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匯率、轉運、拼郵、補稅……這些海淘名詞,對當代海淘人士來說已經相當陌生了。因為近五年,「海淘江湖」經歷了一輪洗牌。
近日,成立於2010年的海淘元老洋碼頭被傳「人去樓空」,並欠下2億貨款。
洋碼頭創始人兼CEO曾碧波於8月23日發布《致洋碼頭平台全球買手》公開信表示,洋碼頭上海總部同靜安區市北高新園區的租期8月份到期,團隊開始啟動遠程居家辦公常態化。同時公司將自身經營資金用於給買手結算和回款,進一步惡化了現金流狀況,引發了諸多外部供應商債權訴訟和銀行抽貨的連鎖反應。
解釋雖然合理,卻略顯蒼白。洋碼頭作為國內跨境電商獨角獸代表,曾占據國內獨立型跨境電商市場份額首位,更是一度衝擊上市,如今落魄至此。
不只洋碼頭,近年來,國內獨立型跨境電商的日子都不好過。創立於2011年,以「進口母嬰品牌特賣」為特點的蜜芽App,在前不久停止服務。而像海豚村這樣原本就小眾的海淘App已淡出人們視線多年。
「洋碼頭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國內跨境電商還有好日子過嗎?
洋碼頭的興衰
始於買手,陷於疫情,終於C2C
2014-2016年是中國海淘的高速發展時期。
艾媒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海淘用戶數量為0.15億,2016年增長到0.41億,並且在2016年增速達到78.3%,全民海淘時代開啟。牛奶、奶粉、高端零食,以及表類、手機、電腦等,是海淘的主要品類。
數據來源:艾媒北極星
彼時,成立於2011年的洋碼頭是跨境電商領域的先行者。《2017Q1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洋碼頭在獨立類跨境電商平台銷售份額占比排名第一。其次是小紅書、蜜芽、HIGO、達令等。
無需翻牆、算匯率,不用自己找轉運、拼郵,跨境直郵5天到家,毫不誇張地說,洋碼頭開啟了「現代化海淘」時代。正因為方便快捷,洋碼頭的業務量迅速攀升。
據公開資料,巔峰時期的洋碼頭擁有8萬名認證買手,覆蓋全球六大洲83個國家,每日可供購買的商品數量超過80萬件。
圖片來源:洋碼頭官網截圖
洋碼頭的迅速發展引來資本的青睞,自成立以來洋碼頭已完成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盛世投資、新浪微博、賽領資本等。天眼查數據顯示,洋碼頭最後一輪融資時間是2021年3月,完成數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為盛世投資。
一年時間,怎麼就突然不行了呢?
據曾碧波《致洋碼頭平台全球買手》公開信,洋碼頭的日子從疫情開始就不好過。
首先是海外商品供給和運輸的改變。有業內人士描述當時海外的環境,「美國奧特萊斯不開門了,日本的中古門店也關門了,相當於很多貨被封起來了。」
曾碧波也在公開信中指出,受疫情影響,各個國際進口快遞的國際航班運能減少,口岸清關時效拉長,買手的資金結算回籠也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用戶等待時間變長,訂單取消率比以前更高,由此導致洋碼頭業務持續下滑。
其次是購物方式的改變。因疫情居家,直播帶貨興起。
現場展示、實時互動、更優惠的價格、更便捷的下單方式,直播迅速成為疫情之下新的購物戰場。「消費者已經習慣在直播間買東西了,用戶根本不來你的App。」
洋碼頭也試圖跟上直播的節奏,但成效甚微。曾碧波在一次採訪中回憶,曾經有一次在抖音直播跟明星合作,準備了更好的折扣、更多的優惠券,明星也很給力,直播期間一直在吆喝。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抖音的用戶還是在抖音,根本就沒有導入到洋碼頭的App。
「流量困境」不只是洋碼頭的問題,更是直播興起後所有獨立型電商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對此,艾媒諮詢CEO張毅分析,疫情下,海淘市場大幅縮減,需求迅速降低,本就很難經營。像洋碼頭這樣獨立的App,在用戶獲取方面有天然的短板,沒有辦法去吸引足夠大的用戶流量,也就沒有辦法用低廉的流量成本去參與市場競爭,從而導致虧損的發生。
如果說疫情是壓垮洋碼頭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口碑下滑就是洋碼頭走向衰敗的根本所在。
其引以為傲的C2C買手制經營模式,最大的硬傷就是無法保證穩定供貨、無法完全杜絕假貨。
在小紅書平台,洋碼頭相關筆記有3700篇,自2020年以來,維權吐槽筆記數量迅速上升。第三方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在黑貓投訴平台上,關於洋碼頭的投訴量高達3558條,投訴內容主要為「平台賣假貨」、「長時間不退款」等。
一邊是買家口碑的下滑,一邊是賣家對洋碼頭信任的喪失。
一位在洋碼頭直播五年的箱包類頭部賣家向有意思報告講述,2021年開始就陸續有商家拿不到錢了,很多商家選擇退出洋碼頭。但他一直在堅守,為了自己過去的努力,也為了曾碧波2021年底說過的一句話:「到現在還在洋碼頭上堅持的賣家,你們是把後背交給了洋碼頭。」
然而最終,在每一次賣完貨都擔心提不了現到不了帳的不安與焦慮中,他選擇結束洋碼頭的直播。結果是,洋碼頭從今年1月中旬開始欠款,3月初最後一次到帳,目前依然有近110萬貨款和11萬經營保證金被「凍結」。相比憤怒、焦慮、無助,他更多的是失望。
在小紅書平台上,還有很多買手講述類似被欠款的經歷。對此,有意思報告嘗試聯繫洋碼頭創始人曾碧波,截至發稿未得到回應。
網際網路巨頭開啟國內跨境電商新格局
阿里占比超六成
洋碼頭的衰敗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跨境電商的大蛋糕仍在。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報告》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跨境電商市場規模7.1萬億,預計2022全年市場規模將達15.7萬億,市場巨大。
依託於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的跨境電商做得風生水起。
易觀分析發布的《2022年第1季度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按市場份額,天貓國際份額為37.7%,排名第一;考拉海購23.9%,排名第二;京東國際份額為20.1%,排名第三;其次是唯品國際9.4%。
從數據可以看出,阿里系(天貓國際+考拉海購)以六成的市場份額牢牢占據跨境電商進口市場的龍頭位置。
事實上,天貓國際、考拉海購(前身為網易考拉)和京東國際(前身為京東全球購)均成立於2014年至2015年之間,彼時洋碼頭的全球中心布局已經基本完成,即便是這樣,洋碼頭依然受到很大衝擊,導致2016年C輪融資一度被擱置。
但後來,連網易考拉這樣日子過得還不錯的獨立型跨境電商都選擇投入阿里懷抱,洋碼頭至今仍在尋求併購。
相比之下,網際網路巨頭擁有更甚的技術能力、資本能力、渠道能力,使得他們旗下的綜合型跨境電商平台得以迅速發展。
天貓今年2月數據顯示,天貓國際上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進口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2%;今年618期間,京東國際超過400個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100%。
增長的迅猛有多方面的原因。從技術上看,綜合電商的算法能力可以讓垂直人群在綜合電商上看到垂直內容,保持用戶黏性。
從經營模式看,阿里系(天貓國際、考拉國際),京東全球購以及唯品國際均採用B2C模式,可以直接對接品牌商戶,給其提供更多優惠政策。
天貓國際向有意思報告介紹,天貓的「海外直購」模式,通過靈活的海外倉供應鏈模式實現海量商品的高效引入;「平台模式」幫助品牌開設品牌海外旗艦店,沉澱品牌會員;「自營模式」可以提高銷售效率,孵化爆品。過去一年,有300多個海外品牌試水成功,在天貓國際開設海外旗艦店。
此外,天貓國際還推出多項降本提效的惠商舉措,例如協同支付寶為跨境商家提供超過40億極速回款額度;在業界率先試行保證金共享減免機制,減免50%保證金。
有了政策扶植,天貓國際這樣的大平台對商家也就擁有了更多話語權,讓利於消費者。
有資深海淘人士表示,以前經常在亞馬遜或代購處買東西,現在基本都是天貓國際、京東國際,這些平台在日常促銷中總能價格更低。
更無法逾越的差距是流量入口。
以在跨境電商領域活得還不錯的唯品會為例,2021年全年活躍用戶數是9390萬,根本無法與阿里系和京東匹敵——2021年淘寶天貓年度活躍用戶規模達9億,京東的活躍用戶是5.7億。
跨境電商這門生意並不輕鬆
即便是阿里、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跨境電商生意對於它們來說也並不輕鬆。
首先就是質量及服務問題。
國內知名網絡消費糾紛調解平台「電訴寶」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個月,「電訴寶」受理的跨境電商領域用戶有效投訴量排行,排前三位的跨境電商領域平台分別是:寺庫、洋碼頭、全球速賣通。 天貓國際排名第四位。投訴主要問題集中在商品質量、售後服務、網絡售假、網絡欺詐、貨不對板等。
對此,張毅表示,跨境電商競爭的核心除去流量、成本競爭外,主要還是品質保障。各個平台也在極力解決假貨問題,如考拉海購在2021年3月推出「正品可追溯計劃」,讓消費者更直觀地對商品原產地、生產過程進行溯源;今年8月京東國際也聯合中檢等權威鑑別機構發起「國際買手聯盟」,擴大京東國際「正品鑑別」服務覆蓋範圍,實現權威鑑別機構逐單鑑別再發貨,提升消費體驗。
其次是來自國貨的挑戰。
張毅表示,如今中國的綜合國力、設計能力、基礎研究能力都很不錯,中國製造的品質也在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可以生產出全世界最好的商品。消費者也充分認可中國製造和中國產品力,國貨崛起,國潮品牌蜂擁而至。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以前,我們說的跨境電商主要以進口為主,2020年以後,跨境電商主要以出口為主。雖然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整體增長,但進口規模有所收縮。
《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22年第2季度》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規模為1171億元,同比下跌9.3%。
或許,國內跨境電商遇到的承壓和挑戰還將繼續。
參考資料:
[1]跨境電商火熱 洋碼頭遇寒冬| 21世紀經濟報道
[2]跨境電商平台「洋碼頭」,是怎麼活下來了的?| 犀利財經
[3]跨境電商三分天下格局已定,洋碼頭再融資也難當領頭羊?| 松果財經
*文章頭圖來自洋碼頭官網
點擊圖片閱讀 | 去頭可食的蝦系男友火了,臉和身材到底誰更重要?
點擊圖片閱讀 | 「痔能肛珠」作弊,贏麻還是失禁?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