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也是地球的天然衛星,由於月球早已被地球「潮汐鎖定」,它圍繞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正好與它自轉一圈的時間相等,因此它就會始終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如此一來,我們在地球上就始終無法看到月球的背面。
不過這並不代表就人類對月球背面就一無所知,因為在過去的日子裡,人類已經向月球發射了不少的探測器,而我國的「玉兔二號」月球車,更是於2019年直接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探測器也可以圍繞著月球運行,它們也可以幫助我們探索月球背面的世界。
「月球勘測軌道器」(LRO)正是一個圍繞月球的探測器,該探測器於2009年發射,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繪製整個月球表面的特徵,根據它傳回的月球照片,科學家驚訝地發現了一個現象:在月球背面,有一塊巨大的岩石神秘滾動了1000米。
這塊岩石有一部分隱藏在陰影之中,根據它被照亮的部分估算,其直徑至少有15米,這大概相當於5層樓的高度,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它的西邊不遠處,有一個直徑大約30米的隕石坑,而在它的「後方」,有一條清晰的滾動痕跡,長度約為1000米,從滾動痕跡上來看,這塊巨大的岩石在滾動途中似乎還經歷了多次「彈跳」。
在我們地球上,岩石發生滾動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但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月球上,就顯得有點神秘了,因為月球的的核心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冷卻,也沒有大氣層,沒有液態水,更沒有生命活動,與生機勃勃的地球相比,月球上卻可以說是一片死寂。這就令人很好奇一個問題,這到底是誰幹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有人開玩笑稱,這可能是外星人在月球上打高爾夫球,只不過因為技術不是很好,沒有一桿進洞。當然了,玩笑歸玩笑,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還是應該從自然形成這方面來對其進行解釋。
首先來講,這塊岩石其實是在一個古老而巨大的隕石坑裡被發現的,這個隕石坑被稱為「安東尼亞迪隕石坑」(Antoniadi crater),位於月球背面的南半球,其直徑大約有140公里,從月球的上空俯瞰,這個隕石坑的中間低、四周高,整體上呈現為一個碗狀形態。
而從這塊岩石的滾動痕跡來看,它的初始位置的地勢更高,所以它本來就有向隕石坑底部滾動的趨勢,只需要有一點擾動,它在初始位置的平衡狀態就可能被打破,進而沿著這個「碗狀」的地形滾動很長一段距離。
那麼這個「擾動」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大概有三種可能:1、小天體的撞擊;2、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差極大,這會導致這塊岩石長年累月地膨脹和收縮,並最終發生破裂,其中的一部分就會因為失去支撐而向地勢較低處滾動;3、月震。
這裡需要簡單科普一下,所謂月震,其實就是指發生在月球上的地震,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多達上萬次的月震,總的來講,月震大致可以分為淺層月震和深層月震,前者可能是由規模較大的小天體(如小行星、彗星等)撞擊月球引發,也可能是由月球表面晝夜交替導致的溫度波動引發(畢竟月殼也會熱脹冷縮),後者則是由地球和太陽對月球產生的潮汐力所引發。
由於在這塊岩石的初始位置附近並沒有發現岩石破裂的痕跡,因此上述的第2種可能基本上可以排除。
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這塊巨大的岩石本來就在「安東尼亞迪隕石坑」中地勢較高的區域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然後一次小天體的撞擊或者月震引發的擾動,就使得它徑直滾動到了該隕石坑中的地勢較低且較為平坦的區域。當然了,這也只能說是一種合理的推測,具體情況是否真是這樣,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