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下午,華為內部論壇上線了一篇文章,題為《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
乍看很平常,細看很驚人。
創始人任正非在文章中的表態相當悲觀,反覆提到「活下來」,和當年萬科「活下去」異曲同工。
不少人看完文章後悵然若失:「連華為都選擇苟了,形勢看來真的不容樂觀。」
01 悲觀的任正非
任正非對世界經濟大局的預判充滿悲觀主義色彩:「全球經濟將面臨著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情況。」
他喊出的口號也顯得很孤勇:「我們對未來過於樂觀的預期情緒要降下來,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每個業務都要去認真執行。」
為了達成「活下來」的目標,華為計劃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縮小戰線,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提升盈利,「我們的生命喘息期就是2023年和2024年,所以每個口都不要再講故事,一定要講實現,尤其在進行業務預判時,不要再抱幻想,講故事騙公司,損失要從你們的糧食包中扣除,首先要活下來,活下來就有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的邊緣業務很可能被戰略性放棄。任正非直言:「邊緣業務抽出來以後,我們先評價一下能不能做好,還需要多少資源才能做好。」
華為突然收縮戰線,其實也有跡可循。
8月12日,他們剛剛公布了2022年半年報。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016億元,同比下滑5.8%,凈利潤率5.0%。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14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企業業務收入為5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5%;而終端業務收入101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5.3%。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華為雖然依然排名全球第三,但銷售份額已被蘋果和三星大幅擠壓,主要由於華為手機5G功能受限導致市場份額的流失。
即便在國內市場,華為手機的地位也岌岌可危。IDC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約為1.4億台,同比下降14.4%。排名前五的分別是榮耀(2020年被華為整體出售)、vivo、OPPO、小米和蘋果,華為則被歸類到了「其他」。
02 寒氣下的每個人
日子不好過,難怪任正非要求「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而這番表態,也被很多人解讀為華為要裁員了。
我們知道,去年華為開始組織變革,大搞軍團化運作。通過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打法,華為確實在多個領域開始止跌回升。
但就算華為再狼性,也挨不過全球衰退的經濟大局。目前任正非給出的生命喘息期是2023年和2024年,這是很緊迫的時間線。在此期間,華為不僅要承受經濟危局下的壓力,還要面對美國制裁、歐洲打壓的不利局面。
上一個喊出「活下去」的萬科,如今已經穿越周期,在一片哀鳴的房企中過得還算穩當。如今喊出「活下來」的華為,應該也在期盼一個穩中向好的未來吧。
只是對他們來說,還有更難的仗要打,外部群狼環伺,內部增長見頂。
路阻,且長。
華為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收縮戰線的大公司,別的不說,就說另一個巨無霸騰訊,就已早早走上了降本增效的裁員降薪之路。
整個上半年,騰訊收入2695.05億,下滑了1%,凈利潤429.63億,下降了53%。騰訊二季度主動退出了非核心業務,收緊營銷開支,削減運營費用,未來將聚焦於提升業務效率並增加新的收入來源,包括在視頻號中推出信息流廣告,同時持續通過研發推動創新。
從3月底到6月30日,騰訊減少了5498名員工。二季度員工人均月酬金成本為8.29萬元,比一季度縮水了900元。在裁員降薪之餘,騰訊也削減了福利開支,繼取消外包免費早晚餐福利後,騰訊也不再提供免費餐盒和水果,以後打包要收費。
小小的打包盒都要省,可見事情確實起了變化。
結語
從騰訊到華為,如果說巨無霸的戰略調整對普通人來說有何啟迪,那應該是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未來幾年,很可能是我們未曾經歷過的經濟低谷。如果連大企業都要囤糧過冬,普通人就更勒緊褲腰帶,確保現金流。
「活下來」,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近幾年的小目標。
居安思危,才是續命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