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淘汰賽」,低端玩家產能過剩,「矽料大王」產能不足

2023-06-22     財經無忌

原標題:光伏「淘汰賽」,低端玩家產能過剩,「矽料大王」產能不足

文 | 白嘉嘉

6月15日上午,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發布消息稱,由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副司長兼首席貿易執法官丹尼斯·雷東內特(Denis Redonnet)領導的貿易保護部門,正在討論是否對新能源車進行所謂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並允許歐盟額外徵稅。

對此,德國官員表示,這項措施有可能損害中歐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傷害在中國有大量投資的歐洲企業。

「雙反」又要來了嗎?

提起「雙反」,人們想到的一般是歐盟在2012年對中國光伏產業進行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及從2013年開始對「不接受價格承諾」的企業徵收47.7%至64.9%不等、為期5年的高額「雙反稅」,涉案產品為光伏晶矽電池和光伏晶矽組件。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光伏企業並沒有被「雙反」打倒,歷經20多年的艱苦追趕,如今的中國光伏產業,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全產業鏈產能均占全世界80%以上的無冕之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光伏企業確實值得全世界側目。原因無他,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水大魚大的國內市場中,哪怕是一位「漁夫」,也不容小覷。

通威股份(600438.SH)就是這位「漁夫」。

水產飼料起家,拓展光伏業務,靠精準的市場洞察力以及積極的應對措施,通威股份在高純晶矽及太陽能電池生產兩端均多年蟬聯全球第一(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並在2022年第二季度成為行業首家電池出貨量累計超過100GW的企業。

2022年,通威股份營收達1424億元,同比增長119.69%,歸母凈利潤來到257.26億元,同比增幅更是攀上了驚人的217.25%。

然而, 走上「人生巔峰」的通威股份毫無放緩腳步的意思,在有4座工廠在建的情況下,於6月6日再次宣布擴產,其中包含並非長項的組件領域,即便光伏產業整體產能過剩。

動作如此激進,是通威股份飄了,還是另有謀劃?

對於通威股份的擴產,資本市場在經歷短暫的質疑後,給予了積極的反饋。 6月8日至6月20日,通威股份股價從31.51元/股升至34.55元/股,上漲9.65%。

本文試圖回答三個問題:

1、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為什麼通威股份還一直在擴產?

2、通威股份為什麼能夠實現從飼料跨界光伏的高難度轉型?

3、通威股份的挑戰在什麼地方?

產能過剩,光伏產業的「老毛病

想要理解通威股份的擴產邏輯,首先要從光伏產業的大背景入手。

光伏產業的第一定律是降本。

無論是《巴黎協定》還是國內的碳中和戰略,本質上追求的都是以相對低廉、環保的能源供應支撐產業發展,這項需求與人類的長期發展趨勢契合。

因此,即便短期內光伏產業受原材料價格波動、世界範圍內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基於全球能源轉型的確定性,長預期仍能保持穩定,增長空間廣闊。

第二定律則是戰略安全。

2022年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危機,致使歐洲各國對新能源需求猛增,在能源安全戰略的牽引下,紛紛追求光伏能源本土化,在加速全球裝機量抬升的同時,對光伏企業的供應鏈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眼下光伏企業,尤其是頭部玩家的擴產,實際目的是為了構築更穩定的供應鏈體系,並借著擴產落地新技術,以規模和技術優勢卡位2024年經濟復甦後的需求回暖。

國內政策的引導,是光伏巨頭頻頻擴產的另一重原因。

例如,隆基綠能(601012.SH)、通威股份、晶科能源(688233.SH),分別與西安、成都、山西等地簽訂了項目投資協議。不同地方的政府不約而同地給予了土地支持、廠房代建等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

但是,擴產狂潮也帶來了隱患——產能過剩。

矽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23年國內多晶矽產量保守有146萬噸,加上進口,總量可達156萬噸,這些矽料已經足夠600GW光伏裝機,遠超市場的樂觀預期。

之所以產能過剩如此嚴重,與2021年至2022年間光伏組件、電站需求猛增帶動的上游矽料價格上漲有關。

2021年5月到2022年底,矽料價格一直處於漲勢,由5月的88元/kg上漲至156元/kg,然後又快速上漲至272元/kg。

上遊玩家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2020年,通威股份高晶矽業務的毛利率還在36%,但到2022年,毛利率已經上漲到了75%。雖然有一部分企業技術升級、管理優化的因素,還是可以從中窺見矽料漲價帶來的高利潤。

高利潤的驅使下,上遊玩家紛紛加碼。經兩年的擴產,新建產能陸續於2022年年底投入市場。隨著短缺的矽料逐漸充足,矽料價格的下跌也如期而至。

2022年12月開始,矽料的市場成交均價出現斷崖式下跌,最低甚至打破150元/kg。

這時,光伏產業的第三定律——技術開始發揮作用了。

其實,從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由於光伏技術和產品的疊代迅速,光伏行業的建成和規劃在建產能,長期處於遠超市場需求的過剩狀態,但現先進產能則常常顯得不足。

每一次產業調整都是一次優勝劣汰的市場洗禮,正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一輪又一輪行業洗牌倒逼企業不斷創新、技術進步,最終使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

正如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在SNEC光伏展期間所說的那樣——

「今後兩三年會有超過一半的光伏企業退出市場。在這個過程中,財務脆弱的、技術不夠領先的、早期品牌通道不夠完善的企業可能會首先受到傷害,能否在洗牌過程中活下來是存疑的。」

擴產,一場技術和規模的淘汰賽

在「長期需求旺盛,短期產能過剩」的行業背景和「降本、戰略安全、技術」三大光伏核心定律的作用下, 通威股份的擴產呈現三個面向:矽料端擴產以應對產能不足、電池片端投入新產能順應市場、組件端擴產加速垂直一體化增強競爭力。

首先是矽料業務端。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的前三個季度,通威股份就拿下了6筆矽料訂單,總量接近138萬噸,雖然都是長訂單,但依照2022年的產能26.7萬噸估算,仍需要5年左右才能全部交付。

財報顯示,2022年通威股份太陽能多晶矽、單晶矽電池、晶體矽電池組件產能利用率均超過100%,其中太陽能多晶矽產能利用率更是高達122%。

並且,這些訂單多為「鎖量不鎖價」,不太可能產生違約成本低於以市場價購入矽料的利潤而產生的違約問題。

因此,雖然矽料價格目前因為產能過剩持續下降,但從產能及訂單來看,通威股份仍需要通過擴產來緩解產能不足。

其次是電池片業務端。

與晶片不同,在光伏領域,電池片尺寸越大,科技含量越高。在Black & Veatch的一組測算中,210-660W 較 166-450W 組件的初始投資及度電成本降幅均達 9%以上。

因此,大尺寸電池片近年來逐漸成為了行業主流。

通過梳理通威股份自2021年來新增的產能可以發現,隨著眉山、金堂等項目的投產,通威股份的大尺寸產能占比也在逐漸提升。目前,公司的大尺寸產能已經占到了總電池片產能的90%以上。

不過,即便產品順應市場需求,通威股份也對產能過剩採取了一定的防禦手段。

去年年末,在TCL、隆基綠能等矽片玩家宣布降價之後,通威股份順勢調低了182mm、210mm的單晶PERC電池的價格,幅度分別為19.54%、20.3%。

如果說通威股份在矽料和電池片兩端的擴產是在打陣地戰,在組件端的加碼,則是一場實實在在的突圍戰。

縱觀整個光伏產業鏈,組件環節是為數不多的輕資產業務,雖然本身利潤率並不高,但擁有較高的資產周轉率。想要在這一環節樹立核心競爭力, 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工程能力、品牌效應、供應鏈能力。

通威股份的組件業務雖然不比隆基綠能、天合光能(688599.SH)等組件巨頭,但也不算從0開始。

2013年收購合肥塞維後,通威股份就擁有了部分組件產能,經過多年實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組件技術和市場基礎。背靠上游供應鏈能力和業內拔尖的企業管理風格,在訂單的驅動下,通威股份搶食組件市場水到渠成。

其實,不光是通威股份,幾乎所有光伏產業的龍頭玩家,都在離開舒適區,向產業鏈的其他環節蔓延,「垂直一體化」蔚然成風。

光伏玩家青睞一體化,有的是為了保證穩定的上下游供應,有的是看中了上游相對充沛的利潤,但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打通產業鏈帶來的終端價格管控能力。

目前,已有矽片組件雙巨頭隆基綠能、組件企業東方日升(300118.SZ)、光伏玻璃企業信義光能(00868.HK)、矽片巨頭上機數控(603185.SH)等先後進軍矽料環節。

飼料跨行光伏,鎖定未來「第一能源

把時間撥回1984年。

如果你喜歡釣魚,恰好又生活在四川眉山兩河口水庫附近,大概有機會遇見一個養魚到來不及睡覺的技術員。

之所以他「豁出命」養魚,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社會供應短缺,想找到辦法提高魚的產量。另一方面,那些通過學習漁業養殖技術變身萬元戶的故事,也讓他充滿了憧憬。

皇天不負有心人。10月,這個技術員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通過驗收,並創造了四川省養魚高產紀錄,甚至推向全國。

這個年僅20歲,項目成果就被農業部和國家科委分別列入「豐收計劃」和「星火計劃」的年輕人,就是如今通威股份的掌門人——劉漢元。

而後來為了配合養魚而成立的魚飼料廠——科力,成為了今天光伏巨頭通威股份。

科力,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推進,飼料廠也在朝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方向發展,經過多年的規模擴張和用心經營,通威股份終於在2004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同年,歐美國家陸續出台補貼等支持政策,刺激全球光伏市場迎來爆發,大批光伏製造商赴美上市。

而彼時的劉漢元,正在北大深造。

在光華管理學院讀完EMBA後,劉漢元順勢攻讀了經管學院的DBA工商管理博士學位。這段時間裡,他站定光伏能源將是未來的第一能源,並以「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的選擇」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進行研究。

從業績面來說,通威股份經歷20年發展,水產飼料業務已經趨於穩定,加之行業的毛利潤相對較低,不符合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增長要求。

因此,通威股份順理成章地開啟了跨行光伏的轉型之路。

「漁夫」轉行光伏,技術是一道難題,怎麼跨出第一步? 通威股份的答案是,買。

2008年,通威股份收購四川永祥50%的股份,並於同年11月投產首批2000多噸多晶矽。

這一步棋雖然幫通威股份趕上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矽料漲價的短期紅利,但之後持續疲軟的市場需求,同樣給通威股份帶來了不小的業績壓力。在一次採訪中,劉漢元坦言,當時多晶矽業務是虧損的。

然而,劉漢元進軍光伏領域的野心並沒有因此而消退。2009年7月,通威股份逆勢擴產3000多噸多晶矽,響噹噹地向市場傳遞出了通威股份深耕光伏領域的決心。

2013年,歐債危機、歐美「雙反」接踵而至,國內市場哀鴻遍野,電池片企業合肥塞維(今合肥通威)陷入停產,瀕臨破產。

在一年的考察和籌備之後,劉漢元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機會,於2013年9月併購合肥塞維100%的股份,因此掌握了光伏組件、電池片的關鍵技術。

另一邊,永祥股份啟動技術改造,進一步擴大多晶矽產量,在2015年改造完成後,產能由之前的4000噸提升至1.5萬噸,位居全國前三。

2015年和2016年,通威股份先後實現了對旗下通威新能源、永祥股份、合肥通威的百分百控股,將矽料、電池、光伏電站三項業務都攥在了手中。 這枚壓縮了多年的彈簧,終於要開始釋放它的勢能了。

2017年到2022年,通威股份全線擴產,僅經過一年,多晶矽產量就從全國第三邁入了世界第三,電池產量更是奪下了全球第一的頭銜,並在之後的多年時間裡蟬聯這兩個領域的產能冠軍。

截止2022年,通威股份擁有多晶矽料年產能 26.7 萬噸、太陽能電池年產能超54GW、組件產能 15GW,並規劃2024至2026年期間高純晶矽、太陽能電池累計產能規模分別達到 80-100萬噸、130-150GW,進一步鞏固高純晶矽和太陽能電池全球龍頭的地位。

總體來說,通威股份能幾度穿越周期,成長為今天的光伏巨頭,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由於光伏發具有發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既可以助力脫貧攻堅,又能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在過去的20年間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

其次,水產飼料的老本行為通威股份提供了相對厚實的家底,支持它能在光伏行業整體下行的階段有充足的現金流進行併購、擴產以及技術創新。

從2008年2000噸多晶矽項目試生產成功至今,通威股份經歷四次大型技改,掌握多項核心技術,許多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漢光本人在進修期間對新能源的深度研究,鍛鍊出了他在市場震盪中「尋寶」的敏銳洞察力,帶領企業幾次抄底成功,收穫了核心技術和產能,並在後續的技術革新中持續突破。

光伏一體化競爭加劇,技術鑄就核心競爭力

目前來看,通威股份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光伏巨頭們無論在市場上多麼光鮮亮麗,競爭的核心最終都將回歸到實驗室里。

近年來,隨著各種新型電池技術蓬勃發展,轉換效率與產能規模不斷突破,PERC電池轉換效率愈發接近其理論上限。

截至 2022 年,P型單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為 23.2%,N型TOPCon 電池平均轉換效率為 24.5%,異質結電池平均轉換效率為24.6%,薄膜化電池、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也在不斷進步。

目前來看,通威股份的電池產能以P型為主,已經接近理論值極限,而技術提升和成本降低處於快速生長期的N型電池則產能相對較低,僅為9GW。

是否能夠踩中下一個時期電池技術的突破點,緊跟前沿技術研發,將是通威股份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根據通威股份2022年年報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積極開展下一代量產主流技術路線的中試與轉化。

基於TOPcon電池技術的性價比優勢,已經投產9GW TNC產線,另有16GW TNC產線在建設當中,預計將在2023年投產。同時,在HJT電池技術領域的降本增效也取得了部分進展。

2022年,通威股份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2.77%,達到14.6億元。

另一重挑戰則來自於雄踞於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巨頭們。

相對於從產業鏈下游向上拓展的其他巨頭,通威股份的優勢在於矽料環節的利潤空間相對寬闊,疊加前兩年供需錯配積累下的充裕現金流,它有更多試錯的機會。

同時,下游的擴產周期相對較短,在打通產業鏈的速度上,通威股份將占據一定優勢。

但是,相比於上游,下游的技術密集型特徵更為顯著,因此通威股份日後將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也相對較多,如何保證擴大的下游產能在市場上具備競爭力,不至於成為被淘汰的落後產能,將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簡而言之,在光伏巨頭紛紛向垂直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吃著嘴裡的,夾著手裡的,看著碗里的」將成為行業的新常態,如何在三個步驟上都穩定發力,是擺在所有玩家面前的新考題。

最後一重挑戰來自於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

如前文所說,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占絕對領先地位,部分國家基於能源安全及製造業回流的考量,有可能在加大對本土光伏產業扶持力度的同時,針對中國光伏產品設置進口壁壘。

早在2021年6月,美國就曾以所謂「強迫勞動」為由,將四家位於新疆的光伏部件生產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予以抵制。

去年3月,美國海關更是以「懷疑使用中國光伏組件」為由,扣押了來自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和柬埔寨四國的輸美光伏產品,總價高達16.4億元。

作為光伏產業上游巨頭,通威股份亦在接二連三的貿易限制感到寒意,在年報中表示,「未來不排除此類事件仍會持續發生,繼而對我國光伏產業造成一定影響」。

不過,財經無忌認為對於這一點,光伏產業從業者需要保持警惕,但不必太過擔心。

中國在世界光伏產業的統治地位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撼動的,只要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仍在, 光伏企業緊跟前沿科技,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市場終將會倒向物美價廉的中國「智」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718067ce61dafcaf4f0a1d43bad6a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