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座古村寨,20餘位藝術家,100天的創作展,是時候去趟黔東南這塊寶藏地了!

2022-08-27   窮游網

原標題:3座古村寨,20餘位藝術家,100天的創作展,是時候去趟黔東南這塊寶藏地了!

它位於湘黔桂三省結合部中心地帶

素有「黔省東南鎖鑰,苗疆第一要區」之稱

圖/shutterstock

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彙集於此

森林覆蓋率達74.18%

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接近100%

圖/shutterstock

29個中國傳統村落

1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苗、侗、水、瑤等15個民族共生於此

圖/shutterstock

這裡就是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的榕江

舊稱古州,為江南八百州之一

去年八月至今

一場集結了人文、學術、藝術、建築等

集體力量的公共藝術行動在這裡展開

20余位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文化機構

3個傳統村寨10余處藝術作品、展覽

12個支系蠟染傳承人

8位國家級蠟染專家

200位國內學術、藝術、設計、

文旅、產業專家聯袂

………

力圖重新揭開這裡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大地之書·黔東南公共藝術行動」

以榕江縣城為集散點前往三個據點:

大利侗寨、宰盪侗寨、加宜苗寨

在走村串寨中感受在地性藝術體驗

1

大利侗寨

大利侗寨黔東南保存最為完整的侗寨之一

當地的侗族人在遷居此地後400餘年的時間裡

形成了較為穩定和完整的社會系統

去過侗寨的人都會感嘆侗族

真是一支極具「建築天賦」 的族群

他們能夠就地取材

在丘陵溪谷間修建出如杉樹一般高聳的鼓樓

和跨越在溪流之上形態各異的花橋(又稱「風雨橋」)

大利寨內侗族文化元素和建築豐富

鼓樓、薩壇、花橋、古糧倉分布較為集中

但由於所處地形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峽谷

公共空間面積相對較小

僅供當地人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動使用

設計師姚量團隊的「大地之書公益茶廳 T house」

在不破壞原本場地風貌的前提下

優化建築空間與景觀間的關係

給大利村帶來了有溫度的「新茶生活」體驗

「大地之書公益茶廳 T house 」改造設計效果圖

榕江縣種有全世介面積最大的板藍根

它幻化出來的藍靛

是當地少數民族衣著上的底色

藍浸入這裡日常的每一寸肌理

這裡的土地與歌謠,也留存有藍的物證

每種藍都在訴說所來與將往

建築師郭廖輝的作品「藍舞台 Blue Square」

連接了大利侗寨的古老肌理和大利小學

「Square」有廣場的意思

也有正方形的意思

它協調、梳理了廣場的空間秩序和公共活動

以輕的構架回應場地的建造傳統

利用當地藍染布的懸掛形式創造出不同的空間體驗

在大利侗寨的河流下游

緣溪行步入自然,山林靜謐幽深

一條小徑不知延伸何處

眼前是一間透明彩虹光色的茶亭

這是藝術家劉爽創作的「如幻」茶亭

作品以鋼和玻璃為主要材質

汲取了古建築的靈感

太陽、月亮、星宿,自然與人

影像在彩虹光中重疊改變

調琴,烹茶,共飲

流水潺潺聲中遠望炊煙

范明正&趙艷婷的「侗鄉憶·脊」系列作品

以大利侗寨民居為創作元素

選用藍靛染、植物染的手織布

將民居瓦片層層包裹起來

從建築結構中抽離出來的青瓦

經過包裹並重組

被靜靜安置於大利古老的石板路上

希望引發觀眾對日常事物的重新審視

隨著越來愈多遊客來到大利侗寨

村寨中長期缺少公廁的問題亟待解決

設計師程暉從自然與人文的角度入手

沒有使用當地常見的民族傳統形式

模糊了城市與鄉村的兩元對立觀念

打破了大眾對於公共衛生間的刻板印象

作品「鏡像」映射的是我們的當下,

也將映射未來,青山綠水的美好未來。

2

宰盪侗寨

宰盪最吸引人的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至宋代,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

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宰盪上寨的一座花橋上

設有《侗族大歌聲音文獻》公益展示項目

——《會唱歌的寨子》

項目靈感源於策展人汪莎作為志願者

參與的《會唱歌的橙子》公益項目

聲圖計劃:莫西子詩×會唱歌的寨子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

侗族大歌的傳承靠的是口口相傳

侗族歌師是侗民族音樂的傳人

在宰盪,一入夜

孩子們就開始三三兩兩自發到歌師家學唱歌

音樂家殷漪基於對「聲音」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為宰盪帶來

「如初——為宰盪侗族大歌兒童歌隊而做」

起源於拜占庭的旋轉木馬被挪用到這裡

宰盪侗族大歌的童聲又被挪動至旋轉木馬周圍

它們在此相遇,就如本地與外來的相遇

當遊客來到侗寨的時候

如果錯過了侗族大歌的表演時間

他們便可以在這座旋轉木馬旁

聽到當地最淳樸的孩子們演唱的侗族大歌

無名營造社設立於日本京都

自2017年6月歸國返鄉落戶貴州黔東南黎平縣

由一群關心中國鄉土地域建築實踐

的青年建築師所構成

在宰盪的一處戶外空間

無名營造社青年建築師陳國棟

設計了休息站「廊與亭」

陳國棟&無名營造社「廊與亭設計效果圖

場地位於宰盪村與加所村之間

一段長約40米的東西村道

道路的北側是高聳的山體

南側是向下垂直落差約4米的陡坡

在這個場域內,它是引導兩個村落的動線與明燈

把山林、農田,自然的風雨囊括其中

它也是人群來往時稍作停歇的風雨亭

村民結伴相約的社交點

3

加宜苗寨

加宜是三座村寨中唯一的苗族村寨

坐落於黔東南月亮山大山深處

若隱若現的梯田與雲霧

為這座建造在山脊上的古老村寨

籠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不同於侗寨擁有形態各異的建築

加宜苗寨依山而建,平地面積較小

當地除了一座小小的蘆笙廣場

幾乎沒有多餘的公共空間

無名營造社創始人陳國棟

將一座211平方米的苗族傳統木構民居

改造為「加宜劇場

豎向串聯上下層的空間整合

創造出具交流、教室、展覽、咖啡等

功能於一體的多元化復合型公共劇場

加宜劇場一層底部用來展示靳陽的「祭天神裝置

二層展示了演員、攝影師江一燕

在地創作的攝影作品萬物有愛

江一燕《萬物有愛》系列在地創作

加宜是黔東南地區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

利用戶外梯田

藝術家王茂以太陽能燈管為主要材質

創作了燈光藝術裝置「漣漪

這件作品在白天並不起眼,當夜幕降臨

它將如大地的漣漪般自然浮現

王茂「漣漪,月亮山居俯瞰夜晚作品全景

加宜苗寨有100餘座古老的糧倉

其中的一部分也被挑選改造為冥想空間

供前來旅行的都市人

在村寨中享有一處安放心靈、沉思冥想的去處

藝術家朱贏椿將一座

「蟲子電影院」落地於加宜小學

起名為「雲朵的蟲子電影院

在有雲海的日子

自然景觀與大地景觀將在這裡相遇

朱贏椿 × Touching 「蟲子電影院 局部

山川與河流,梯田與村落

大地賦予榕江以人間安詳

在這裡,美可以抽象或具體

也可以龐大或微小

少數民族地區在地文化的稀缺性

並非是時代的遺忘品

而是看一眼就可能少一眼的珍貴

不如立刻計劃,擇日出發

「大地之書」黔東南公共藝術行動

展覽期 | 2022年8月18日-2022年11月18日

地點| 貴州·榕江 大利侗寨/宰盪侗寨/加宜苗寨

推薦交通| 從貴陽北站高鐵出發,1小時10分抵達榕江;飛機到貴陽,可在龍洞堡機場直接乘坐高鐵,1小時抵達榕江;廣州、深圳可高鐵直達榕江,4小時左右;在榕江,可乘坐縣內公交達到各寨,也可自駕或包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