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進行多項技術改進,飛船「擴容」滿足更多需求,神舟十九號發射任務創新多

2024-10-31     天天正能量

【環球時報赴酒泉特派記者 樊巍 劉洋】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在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北京時間10月30日12時51分,在軌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入駐中國空間站,「70後」「80後」「90後」航天員齊聚「天宮」,完成中國航天史上第五次「太空會師」。兩個航天員乘組下一步將在空間站進行在軌輪換。其間,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約5天時間,完成各項既定工作。

「神箭」可靠性進一步提升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二F火箭是我國現役唯一一型載人運載火箭,素有「神箭」美譽。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也意味著我國2024年度兩次載人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二F火箭箭上進行了23項技術狀態改進,火箭可靠性進一步提升,例如,本發火箭增壓輸送系統的密封連接部位,通過更換為更易操作的標準化接口形式,保證了密封可靠性,進一步降低加註發射階段推進劑泄漏風險。結構系統部分零件更換了表面處理更簡單、環境適應性更好的材料,提升了產品質量控制水平和可靠性。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進,本次執行載人飛行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火箭,飛行可靠性評估結果為0.9904。

自2021年中國空間站建造開始,長征二號F火箭按照「打一備一、滾動備份」的模式執行載人發射任務。總時間安排為37天,其中技術區30天,船箭組合體垂直轉運1天,發射區6天。

為提高測發效率,如今提出以「待命箭不測試」為基本思路的優化方案:待命箭完成吊裝、儀器安裝和火工品安裝後,減少了原流程的電氣系統測試工作,即可封存進入應急救援值班。正常發射流程可由37天優化為30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陳牧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稱,此次任務是長征二號F火箭首次實施30天測發流程。在原來的測發流程下,一發火箭在充當待命火箭和執行飛行任務這個完整的任務周期內,會在技術區內經歷兩輪電氣系統測試。

陳牧野表示,「採用新流程後,就減少了待命火箭地面測試狀態切換和相應箭上測試操作。同時執飛火箭相比原有流程測試項目更全面,測試結果更有時效性。」

裝載空間增加了20%

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介紹稱,根據實際情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部決策對天舟八號任務計劃進行適當調整,將於11月中旬擇機發射。在空間站任務規划上已充分考慮了應對類似情況的物資儲備,目前在軌物資充足,滿足任務要求。

由於此次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在天舟八號貨運飛船之前進行發射,這也帶來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任務狀態上的一些變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陳同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神舟飛船雖然是一個以保證航天員生命安全為主要任務的飛船,但研製團隊一直在挖掘它上行載荷和下行載荷的能力。

陳同祥還介紹說,「此次發射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我們在不改變飛船主體技術狀態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它的裝載體積,對於新增的裝載物資,研製團隊進行了大量分析,在飛船發射質量保持在8噸的狀態下,可以裝載更多的載荷。」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此次神舟十九號任務中,神舟團隊通過軌道艙產品和布局優化,進一步提升了上行載荷運輸能力,裝載空間增加了20%,為航天員等相關係統攜帶更多有時效性要求和臨時需求物資提供了條件。此舉不僅有助於推動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以及後續新批次飛船的持續改進,逐步提升飛船的上下行載荷運輸能力,而且將為中國空間站長期運營提供更加高效、穩定的在軌支持。

空間站將迎來新生物

在空間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將進行多次出艙活動,繼續進行空間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台設備安裝與回收等各項任務。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出艙任務主要是對空間站進行防護。因為在空間環境下運行,空間站有可能會受到微流星、空間碎片的干擾甚至是衝擊,所以需要航天員對艙外的一些重要管路、設備進行防護。除了出艙任務,三名航天員也將利用空間站艙內實驗機櫃和艙外載荷開展一系列太空實驗和試驗,超過半數的實驗和試驗是新增加的或者是有改變的。

林西強介紹稱,在神舟十九號乘組飛行期間,將重點圍繞規劃中的「太空格物」主題,覆蓋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新技術等領域,開展微重力條件下生長蛋白晶體的結構解析、軟物質非平衡動力學等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神十九任務期間,三名航天員將執行開展包括生命科學、流體、燃燒、材料等實驗。特別是在生命科學實驗中,將首次以果蠅為實驗對象,在太空建立一個亞磁的環境,研究亞磁環境下果蠅的生長發育情況以及它的一些行為。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偉介紹稱,地球是一個磁場的環境,但是月球上沒有磁場,火星上則有微弱的磁場。在空間環境中通過建立亞磁環境,可以研究亞磁和微重力分別作用的條件下,動物的行為和生長發育過程。果蠅作為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體型較小。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後代,染色體數目較少,便於進行遺傳學實驗。此外,果蠅的許多基因與人類基因具有相似性,其研究可以獲得對人類遺傳疾病的認識,為研究人類自身在太空的適應性奠定基礎。

此外張偉還透露,隨著實驗裝置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未來還將在中國空間站展開小鼠實驗。「我們有計劃在未來,把小鼠的動物平台送到太空,進行小鼠的培養,可能有一些小鼠還可以下行,我們從而對小鼠的神經、骨骼、肌肉,免疫等方面都能進行一個更深入的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71e99efaef4e370528e826ec8394b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