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生便有死
好生惡死,為所有生物之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人一到老年,此時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人生如戲,日出日落,物物不滅,生生不息……
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生命的倒計時;人活在當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過去」;產房、墓地是人生最平等的兩個地方,不論是富貴人和窮人、好人和壞人,在這兩個地方都是一樣。
人握著拳來到這世界,仿佛是說:「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但在離開人世時,人都是攤開手掌,仿佛是說:「看吧!我什麼也沒帶走。」
人儘管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迎接他的卻是一片笑聲;人可能笑著離開這個世界,送走他的卻是一片哭聲。一個人真正的財富,是他在世時做的好事,一個人離開人世時,人們不會記住他留下多少金錢,但會記住他生前做過多少好事。
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觀規律,誰也逆轉不了,但實踐又證明,生活無節,心胸狹窄,就會縮短生命,反之則能健康長壽。
人生一世要心胸坦蕩,光明磊落,見人發財眼不紅,別人升官不生氣,把金錢和名利置之度外,不能看見葉落花謝,行雲流水,而觸景傷情,多多愁善感。
嘆年老華之消逝,畏老死之將至,一定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寬廣的胸懷。
人生如夢一場空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個世界走上一回;「浮生若夢」,「人生幾何」,從生命的暫短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明代僧人悟空有一首《萬空歌》這樣寫道:「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墜為誰功?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有不少老同志離退休後,用它作為座右銘,來指導自己度過晚年。就這首詩的本意而言,它是在宣揚萬物皆空,人生渺渺,轉達眼即逝,何不及時行樂?不難看出,這種思想是消極的,不可取的。但也要看到,正因為歲月匆匆,才不能虛度年華;正因為時光易逝,更須珍惜光陰;腳踏實地干一番事業,切切實實為他人謀利益。
要不憂不懼對待死,有句話說得好:「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這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關鍵是:
想到以後自己抱什麼態度。惶惶不可終日,甚至飲恨吞聲是最要不得。
讓每一分鐘的生命,都活得充實,富有光彩,這才不枉到世上來走一遭,這才是無悔無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