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不說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講八十四」,啥意思?

2020-02-16     儒釋道國學

莊子曾言道:「睡下可起,為生,不可起,為死。如此,是大恐怖」,自呱呱落地之始,死亡便伴隨著人的成長直到最後迎接死亡,儘管這一過程是必然,但大多數人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對於生死間,古人有很多感悟。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句農村俗語:「不說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講八十四」便與此有關,到底是什麼意思?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不說三十六

在現代社會,處在三十六歲的人們依然在社會中苦苦掙扎,大多數的人都處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階段,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樣貌體態,在老人眼中,你依然是一個年輕人,可是在古代,三十六歲擁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古人看來,對於大多數人三十六歲將是人之一生中的第3個本命年,在這個本命年裡絕非會有好事發生,將是一個災難的年份。歷史上就有很多名人死在這個年齡階段,比如江東的周郎,再有馬良、龐統等人,他們都是在三十六歲去世的。

以前在農村的時候,每當咱們說了什麼不吉利的話語,大人們總是讓我們小孩子「呸呸呸……」,將不吉利的語言吐出去,故而此處不說三十六也有此含義。既然這一年是災年,那麼得過且過,能過就過,千萬不要在此有所糾結,所謂關心則亂,越想著在三十六歲里求存,反而越容易遭逢劫難。

不提七十三、不講八十四

老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普通人能活到這兩個階段已經相當高壽了,要知道孔子和孟子兩位大聖人一個是在七十三歲去世,另一個則是在八十四歲去世,古人覺得連聖人都躲不過這兩個歲數,那麼普通人又如何能夠活得下去?此處倒不是說普通老百姓被這些規矩所束縛,雖說遵從古人向來是國人的優良傳統。

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一味的要低於古人曾經到達過的界限,沒有誰不想活過百歲的,所以這裡就有了「不說七十三、不講八十四」說法。就是為了逃避冥冥之中的命數,不把自己的真實年齡說出來,那麼閻王爺可能會因為平常管的人太多而顧不上自己,存在著那麼一兩條漏網之魚,讓自己能夠輕輕鬆鬆活過這兩個年齡大限。

這種鬼神之說當然是不可信的,但奈何很多老人就信這一套,你和他們掰扯道理的時候,他們還會義正言辭的告訴你,既然大家都會用科學的生活方式,那為什麼能活過八十四歲的終究還是少數呢?所以說主要還是閻王爺管的太多偶爾會存在一兩條漏網之魚,做人就是要低調,想要活的久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在很多地方還有「一百歲要藏」的講究,藏自然不是說要把人給藏起來,而是把自己的真實年齡給藏起來。鄰里他鄉的若是有人能長壽那都是大家喜聞樂道之事,而若是自己家族裡有一位老人能夠活過百歲,那更是家裡人人驕傲不已的事情。

然而在一些地方,老人覺得自己活得歲數太久會給會分掉後代子孫的福運,帶來不好的影響。因為人們下意識地覺得好運不能都讓你一家給占了,凡事都要說講究一個平衡,所以若是閻王爺發現你已經一百歲了,那麼就會相應地減少一些後代子孫的福運,這當然不是老人希望看到,因此很多地方在問及真實年齡時,都會用虛假的年歲來代替自己已經超過一百歲的事實。既為自己考慮,也為後代子孫著想。

最後農村俗語「不說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講八十四」就介紹到這裡,很多時候古人留下來關於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乎一個心意,希望的都是最好的結果,可能在咱們今人看來有些愚昧無知,但不妨礙他的初衷是好的,您說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JZnT3ABjYh_GJGVgK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