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年底車市收官的廣州車展,車市競爭也變得火熱,特別是今年此起彼伏的價格戰,讓原本並不太平的車市變得更加殘酷。而廣州車展上的一些新產品,似乎也是將價格戰進行到底。
極氪007為什麼火了?其限時22.49萬元的價格,確實非常具有殺傷力,因為這款B級車全系標配800V和碳化矽高性能後電機,最快零百加速進入到2秒級,還全系標配高通8295晶片,還有帶雷射雷達的高階智駕方案。各方面都比目前賣得最好的電動車Model 3強很多,價格比它還便宜。
比如上汽飛凡F7,這款車長5米,軸距3米的標準C級轎車,原本的預售價格是28萬-35萬元,到了上市時 價格拉低到20.99萬元,本屆車展上的年款車型繼續下探到18.99萬元的價格,這一降,可是和之前有近10萬元的預期差距。
再往下是合資企業起亞,純電動SUV EV5起售價拉低到15萬元以內,一款合資緊湊型純電SUV,甚至比同級別的燃油車還便宜,當然這句話也適用於之前將售價從20.89萬元降低至16.99萬元的別克中大型純電SUV E5。
當然還有入門級的市場,雖然9.98萬元的秦PLUS很具性價比,但是能將一款B級的插混轎車做到9.38萬元的預售起售價,除了五菱能夠可以和比亞迪對著干,沒有誰還有這個能力。
各個細分市場都在卷,最終錨點都指向了價格和價格戰。「沒有賣不出的車,只有賣不出的價」,16萬的ID.3無人問津,11萬的ID.3卻能月銷破萬供不應求,這也從側面反饋出了,價格戰確實非常有效。
一面是銷量KIP和市占率的壓力,一面是在價格戰廝殺中急劇下降的利潤,甚至是賠本賺吆喝,面對價格戰,車企和車企的高管們有許多話想說。本屆廣州車展,《汽車公社》收集了部分企業高管對價格戰的態度和看法,從這些回答中,或許能發現一些趨勢和奧秘。
有人流血,有人含淚
「價格戰更像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小鵬汽車營銷副總裁易寒認為,市場競爭就會是這種結果。
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曹力也認為,關於價格戰肯定會一直持續下去,不管在汽車行業還是在任何行業,這個是永恆的話題。
就像16.99萬元的中大型SUV別克E5,比同品牌同大小的燃油車直接便宜4萬元起,還有別克微藍6也不得不拉低到9.98萬元,似乎在自主新能源面前,合資企業已經沒有品牌附加值了。
上汽通用總經理莊菁雄坦然表示:「賣新能源不虧都不好意思給被人打招呼,上汽通用確實在想辦法,第一步把市場拓展開,把市占率去進一步提升。」可見當下,銷量和市占率成為車企的第一要義,其次才是利潤。
面對價格鏖戰,極氪智能科技副總裁林金文認為:「價格戰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用戶,從用戶的角度來看,肯定是希望更好的性價比。同時價格戰推動了行業所有玩家在技術和成本控制方面、用戶服務以及產品品質方面的進步。要打價格戰,得有這個能力。」
林金文也認為,價格戰不止今年,只是今年尤為激烈,往後只要玩家足夠多,這個行業就會足夠卷,卷到玩家逐漸減少。「優勝劣汰在任何行業都是普遍現象,到最後肯定不會留下今天這麼多品牌,所以在未來2~3年,卷是常態,所有參與競爭的產品、品牌一定要有卷得動、卷得起的能力,如果沒有,就會很快出局。」
東風納米營銷事業部總經理陳萌同樣也表示,價格戰肯定還會打,就像手機和家電一樣,最後只剩幾家。
然而市場的局面,各車企間的情況和狀況,自身的家底和底氣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極氪智能科技副總裁朱凌同樣認為:「極氪不想打價格戰,但從來不怕打價格戰。價格戰打起來,我們頂多是忍一忍,別人是在流血。我們打仗要麼不打,要打就往死里打。」
不過從行業健康和可持續來看,價格戰其實是把雙刃劍,除了利好消費者,推動技術的快速進步外,價格戰帶來的惡性競爭,也將會對企業和行業帶去諸多不利影響。
「後續也要想辦法要一點利潤的。」莊菁雄認為,這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長安福特全國銷售服務機構執行副總裁陳曉波認為,價格戰對於競爭激烈的市場化來講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要有一個度,一個廠家如果完全地不計後果地去做所謂的這樣的價格戰的時候,當你沒有後續輸血的資源或者盈利車型的時候,基本上也就是最後一戰了。
陳曉波表示,價格戰可以說在短期之內,它是一個「提前收割」的一個方式,但是它是不可持續的,惡性價格競爭絕不是有利於行業發展的一條路。「現在的製造成本其實是在上升的,鋼鐵、橡膠所有都在這些都是在往上走,電池的價格有所下降。但對企業來說,追求的是長遠和可持續,更應該把產品的品質做好,同時取得相對合理的收益,去做投資做研發,做新產品,這個其實才是每個汽車廠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競爭根在產品,然後需要沉澱和品牌
陳曉波認為,價格戰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問題:「因為中國品牌整個新能源發展的勢頭非常迅猛。今天和過去自主跟合資品牌之間為什麼現在差距越來越小?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用全球化的人才戰略,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差別了。」
「今天我們的這些看上去叫自主品牌,中國品牌,但我們的新能源的這些產品的研發設計,它都是全球化的設計師,全球設計團隊。然後每一個產品、每一個廠家都是用的全球化的人才戰略,所以大家都用的時候,那麼這種所謂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因為過去是合資品牌或者國際品牌用全球化的人才戰略,自主品牌是用的本土化的戰略,但是現在都全球化了,肯定差異越來越小。」陳曉波解釋道。
其實面對價格戰,每家都想得非常明白。都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事情,而價格戰最終將面臨企業在成本、技術方面的考驗。
東風納米營銷事業部總經理陳萌表示,價格戰除了拼家底,最終還是考驗產品實力和品牌價值。低價並不代表高品質,未來的國民車,肯定不是低價車,就像手機,最後的國民產品,都是體驗優秀的產品。
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曹力,一個良性的品牌不應該只是打價格戰,而是我們怎麼樣能夠滿足用戶的價格預期基礎上給到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本身競爭力,我覺得這個才是最核心的:「一味打價格戰最終帶來肯定是大家都活不下去,沒有利潤,而且產品會越來越差。 」
極氪智能科技副總裁林金文表示,要在用戶可接受的範圍之內提供最好的產品,不僅卷價格,也卷更強的產品力。「價格不是衡量產品或品牌的全部關鍵要素,在過往汽車領域中,每個不同時代都有不同參照物和標的。同一個架構,只是基礎架構一樣,產品研發的東西、使用的技術都是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有能力去給用戶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這是企業實力的綜合體現。」
「從汽車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當初啟動價格戰、發動價格戰的這些品牌,他們今天銷量、客戶的體驗,他們的客戶服務的質量和口碑,我覺得這個是需要大家去深思的一個問題。」長安福特全國銷售服務機構執行副總裁陳曉波表示,企業不能以犧牲我們產品的品質去降本,然後來殺價,更不能以犧牲客戶的體驗去打所謂的價格戰。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企業在推出產品的時候,一直想用價格去塑造品牌的形象,甚至是謀求更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所以帶來的市場結果就是全部扎堆在20萬元級以上的高端市場,謀求品牌向上,但很多時候,高端化的叫法和市場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曹力認為,中國人理解的高端化就是價格高了,賣貴的就是高了,但本質上高端化要有很多承載的東西。無論是科技的一些,包括品牌的一些故事,包括面向未來能持續多久,就是可持續性,這是一個全面的話題。
「至於品牌,最終的核心還是產品和服務,並不是說我們去喊是高端就真的高端起來了,我們的產品能不能符合高端的訴求,能不能跟得上高端的服務,能夠給用戶更貼心,更放心,更安全的服務給到他。」曹力認為。
關於在價格戰中,合資品牌失勢的問題,陳曉波表示:「最終都得靠核心競爭力去獲得市場的競爭優勢。所以,整體上我覺得對於合資企業的生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敢不敢自我革命,刀刃向內,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路,能夠自我變革,能夠去制定令自己非常難受或者非常痛苦的一個變革過程,重新組建和打造一支高效地應對市場競爭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