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已經登陸內地院線。
口碑炸裂,評分從8.6一路漲到8.9。
上映5天,票房未破2億。
談不上大爆,只能算中規中矩。
常言道,片紅是非多。
伴隨《奧本海默》全球票房突破7.8億美元大關,爭議也紛紛襲來。
在恆河河畔。
由於電影出現「一邊誦讀《薄伽梵歌》,一邊為愛鼓掌」的尺度場面,一些印度教團體站出來抗議,要求刪除這一誦經尺度戲。
甚至,還有人向諾蘭寫公開信,認為這是「對印度教徒的宗教信仰進行刻薄攻擊。」
在俄羅斯。
有關部門以「《奧本海默》《芭比》不符合維護、加強本國傳統價值觀的目標」為由,發出禁映令。
只要未經版權所有者許可,這幾部電影就不能大銀幕上放映。(備註:好萊塢早在2022年就集體退出俄羅斯市場。)
在咱們的豆瓣評論區。
圍繞著精英自戀、順直白男審美、黑裙子打碼技術、史詩級裹腳布敘事等爭議點,網友放言高論,爭得面紅耳赤。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2023.8.30
奧本海默是誰?
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國理論物理學家。
他從哈佛大學提前畢業後,又前往劍橋大學深造,攻讀物理學研究生。
因為與導師派屈克·布萊克特關係不合,坊間盛傳他在導師的蘋果里注射有害化學物。
幸虧導師沒有吃,奧本海默被從輕處罰。
左邊:奧本海默;右邊派屈克·布萊克特
1927年,奧本海默前往理論物理聖地哥廷根大學,師從馬克斯·玻恩,並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同年,他接受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為美國理論物理學奠定基礎。
左邊:奧本海默;右邊馬克斯·玻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項目經理」,為曼哈頓計劃設計製造原子彈。
1945年7月16日,他的團隊成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核試驗。
簡稱,三位一體核試驗。
之後,又為美國研製出轟炸日本帝國主義的核武器,進而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曼哈頓計劃下的三位一體核試驗是核武器在世界上的首次爆發
二戰結束,奧本海默擔任美國原子能總顧問委員會主席。
他到處遊說,希望國際社會對核武器進行管控,避免核軍備競賽。
麥卡錫主義時代,他的立場和言論得罪了一些政客。
後果可想而知,不僅安全許可被撤銷,還被安全聽證會扣上叛徒的帽子。
直至1963年被授予恩里科·費米獎(美國政府機構原子能委員會頒發的一項國際獎),他才正式洗脫罪名。
在物理學領域,奧本海默是一個具有自毀心理的天才。
在私生活方面,他是一個不懼倫理道德的花心大蘿蔔。
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欺。
他倒好,朋友之妻不客氣。
在加州理工任教時,他趁著好友萊納斯·鮑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不在家,顛顛地去找人家的妻子艾娃·海倫,打算一起私奔到墨西哥。
艾娃·海倫把這件醜事告訴了丈夫。
最後,奧本海默與萊納斯·鮑林友盡,鬧得不歡而散。
鮑林一家
1936年,奧本海默認識了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學生瓊·弗朗西斯·塔特洛克。
二人乾柴烈火,纏綿熱戀3年之久。
奧本海默求過兩次婚,但女方均委婉拒絕(瓊受困於自己的性取向)。
瓊·弗朗西斯·塔特洛克
與瓊分手後,奧本海默在舞會派對認識了一位人妻,凱薩琳·普寧。
二人關係進展神速,經常私奔到鄉下牧場去騎馬露營。
一來二去,他竟然把女方的肚子搞大了。
為了遮掩緋聞,這對偷情男女不得不與綠帽子老公溝通離婚計劃。
1940年11月1日,奧本海默正式迎娶凱薩琳·普寧,譜寫男小三轉正史詩。
奧本海默一家
更狗血的是,奧本海默與凱薩琳·普寧奉子成婚,卻依舊放不下前女友瓊。
於是,他化身時間管理大師。
一邊照顧懷孕妻子,一邊與前女友發展地下情。
建核大業
諾蘭之所以會拍《奧本海默》,源自羅伯特·帕丁森送的一部奧本海默演講集。
出於對該人物的興趣,他還拜讀了傳記小說《美國普羅米修斯: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成功與悲劇》。
這部書將奧本海默形容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
他既為人類帶來毀滅性質的原子彈,同時也要遭受內心的懲罰。
好傢夥,一讀就一發不可收拾。
諾蘭決定以小說為基礎,圍繞安全聽證會一事創作電影劇本。
他打算以第一人稱視角為主,探討個人在歷史變革中如何應對歷史、地緣政治、自己的內心。
可以說,沒有這部傳記小說,就沒有現在的《奧本海默》。
為了拍攝《奧本海默》,諾蘭請來一眾好萊塢明星坐鎮。
這群明星也很給面子,不但自降片酬,而且不在乎戲份、不介意角色。
只要檔期合適,一切挺諾蘭的安排。
興許陣容太閃的緣故,觀眾看得眼花繚亂,直喊臉盲。
隔幾秒就出現一個明星,仿佛走馬燈一般,堪稱好萊塢的建核大業。
基里安·墨菲,多年媳婦熬成婆。
綠葉多年,終於飾演男一號奧本海默。
艾米莉·布朗特,主動找諾蘭約戲。
順利拿下女一號,飾演奧本海默的老婆凱薩琳·奧本海默。
小羅伯特·唐尼,仿佛拿了變形記的劇本。
造型有突破,飾演反派一號人物路易斯·史特勞斯。
馬特·達蒙,自己打臉。
原本打算暫時息影,卻被諾蘭力邀飾演萊斯利·格羅夫斯。
弗洛倫絲·皮尤,資源槓槓滴。
她奉獻大尺度,出演奧本海默的情人瓊·塔特洛克。
只可惜,這尺度被高科技黑裙子遮擋住了。
除了以上幾位核心角色,還有一群大咖露臉。
奧斯卡影帝拉米·馬雷克,飾演核物理學家大衛·勞倫斯·希爾。
奧斯卡影帝加里·奧德曼,飾演杜魯門。
奧斯卡影帝卡西·阿弗萊克,飾演情報官員鮑里斯·帕什。
奧斯卡影帝肯尼斯·布萊納,飾演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耳。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導演本尼·薩夫迪,飾演「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
喬什·哈奈特(《珍珠港》《黑鷹計劃》《黑色大麗花》),飾演物理學家歐內斯特·勞倫斯。
戴恩·德哈恩(《殺死汝愛》《超凡蜘蛛俠2》),飾演曼哈頓工程區副總工程師肯尼斯·尼科爾斯。
東尼獎最佳男主角湯姆·孔蒂,飾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傑森·克拉克(《猩球崛起2》),飾演聽證會顧問羅傑·羅布。
阿爾登·埃倫瑞奇(《凱撒萬歲》《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飾演路易斯·史特勞斯的小助理。
論遺憾
私以為,雖然《奧本海默》優秀,但還算不上天才之作、大師巔峰。
原因有三。
第一,創作意圖明顯,有匠氣。
整部電影延續諾蘭非線性敘事的作者風格。
求學與愛情經歷、主持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1954年安全聽證會,1959年施特勞斯提名內閣聽證會,這幾個重要時間段排列組合式出現。
他總是將一個簡單流暢的故事變得複雜化,讓你在雲里霧裡產生一種錯覺:
諾蘭牛掰!故事這麼複雜,他的思路還如此清醒。
此外,他用黑白彩色差異化表現主客觀視角的不同。
1954年奧本海默出席安全聽證會是彩色畫面,
代表主觀視角。
1959年施特勞斯提名內閣聽證會傻 黑白畫面,
代表客觀視角。
這種處理花了心思,但沒啥驚喜。
第二,配樂有點吵。
一部電影的宏大場面、史詩風格,不一定需要全程飽滿的高分貝配樂來支撐。
但,《奧本海默》的配樂,延續了《信條》的廢耳膜的傳統。
在IMAX廳待3個小時,被吵到心情煩躁。
唯一令我無比震撼的是,三位一體核試驗爆炸的那短暫的寧靜。
畢竟,震撼人心往往不是喧鬧。
第三,女性角色被詬病。
《奧本海默》之所以被批評是老白男審美,是因為男性角色多、女性角色少。
譬如,凱薩琳·奧本海默這個角色。
她不懼世俗道德,有衝突傳統婚姻的魄力和勇氣。
從不甘心相夫教子到淪為家庭主婦,她的轉變展現了附庸生活的無奈和悲劇。
同時,她邏輯嚴謹,舌戰聽證會評審團,簡直吊炸天。
只可惜,一個如此充滿魅力的女性角色,竟然零零星星的戲份,變成了花瓶。
結束語
在三位一體核試驗之前,奧本海默曾引用過一段梵文詩詞:
森林中,戰場上,或處水中或火內,
或陷入敵人重圍,或在海中或山頂,
不論入睡或酒醉,或遭遇艱辛。
這段妙語體現了在面對改變人類命運之時,他內心充滿矛盾與糾結。
同樣,我對《奧本海默》情感亦是如此。
它拍得的確優秀,希望它繼續書寫票房歷史。
但,也只能停留在優秀,無法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