老朋友,都對玉石感興趣,一起坐坐,說說話。
他又說:張敬國教授是對我幫助最大的人,我很敬重他,也很感激他。你來給我們拍幾張照片,我留作紀念。
既然有助於人,便欣然應允。於是,我懷揣忐忑之心,又一次近距離地接觸了先生,先生的朋友,還有玉石文化。
省玉石研究會會長張敬國教授,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持考古含山凌家灘遺址有二十餘年。他們在七十座墓葬里發掘的近千件玉器里,經過比對和考證,他認為,因為古時候的交通不便和運輸困難,很多東西都是就地取材,那墓葬里的玉器,極有可能就是金寨和霍山一帶的玉石雕刻而成的。
由於對職業的執著和對玉石文化的痴迷,近些年來,張教授多次來到王先生的工作室,並在先生的陪同下,踏遍了金寨大大小小六十六個山頭,對金寨的玉石前景,非常看好。並倡導,將金寨玉命名為,大別山玉。
他希望,中國不僅有新疆的「和田玉」,遼寧的「岫玉」,河南的「獨山玉」,湖北的「松石玉」,還應該有咱金寨大別山玉的一席之地 。
在先生的工作室前,夕陽正好,暖暖地照在先生和他的朋友身上。我聽著他們暢談金寨的過往雲煙和美好前景,覺得吧,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日子,真的無限美好。
先生的夫人說:我們現在已經不習慣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了。他從山上挖了石頭回來,我負責清洗;他雕刻,我拋光。基本上都是上午工作,下午會會老朋友,日子過得充實而滿足。
書上說,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賢淑的女性在默默支持。果然不假。
人活於世,真的需要培養一項好的愛好,退休以後,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過老樹兜王先生一樣的,幸福的晚年生活。以自己的方式,過自己喜歡的日子,多麼好。
王建國先生部分作品欣賞: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