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後代原來並不姓司馬,現如今究竟是何姓?

2019-12-04     閒讀神話

司馬遷是陝西韓城縣嵬東鄉高門村人。在離高門村不遠芝川鎮南嶺有司馬遷祠墓,人稱司馬廟。祠內高懸匾額「文史祖宗」及楹聯「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就是司馬遷的後裔所獻立,署名「徐村裔孫」。徐村即高門村, 高門分東、西、南、北四高門,司馬遷家居南高門。漢時高門地震,原村被毀,後續建新村,改名續村,現訛為徐村。司馬遷的後裔現已傳三十二代。

司馬遷三十八歲時因其父司馬談去世,子襲父職,擔任太史令,從事撰寫史學著作《史記》。《史記》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二年零兩個月。他罹禍的原因是為在作戰時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說了公道話,觸怒了漢武帝。當時,領兵與匈奴作戰的元帥是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其弟為李延年,李陵是李廣利部將。李陵作戰失利與李廣利的作戰部署,及未能及時供應糧草有直接關係。司馬遷在指責李陵降敵的同時,不畏權貴,把當時的真實情況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李廣利、李延年弟兄。司馬遷在向武帝陳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後,回到家裡還憤憤不平地和他的兩個兒子談論這件公案。

司馬遷共有二男一女,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女兒司馬英。司馬英當時只有十幾歲年紀,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深通事理,擅長詩文。父親撰寫《史記》,她還幫著搜集和整理史料。司馬英知道父親替李陵辯護,冒犯了權貴,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禍臨頭,就勸兩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連。司馬遷當時卻不以為然地說:「李陵投降匈奴,連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國大罪,至於是真降假降,現在誰也難以斷定,也不必妄加推測,但李廣利援兵不發,糧草不到,卻也是鐵的事實。我作太史令的人難道連這樣的事實都不能講嗎?至於降罪的事,那就要看聖上的裁決了。」誰知他的話剛說完,聖諭就到:傳司馬遷受審。他從此受刑入獄。

司馬英怕有不測,立即對司馬臨、司馬觀說:「兩位哥哥可速離京師長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測之禍。」

「那妹妹你呢?」司馬弟兄問。

「爹爹已將我許配楊敞公子,雖未成親,但我卻可去楊府避難。楊家聲勢顯赫,李廣利弟兄雖為皇親國戚,諒也奈何楊家不得。至於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馬臨弟兄告別了司馬夫人和妹妹等正準備起身時,司馬英又說道:「兩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換姓,以防萬一。」

司馬弟兄覺得有理,但改為何姓,卻頗費思索。司馬英見他們為改姓這件事反覆商議,一時難決,怕延誤了時間,就接著說:「現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馬子孫。妹妹以為可將司馬二字分開,一家姓司,一家姓馬,或將司字加一豎改為同,將馬字加兩點改為馮。這樣雖千百代後亦可知為司馬氏之後。」

自此,長門司馬臨支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司馬觀支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村名定為「續村」,表示「高門之續」。後又擔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為「徐村」。「徐」,又有「余村雙人」寓意,暗指司馬遷有兩個兒子:即長門司馬臨,次子司馬觀,說明司馬氏家庭後繼有人。司馬遷父子都是西漢太史官,後裔逃匿「徐村」後為祭祀祖宗司馬遷,合族興建了「漢太史遺祠」,並教育後代若有官家追問,就說是祭祀司馬談的(司馬遷之父)。影星馮遠征就是司馬遷長支後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CbiVW8BMH2_cNUgADYT.html












唐太宗李豫

2020-02-01







愛哭鬼李世民

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