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行:潮州韓文公祠

2019-10-20     邊凡

韓文公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位於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雙旌石」下。筆架山或稱東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韓祠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古樸典雅,肅穆端莊。祠內梁間遍掛名家題寫匾額,韓祠約建於公元999年,距今千年有餘,是中國現存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一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其存在,對於中華文學文化都具有巨大研究意義。

橫跨韓江的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廣濟橋上已是人潮如織。過橋對面就是韓文公祠,赫然入目的便是「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一千古名言,潮州人為了紀念韓愈,多處地方都以韓姓命名,登頂祠廟便可將碧波蕩漾的韓江盡收眼底……

韓文公祠倚山臨水,環境清幽。祠堂現有三層殿閣。正門是胡耀邦題寫的匾額

千餘年來,韓愈一直是潮州文教的象徵。在絕大多數潮人的心目中,韓文公的地位遠遠高於孔夫子。

韓祠的建築,同樣必須體現出政教的莊嚴與鄭重,必須讓拜謁者感覺到韓文公地位的崇高。利用山坡天然高台建起的祠堂,必須經過51級台階上攀。台階迫使謁祠者視線上仰,於是,祠堂數米青牆,卻讓人產生高樓傑閣般的感受。

進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視韓愈塑像前進,令人肅然起敬。

隨著腳步的前移,建築的細部接連進入視野:「韓文公之祠」門額,前廳樑上懸掛著的「三啟南雲」、「百世師」匾,接著,是後堂的「尊賢有祠」、「百代文宗」匾,踏上外庭平台,可以瞻見後堂的韓愈像。祠前外庭的小跨度,使視線很自然地被引向祠內。

又是12級台階,內庭也很小,使人一跨過門廳,就又得抬頭仰視。後堂上的韓文公像,在上仰的視角里,剎那間顯得特別高大。祠內石柱鐫刻對聯、四壁環生歷代碑刻40面,記載著韓祠的歷史和韓愈治潮業績以及頌揚韓祠的詩文。

正殿中央塑韓愈像,兩旁塑侍從張千、李萬。正殿左側有碑刻「功不在禹下」,這句話本出自韓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權、皇權的雙重壓抑下。

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稜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

在祠內遊覽,感嘆古人文化之豐富, 韓愈因苦柬唐皇佞佛而被貶至潮州,雖僅治理八月,但確開啟潮州文化經濟繁榮之始,後歷代官員多有效韓愈之風而治,韓文公祠是了解潮汕文化首選之地,是粵西文化的精神寄託!

參觀以後才發現歷史書上對於他的介紹還是太少了。為官勤政廉政,又開創了新的散文派系,真的是太厲害了。

「侍郎閣」(韓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稱「韓侍郎」),系雙層垂檐建築。閣前有韓愈石雕頭像,其下層為展覽廳,上層闢為「韓愈紀念館」,閣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韓愈平身石像1尊。

廣東行:潮州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的平面結構很簡單,但由於巧妙地利用於祠址的地勢,便使得這簡單的建築,獲得了不尋常的視覺效果。它顯示了潮州古代建築師高超的設計水準。

韓文公祠位於潮州古城的對岸、中間隔著韓江,可以走過廣濟橋到達。

韓愈不是潮州人但在潮州為官做事,受潮州人紀念。這個景點在韓江邊,古城對岸。韓文公祠就在潮州古城的對面,在一個小山坡上面,是為韓愈蓋的祠堂,據說是建在韓愈在廣東任職時喜歡爬的那座山上面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MTg6W0BMH2_cNUg3Q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