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較為注重意頭徵兆,在日常飲食中尤為明顯。雖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飲食方面講究好兆頭卻是百里同俗,隨舉幾則常見的例子便可窺一斑,小編收集整理一些關於客家人風俗飲食中的忌好。
譬如豆腐有「頭富」的諧音,而婚宴中卻非常忌諱豆腐角,緣因豆腐角「角(各)打角(各)」,感覺不甚吉利。另外,豆腐只有老人逝世才稱「白豆腐」。
在操辦婚事時,客家人往往會在自家床上撒滿紅棗、花生、桂圓、蓮子或粟子、龍眼、橄欖,寓意美滿婚姻「早生貴子」(龍眼喻龍子,橄欖喻攬子)。
看望病人時,一般攜帶蘋果、柑桔,謂之平安吉祥。再如豬血忌直接稱呼,而改稱「豬紅」;豬舌亦忌直稱,而改稱「豬利」。因「舌」與「蝕」相諧,暗含蝕本之意。
客家人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有道是「雞聚魚散」,雞諧「吉」,客人一般忌諱將雞頭(吉頭)吃掉。做好事時,將雞、鴨頭朝上擺放,雞心、鴨肝等也放置其上,以示「整副心肝對待你」,要坐上橫的貴賓先動箸夾吃,旁人才能吃,非常具有禮儀。
又如魚寓意「年年有餘」,一般在宴席最後出菜,但是在打灶頭時,大埔人一般不吃肉丸、魚丸,因丸諧「完」,意即沒了。不過煎雞蛋、炒豬腸卻是備受歡迎和喜愛。因為蛋又稱「春」,即春春光光;腸諧取「長」,即長長久久。
吃飯時,忌敲打碗筷,或弄出過大聲響。若宴席中不慎將碗盤摔碎,切忌說「碎了,破了」,應道「發財,大發!」筷子掉地上,應道「還有人請啊!」都道是入鄉隨俗,外來客人在飲食習慣和言行舉止上儘量與之一致,自然會更受客家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