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凱旋,彰顯中國發展5大意義

2022-04-16     第一軍情

原標題:神舟十三號凱旋,彰顯中國發展5大意義

神舟十三號凱旋,彰顯中國發展5大意義

文/君劍

4月16日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 神舟十三號飛船於零點44分正式與核心艙實現分離,隨即載著3名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奔赴地球。

9時57分,返回艙成功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返回艙成功落地)

十幾億中國人見證了這一刻,全世界也見證了這一刻。

神十三凱旋,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都有深層次的意義。

至少有5大看點,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神十三凱旋,體現了中國太空技術,尤其是載人航天技術的蓬勃發展。

太空的定義,指的是地球大氣圈之外的廣闊宇宙空域,嚴格點講,是在地球海平面100千米高度的「卡門線」之外,那是一個大氣逐漸稀薄、地心引力逐漸減弱的外空區域。

放眼全世界,目前能夠在太空實現各種活動的國家,數量並不多。除了美國以外,歐洲國家一般選擇抱團合作進行太空活動,俄羅斯也在太空探索方面與美歐合作。印度、日本等國家也在努力尋求實現太空技術的發展。

在載人航天方面,目前基本上是美、俄、中三國率先實現了發展。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一去一回」,其實包含了大量複雜的技術成果,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做到。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也是經歷了千辛萬苦,披荊斬棘,在克服了無數困難之後,才有今天的成就。

此次神舟十三號搭載3名中國航天員前往空間站,實現了多項成果,包括航天員入駐「天宮」空間站、在太空中漫步作業、在空間站授課、第一次在太空過年、第一次太空「出差」半年時間。

而神十三返航也有很多看點,包括僅用數小時時間繞地球5圈快速返回的方案、地面接應力量的密切配合準備、航天員返回艙安全降落、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圓滿收官等。這一切,都是中國太空技術發展,尤其是載人航天技術發展的充分體現。

(神舟十三號發射工作)

第二,神十三成功返航,是中國空間站技術成熟發展的成果。

神十三的歸來,是新的起點,今年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決戰決勝之年,在今年,中國還將發射2個空間站實驗艙、2艘載人飛船、2艘貨運飛船,將有6名中國航天員繼續前往中國空間站「出差」,所有工作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之中。

可以說,飛船和空間站,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體系,有了空間站,飛船在太空中才有「港灣」,有了飛船,空間站才有「定期航班」,才能夠與地面保持聯絡。

而飛船的持續往來,也為空間站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正如前面說的,神十三歸來,標誌著新的起點開始。中國空間站還在不斷發展,每一次的出發,都會為空間站增加一些成果。

中國「天宮」空間站位於400至450公里的軌道高度,空間站重量可達180噸,能夠滿足大量空間研究活動的需要。空間站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年時間。

目前世界上除了中國的「天宮」空間站之外,僅有美俄歐等聯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還處於運營狀態。但是國際空間站已經日趨老化,而且因為受美俄關係波動的影響,因此現在也面臨著考驗。預計在未來,中國空間站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國空間站)

第三,神十三凱旋,再次標誌中國打破美國的技術封鎖。

美國一直敵視中國,因此中國也長期遭受了美國的技術封鎖。尤其是在太空領域,美國是很不願意與中國共享技術的。

在2011年,美國就推出了所謂的「沃爾夫條款」,該條款通過炮製莫須有的罪名,限制美國與中國開展太空技術合作。美國搞這樣的禁令,嚴重影響了 美國航天局與中方的正常交流,甚至還波及到了中國留學生。「沃爾夫條款」的出台,充分暴露了美國的惡毒用心,美國以為可以通過霸權手段,來「限制」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

但是很明顯,美國已經被打臉了。這些年中國通過自力更生,一步一個腳印,終於走出了自己的太空發展之路。

美國現在不僅得不到想要的,而且還只能在一旁說一些酸溜溜的話。據說在中國太空技術逐漸實現發展之後,美國那邊多次釋放要和中國合作的信號,這真是有意思的結果。

美國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此前就曾不情願地承認中國太空技術發展取得了成功,但他還是堅持「沃爾夫條款」,並繼續對中國的太空技術發展評頭論足。作為NASA局長,尼爾森的言論充斥著政治意圖,他的狂熱言論,正凸顯了美國的病態現狀。

(國際空間站)

第四,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對世界和平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聯合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制定了《外空條約》,規定了從事航天活動所應遵守的10項基本原則,對太空活動進行了規範,逐漸改變了早期美蘇之間爭奪太空「話語權」的對立競爭。

因此長期以來太空活動的發展,對世界和平發展都有積極意義,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合作仍然延續了幾十年之久。直到最近俄烏衝突發生,美俄在太空合作方面開始面臨危機。不過俄羅斯在最近一次返航活動中,仍然讓一名美國太空人搭了「順風車」,這說明雙方的共識也還是在的。

當然,目前美俄關係劍拔弩張,國際社會更寄望於中國空間站能夠發揮作用。中國多次表示,我們的載人航天探索事業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歡迎其他國家的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展開國際通力合作。

據說目前至少有17個國家希望入駐中國空間站,中國展現出的開放包容態度,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讚譽。而中國搭建的太空舞台,也會成為世界團結髮展、和平穩定的一個重要橋樑。

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還為世界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猶記得上世紀70年代,非洲一位修女曾詢問美國NASA,為什麼地球上還有很多地方餓殍遍野,人類卻要耗費大量資源去探索火星?當時她得到的答覆是,就算是發射一顆衛星,也能夠為農業發展、糧食增收帶來巨大的貢獻。

所以,太空技術的發展有其必要性,而且關聯到世界的和平發展。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將會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更多的機遇和活力。

(太空衛星技術)

第五,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體現。

中國是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國,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國需要承擔的國際責任也越來越多,這就要求中國實現綜合國力的提升,因為只有綜合國力足夠強大,中國才能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在這一過程中,太空技術的發展成果,就是標杆之一。作為一個大國,必須要能夠在太空探索發展方面有所作為,而且要不斷取得新成果。因為在世界格局中,大國更具代表性。中國是一個大國,自然要在太空探索方面有所建樹。

無論是中國空間站的發展,還是神十三凱旋,都彰顯了中國太空技術發展的新成果。這就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表現,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國,對世界和平發展,對世界期望所交出的一份答卷。

(神舟十三號發射畫面)

總結而言,神十三的凱旋歸來,對中國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成就,中國在太空技術發展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不僅衝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而且也創造了多項新成就,這是值得中華兒女驕傲的事實。

而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也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積極意義。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將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56c4d2093d179ce5af869ca346945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