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問「每天跑步半小時有沒有效果」時,問者實際上是將問題絕對化了,好像跑步效果的好壞僅取決於「運動時長」一個因素。而且,似乎存在一個「絕對的時長」可以保證運動效果,少於它沒效果,超過它就有效果。顯然,並非如此。我們不妨分幾種情況來討論。
這裡的「運動新手」,是指從不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包括每周參加鍛鍊次數少於3次(不到2次)的人。
當運動新手開始參加體育鍛鍊時,無論剛開始具體怎麼練、練什麼,哪怕每次都是胡亂練一通。只要能堅持一段時間,身體都會發生積極的變化,有可能是力量增加了,有可能是瘦了,也有可能是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這就是所謂的「新手福利」。
具體產生怎樣的效果,或者身體哪方面改善更明顯,取決於你參加了什麼運動。比如這裡說的跑步,跑步多的人,一是普遍更容易變瘦,二是心肺功能將得到較快的改善。
因為這部分人群以前從不運動,所以只要能夠運動,身體就會啟動適應過程,從而產生相應的運動效果。
那麼每次要運動多久呢?如果能夠達到每次運動半小時,一般已經能夠產生不錯的效果。
少於半小時呢?那得看鍛鍊者的具體情況。比如一個肥胖體弱的中年人,剛開始每次二十分鐘的小跑步,就可以讓他瘦下來、心肺功能提高。
可以看出,在這種情況下,運動效果的好壞,對於時長的要求並不嚴格。當然,如果你決定每次跑1分鐘,御行君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沒有效果。
大體上,體弱者運動時長短一些(不到30分鐘)也可以產生不錯的運動效果,身體基礎好一些的、年輕一些的鍛鍊者,則最好達到30分鐘以上。
問題是,既然每個人都會有所不同,到底剛開始應跑多長時間呢?以你能夠承受的跑步距離或時長為限。比如你覺得「跑2公里、用時15分鐘」已經是你的極限了,那麼這個時長和距離就是可以接受的,也會有效果。
那是不是說,每次運動30分鐘就可以了呢?當然不行,因為你不可能永遠是「運動新手」,「新手福利」維持不了多久。
「運動新手期」有多久?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於跑步鍛鍊的人來說,大致堅持兩三個月之後,會感覺跑步變得輕鬆了。
此時,就會迎來第一個平台期。鍛鍊者會發現,運動效果好像停滯了,沒有明顯的改善或乾脆沒有變化,表現為體脂率、體重只是小幅波動,不再下降。哪怕在跑步方案上做一些小調整,比如延長了跑步距離、提升了跑步頻率,減肥效果還是沒什麼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就沒有效果呢?仍舊有效果。你的跑步能力仍舊在提高,因為你可以跑得更遠、更快了。但鍛鍊者很可能只將注意力放在「體重降了多少」這樣的問題上,而忽略了跑步水平的提升。
要知道,跑步鍛鍊的效果可並不只是指「有沒有瘦下來」,跑步水平的提高也是鍛鍊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在這個階段,每次要不要跑30分鐘呢?如果你進行的是有氧運動,目的是減肥,或是改善心肺功能,或是提升跑步能力,那麼最好每次跑30分鐘以上,並不斷延長。
所謂「水漲船高」,隨著體能提升,每次30分鐘也將不再能滿足「持續提升運動效果」的需要。
你的跑步水平越高,而你又想持續看到跑步鍛鍊的效果,那跑步方案就要不斷升級。延長跑步時間,提升跑步速度和每周運動頻率,都可以。
對於「情況二」的討論,諸位看官可能已經發現問題了。如果想不斷提升跑步效果,就需要不斷升級跑步方案,那麼是不是說有一天鍛鍊者每次的跑步時長要達到3小時、4小時或更長,或者跑步速度不斷提升的結果就是,有一天鍛鍊者只能飛起來了。
哈哈,理論上確實如此,但你肯定沒辦法或沒時間跑那麼久,更不可能飛起來。
事實上,普通人對於跑步水平的提升或運動方案的難度,都有自己的忍受度。我們不是專業運動員,都會做出比較現實的運動決定。
比如,當你每天只有1個小時跑步鍛鍊時,那麼1小時就是你的上限。如果想進一步提升運動水平,就得在運動速度或運動頻率上再下功夫。
普通人跑步,每周跑3至4次,每次跑5公里,已經算是跑步達人了。但如果某個跑者的目標是參加幾個月後的馬拉松賽,他可能就需要每周跑幾十公里,長距離跑訓練日可能一次就要跑二三十公里,用時將遠超30分鐘。因為,他想要的效果是馬拉松完賽,並達到一定的完賽成績,而不是普通人想要的減肥。
當一個大眾跑者的個人跑步水平已經達到自己的極限時,他要的目標或效果就不會再是「每次跑多久」,而可能是明年準備參加幾場馬拉松賽,或者開始嘗試其他的運動項目。
還有一些健身者,並不只練跑步,而是根據階段運動目標的不同,確定自己的運動方案。比如減脂期的力量訓練者,會投入大量的跑步運動量。
但他們投入的跑步運動量,並不一定以有氧跑步的方式來進行。有些人可能採用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方式來設計一次跑步鍛鍊的內容,也能達到減脂效果,但用時只需要15至20分鐘。
最後,御行君想反問諸君:你覺得自己現在每次跑步半小時,有效果嗎?如果效果不明顯,又該怎麼辦呢?
【延伸閱讀】
每天跑幾公里才能減肥?看看廣場舞大媽的身材你就知道答案了
為何每天跳繩都沒瘦?時長強度頻率和這些高權重因素都考慮過嗎?
御行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