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爆紅又爭議不斷的《早安隆回》,暴露出當下歌壇的病態現象

2023-02-15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一夜爆紅又爭議不斷的《早安隆回》,暴露出當下歌壇的病態現象

著名導演馮小剛,曾在公開場合拋出過一個石破天驚的「垃圾論」。

「因為有那麼多垃圾觀眾,才有那麼多垃圾電影。」

「從頭到尾都是被觀眾逼的。所以,垃圾觀眾才是垃圾電影的罪魁禍首」。

把垃圾電影的鍋,甩給普通觀眾,這一手「吃飯砸鍋,端碗罵娘」的操作,很符合「小鋼炮」的風格。

在歌壇上,李宗盛曾經提出過著名的「豬食論」。

「聽眾是無辜的,你喂他豬食,他就會變成豬。」

李宗盛認為,音樂產業需要自省自覺,要把聽眾當人對待,不要給他們喂「豬食」。

同樣是行業領軍人,看看歌壇教父的格局和邏輯,大導演馮小剛那點覺悟,該臉紅了。

順著這個話題,我們再來看看今時今日歌壇的「病態現象」。

2023年的歌壇新晉頂流,莫過於一夜爆紅又爭議不斷的《早安隆回》。

從走紅到上春晚,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熱度至今仍是方興未艾。

《早安隆回》的走紅,「球王」梅西功不可沒。

世界盃決賽夜,梅西接過大力神杯的畫面,被國內網友配上這首《早安隆回》。

熱血的奪冠畫面配上了昂揚的曲調。

梅西小跑的步伐配上了輕快的節奏。

音畫協調一體,完美踩點,旋律富有激情,充分激發了看客的腎上腺素。

一夜之間,這一首《早安隆回》播放量突破100億,爆紅網絡。

緊接著,各路舞蹈視頻、翻唱視頻接踵而至。

甚至不少明星大咖,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湖南省隆回縣把它當作「縣歌」,大街小巷乃至鄉村大喇叭,都在循環播放。

世界盃的討論度都已經過去了,它的熱度還在持續不斷高漲。

創作者袁樹雄登上2023年的湖南衛視跨年春晚的舞台,歌曲的熱度藉由芒果台的影響力,得到了二次發酵。

半個月後,這首歌又一路殺到了春晚舞台上,升級為《早安,陽光》。

從網絡,到國民大舞台,《早安隆回》徹底紅了。

截至目前,播放量已經突破了1000億次,遠甚於前段時間《孤勇者》的400億播放量。

與大紅大紫相伴而來的是爭議:低俗、難聽、油膩、抄襲。

冤不冤?配不配?

編曲,似曾相識

在所有的爭議中,最戳脊梁骨的莫過於「抄襲」二字。

不少網友表示初聽這一首歌時會有熟悉感。

「以為是老歌翻唱,重新填了詞。」

「以為是幾首老歌的串燒。」

因為聽感與多首歌曲有相似度,《早安隆回》被指抄襲、拼湊多首歌曲。

被提及最多的幾首歌曲是《Aloha Heja He》《歌聲與微笑》與《喀秋莎》。

與《Aloha Heja He》的相似部分是全曲的和弦走向、樂器編配和節奏型。

兩首歌的高潮部分,還都採用了人聲合唱的處理。

「照亮我一路前行」這一句,又與《歌聲與微笑》里的「請把我的微笑留下」的旋律相撞。

與《喀秋莎》相似部分是間奏的口哨聲。

巧合之處太多,質疑聲不絕於耳。

是否東拼西湊而成?

是否構成了抄襲?

即便討伐之聲滔天,但不得不說,這些「異曲同工」之處,與抄襲的界定標準相比,還相差甚遠。

雖然和弦、節奏有相似,但因為旋律的線條不一致,難以在法理上料定是「借鑑」還是「抄襲」。

其次,歌曲中某一句或者間奏相撞,更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

正如袁樹雄回應質疑時所言:「我可以摸著良心,說自己絕對沒抄襲。」

良心有沒有,你不知我不知,天知地知他知。

究竟是「全盤模仿」,還是「有意抄襲」,你不知我不知,天知地知他知。

歌詞,莫名其妙

除了「抄襲」,「土和俗」也是不少人對於《早安隆回》的第一印象。

它過於「復古」。

乍一聽,不像是2020年代的新歌。

像是千禧年代,與《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同批次的產物。

偏離旋律賞析,也因為歌詞缺乏文學性,而滑向「膚淺」。

創作意圖是歌頌家鄉,傳遞能量,上來卻是「我的baby」。

寫給意中人的歌出現「baby」不違和,寫給孩子的歌出現「baby」不違和,愛豆寫給粉絲的歌出現「baby」也不違和。

但在一首以「歌頌家鄉」為主題的歌曲出現時,就有些輕佻了。

試問,誰會用親昵又曖昧的語氣,把自己的家鄉稱作「寶貝」。

這既不莊重,也不親切,卻很油膩。

像是「甜蜜的夢鄉」、「貼心的溫暖」、「美麗的心情」這些句子僅僅是詞語的排列組合。

沒有押韻,沒有使用任何修辭手法,直白且死板。

無從給人以文字的美感,不留絲毫想像空間。

唯一的可取之處是成功做到了「通俗易懂」四個字,通俗到如同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題:形容詞填空練習。

「燦爛的曙光」、「嶄新的黎明」、「勇敢的前行」這些重複出現的字眼,也有摘抄小學生滿分作文或是公文之感。

來來去去都是平平無奇的字眼,內容蒼白,毫無文采可言,甚至沒區分「的地得」的使用。

最讓人無語凝噎的莫過於「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網絡古早時期被QQ簽名濫用的八個大字,原本就帶有蹩腳氣質。

更別提,上承「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下接「你是我夜空中最美的星」,整首歌罕見的比喻句,也是爛掉牙的老套。

好似班上成績倒數的同學,想給隔壁班漂亮女生寫情書訴衷腸,搜腸刮肚只憋出了這幾句。

不僅不像為歌頌家鄉所作,還有撲面而來的狗屁不通感。

被批量生產的神曲

在短視頻爆紅的年代,這樣的網絡神曲並不罕見。

類似的,還有此前爆紅的《白月光與硃砂痣》《綠色》《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黑桃A》等網絡歌曲,數不勝數。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口水歌」。

也有著同樣的特徵:旋律簡單而洗腦,歌詞淺顯而生硬。

這些歌曲的流行,與短視頻的紅紅火火是同步進行的。

短視頻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時間和內容量被壓縮。

打開短視頻軟體,手指劃拉一下,就能在十幾秒的時間裡,接收到新咨訊,達到解壓的效果。

「耐心」成為了稀缺品,許多人不再願意閱讀長文本,不再樂意聽一首完整的歌。

因為接受新資訊與聽歌的需求,十幾秒就可以滿足。

網絡神曲之所以能夠成為網絡神曲,第一要義便是,在這十幾秒鐘內,抓住人們的注意力。

是否新穎,是否有深度都是次要,重要的是足夠洗腦,能讓人在短時間之內記住,在短時間內讓人產生「聽覺快樂」。

一首歌即便初聽的時候再覺得難聽,聽個十幾遍,旋律烙印在了腦海里,在腦海中反反覆復地自動播放,總歸會上癮。

因為符合傳播規律,也總有人樂意批量製造它們。

別說,還真有音樂製作公司專門從事這一行。

他們有專門的軟體,可以把熱門的網絡歌曲糾集起來,然後統一分析、抓取其中熱門旋律、字眼。

僅僅4個小時,就可以製作出一首網絡神曲。

音樂製作公司,從引領大眾審美,到刻意放低姿態,迎合大眾審美。

在此態度轉變下,製造出來的歌曲質量,是高了還是低了,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短視頻的火熱也使得音樂的門檻降低了。

從前,唱片公司是音樂的主要製造商,他們的存在為音樂質量做了把關。

從創作者到製作公司再到發行,重重把關。

過於粗俗的,回爐重造。

有抄襲嫌疑的,返工降重。

一首歌能問世,質量不會太低。

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上傳歌曲。

即便沒有相當的樂理知識,也可以寫好歌詞,請專承音樂製作的人幫忙編曲。

後期再上傳到網絡上,就成了自己的「代表作」。

歌曲的質量,則泥沙俱下。

網絡神曲被批量製造的年代,袁樹雄可謂生逢其時。

袁樹雄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值得一提的是,袁樹雄創作這一首歌的意圖,也有著投機取巧的意味。

這一首歌發行於2020年12月。

在創作之初,他就把「傳唱度」納入了創作標準。

「節奏要輕鬆」。

畢竟,比起低沉的旋律,大眾更願意聽積極向上的歌曲。

「高潮部分要合唱。」

合唱,最能夠調動集體的熱情。

「旋律跨度不能太大,否則不適合傳唱。」

只差一點,便把「要市場,不要逼格」寫在了臉上。

據袁樹雄所說,從製作到成型,這首歌只花了三天時間。

寫歌第一步,先寫的是歌詞,在歌詞中定下基本的含義和精神。

在寫歌詞的時候,袁樹雄已經依靠積累在腦海里的「音樂元素」,基本敲定了旋律。

花了一晚上,就完成了詞曲大致的構思。

花了幾分鐘,就製作好了小樣。

於是粗略修改幾遍,一首歌就完成了。

不得不說,相比於精雕細琢、慢工出細活,花一些時間琢磨一下市場的偏好,的確更容易接近成功。

袁樹雄現身說法,印證了「選擇比努力重要」這一句話的正確性。

即便爭議不斷,《早安隆回》依舊在網絡上收穫了一大批自來水。

他們容不得別人說這首歌半句不好。

「抄襲怎麼了,你行你上啊。」

「酸的啊,都是嫉妒。」

這樣「你行你上」的言論,情感甚於邏輯,混淆了「運氣」與「實力」。

一方面把運氣因素歸納到實力上,認為沒有占據流量風口,沒有大紅大紫,就稱不上有實力。

一方面又迷信社會達爾文主義,覺得勝者為王,沒功成名就的都不配有評價的權利。

照這個說法,人沒有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也不必想著讀書成才了。

從此以後,上網衝浪也應該上傳學歷和薪資證明,滿足一定的門檻才可以發表評論。

講實力時,又堅持相對主義,覺得存在即合理。

「大眾喜歡就是好歌。」

「不管抄沒抄襲,大家喜歡聽就行」

照這個說法,版權法的存在也沒有必要了。

微妙的護崽子心態,使得創作者和受眾之間「雙向奔赴」。

二者之間形成了緊密的閉環,相互取暖,彼此找補。

大家說《早安隆回》是口水歌,他回應:就是因為歌詞直白、接地氣,大家才那麼喜歡這一首歌。

大家說他涉嫌抄襲,他回應:節奏和風格相似的歌曲多得很,正常得很,音樂風格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大家共享的。

「你這麼說,那你也去湊一首出來。」

言下之意,他歌詞過於膚淺,編曲有抄的嫌疑,但「我就這樣,你抓不到把柄,你奈我何」。

看似沒有錯處,但難掩得逞後的竊喜。

一切都有受眾兜底,受眾就是他的後台。

作詞膚淺、作曲敷衍都可以合理化為「樸實」與「接地氣」。

誰也拿他沒辦法,畢竟「群眾喜聞樂見」是最堅不可摧的擋箭牌。

而這首歌的擁護者,也誤把創作者刻意的向下諂媚,理解成了「共情」,成群結隊自發地為他鞍前馬後。

法無禁止這樣的投機主義,但華語樂壇日漸「膚淺」的鍋扣在這一類創作者頭上,也沒有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50dc80fb0b1c24b8a72304fec71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