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破例了!
在6月26日,當天新聞聯播的後半段,花了10幾秒鐘的時間,為一部電視劇進行了宣傳。
在此之前,很少能夠看到新聞聯播會這麼做。
到底是什麼電視劇,能有這麼大的牌面?
答案就是《大山的女兒》。
如此高規格的宣傳,可見央視對這部主旋律大劇,是充滿了信心。
在七哥看來,央視的這番信心,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大山的女兒》的故事,是根據真實事跡創作。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黃文秀,碩士畢業的她放棄了城市的繁華,選擇紮根基層,申請到貧困村去工作。
然而,在2019年的6月,她深夜冒雨奔向受災群眾,不幸遭遇山洪,一個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另一方面,《大山的女兒》背後的意義不言而喻。
劇集以個體縮影為敘事基點,以時代變遷為講述脈絡,通過講述一個個有血有肉、真實接地氣的脫貧故事和鮮活生動的人物,構建了個人和祖國的精神聯繫。
在質樸無華的鏡頭下,引發了觀眾的強烈情感共鳴。
那麼,《大山的女兒》到底質量如何?
目前,該劇只播出了3集,七哥就給大家來談談我的觀感。
劇集剛開場,一段催人淚下的大戲,令人猝不及防。
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一個女孩駕駛著一輛白色汽車,在山路上行駛。
隨著雨越下越大,山路突然發生了泥石流,將人和車困在了道路上。
上一秒,她感到驚恐,有些不知所措;
下一秒,她的眼神中又有一絲擔憂。
與此同時,在道路的另一端,也有很多人在擔心她的安危,瘋狂地打電話確認她的安全、
只可惜,電話的另一端,始終無人接聽。
緊接著,鏡頭對準了這個女孩,她叫黃文秀。
30歲壯族,研究生畢業,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
她的心跳,永遠停在了那個令人痛心的雨夜。
相信觀眾看到這裡,眼睛裡已經飽含淚水,內心也有很多疑問。
為什麼一個柔弱的女孩會選擇暴雨交加的夜晚,駕著車在山路上行駛?
為什麼一個研究生畢業的女孩子,不在大城市生活,而選擇回到條件艱苦的家鄉?
種種疑問,需要你繼續看下去。
正如那句話所說:「有些人從山裡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裡回來,卻再沒有離開......」
故事開始採用倒敘手法,通過打破第四面牆,緩緩道來一個在大山長大的女孩的夢想。
黃文秀(楊蓉 飾演)是一名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碩士生,學習成績優秀,工作能力極強。
畢業前夕,黃文秀有很多理由,可以留在北京這座大城市。
只要留在北京,她完全可以愛情和事業雙豐收,過上人人羨慕的生活。
最終,黃文秀坐上了回家鄉的列車,並告訴自己的父親:「我能改變家鄉,你信不信?」
原來,黃文秀的家鄉條件極其艱苦,而她的家庭是當地的貧困戶。
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一些好心人的資助,才順利完成了大學的學業。
所以,當她看到家鄉的宣傳片,裡面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孩子時,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最終,黃文秀拒絕了男友的挽留,放棄了大城市好的物質條件,毅然決定回到家鄉,參與家鄉的扶貧和建設。
回到家鄉,黃文秀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最艱苦的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
等她到崗後,發現整個村子極度落後、千瘡百孔。
村裡領導紀律散漫、垃圾遍地無人管、基礎設施年久失修......
為了改變這裡的一切,黃文秀帶著村裡的領導班子,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白天翻山越嶺,去到貧困戶的家中,詢問村民們的困難。晚上開會進行總結,研究解決方案,制定相關工作。
一年又82天,她不辭辛苦、任勞任怨,幫助全村88戶人家,共418人成功脫貧。
《大山的女兒》用30集的簡短故事,講述了黃文秀在這段閃閃發光的人生旅途中,腳踏實地、一步步攻堅克難,帶著村民們勤勞致富走出貧困。
僅僅是劇集的開篇,已經讓我感受到了《大山的女兒》的真實感。
而這種真實,藏在無數的「細節」當中。
首先,人物塑造很自然。
該劇沒有故意鍍金,也沒有刻意塑造一個「偉光正」的人物,而是通過樸實無華的鏡頭,還原人物本身的事跡。
其次,故事的矛盾衝突很合理。
在劇中,黃文秀是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從一開始,這就不是一個選擇題。
而且,在她下定決心的那一刻,從黃文秀的眼中,看到的不是迷茫、焦慮,而是一種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最後,看到了貧困地區的煙火氣。
《大山的女兒》所營造的「粗糙」感,在劇中得到了完整顯現。
劇中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全都是脫貧前貧困村的現狀。
而且演員生活化的演技,一上來就操著一口廣西地方特色的方言口音,簡直絕了。
最重要的是,楊蓉與原型黃文秀,兩人的一個場景,竟然驚人的重疊。
真正的好故事,往往越真實,就越容易打動人。
正因為如此,《大山的女兒》創下了多項收視奇蹟。
首播當天,輕鬆拿下了3個第一,其中包括黃金時代電視劇收視第一,央視電視劇收視第一,網絡平台收視第一。
而且觀眾清一色的好評不斷,紛紛為這部劇點贊。
果然,只要央視一出手,就給國產劇帶來了「王炸」。
總的來說,《大山的女兒》「土裡土氣」的故事,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沉浸式觀感。
接地氣地展現了貧困村脫貧的不易,也反映貧困地區老百姓的真實訴求。
在我看來,這才是當下的國產劇,最需要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