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典典
調查顯示,
50%的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
人民日報公布了
「9個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觀」,
家有孩子的,一定要看看。
0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隔代育兒是一個普遍現象,
但需要明確的是,
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是父母。
如果父母當了「甩手掌柜」,
可能會為孩子未來的人生留下隱患。
著名育兒專家張思萊也幫女兒帶孩子,
但她事先和女兒說好:
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是父母。
父母和孩子親近,
才能培養好的親子關係。
作為姥姥,她只是來輔助他們,
沒有再教育孩子的義務。
「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和自己的爸媽親。
假如有一天我進了墳墓之後,
我給女兒留下了一雙不孝順的子孫,
那就是我的罪過。」
在這種理念之下,
兩個外孫被教育得很好。
圖片來源:微博@人民日報(下同)
02
拒絕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暴力無論以什麼形式出現,
對孩子的傷害都是巨大的,
拒絕暴力是家庭教育的底線。
社會暴力的根源,在於家庭。
有研究表明,
在家裡遭受暴力特別多的孩子,
社會犯罪率更高。
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
他的原生家庭結構,往往都是有問題的。
03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
教育孩子的前提,
首先要保護好孩子的尊嚴,
這比糾結對錯更重要。
維護孩子的尊嚴,教育才能達成效果。
作為父母,
不隨意開孩子的玩笑,
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不在公共場所打罵孩子。
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點——
過分謙虛也會傷害孩子的尊嚴。
比如,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聊天:
「我們家孩子不行。」
「比你家孩子差遠了。」
這種對話,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是在保護他的潛在力量。
最高明的教育,
是讓你的孩子知道,你以他為榮。
04
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
記錄了一段對話:
媽媽問女兒:「你要哪種冰淇淋?」
女兒回答:「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
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
在這個對話過程中,
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
試圖將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
她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
你的想法是錯的,你得聽我的。
她對女兒的真實感受視而不見。
我們常說,不要把權利帶回家。
夫妻之間是這樣,對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什麼都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就無法找到自己的價值。
05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相比於只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
有效陪伴、促膝交流等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
李玫瑾教授提出,
人的幼年需要心理撫養。
對孩子的心理撫養,
包括情感、性格、觀念、尊重等,
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基石,
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品格。
孩子不是突然變「壞」的,
在那之前,
問題已經堆積成了一座冰山。
「我曾經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
他們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時,
突然發現孩子變得『陌生與可怕』,
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狂暴,
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
當他們把孩子領到我面前時,
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
他們已經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06
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
成績往往具有一葉障目的效果,
以至於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
智力決定命運。
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能否考上名牌大學,
很少關注孩子的性格和品格培養。
真正決定命運的,是性格。
李玫瑾教授提出,
孩子的性格訓練最好由父親來完成。
孩子12歲之前,
父親需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可以培養孩子堅持一項運動,
在運動中進行性格培養。
早年的性格一旦形成,會終身穩定。
等到20歲、30歲,
再想要改變已經很難。
07
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不要一味用「別人家的孩子」,
來貶低自己的孩子。
無論孩子多大,
最能治癒他們的,
永遠是父母的認可。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父母分三種:
第一種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批評你;
第二種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忽視你;
第三種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鼓勵你。
毫無疑問,
所有的孩子都想要最後一種父母。
優秀的家長,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優點。
08
言傳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很多教育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
但「根」在大人。
家長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
有個爸爸喜歡喝酒,
每天工作之前,
他都會去鎮上的酒館喝一盅。
一天,下著鵝毛大雪,
他和平常一樣哼著小曲向酒館走去。
走著走著,他總感覺後面有人跟著他,
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己年幼的兒子。
兒子順著父親的腳印跟了過來,特別興奮:
「爸爸,這雪多厚呀,
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
兒子的話讓他心裡一震,
他想:
如果我去酒館,
兒子會順著我的腳印走,也會找到酒館。
如果我去其他地方呢?
然後這個父親就改變了路線,
走向了鎮子盡頭的圖書館。
自那以後,
這位父親改掉了喝酒的習慣,
再也沒有去過酒館。
一個好父親不是能賺好多錢,
而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一個好榜樣。
孩子不聽我們的,他模仿我們。
父母的言傳身教,
永遠是最有力的教育。
09
不要讓孩子替你實現夢想
真正幸福的人生並非千篇一律,
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鄭淵潔說,一個好的教育者,
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
而不是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
父母要做的,
是讓檸檬更酸,讓蘋果更甜,
而不是把檸檬變成蘋果。
孩子的全面成長,
離不開健全的家庭教育觀。
請轉發給家人,
讓孩子成長路上少走彎路。
—— End ——
作者:徐典典,育兒專欄編輯,專注育兒和兒童心理學研究。部分圖片來自微博@人民日報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