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惜春出家做尼姑,曹雪芹給出暗喻,但後四十回情節卻有些牽強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賈惜春出家做尼姑,曹雪芹給出暗喻,但後四十回情節卻有些牽強

賈家四春中的小妹妹賈惜春,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和迎春、探春一起出場,對迎春和探春都有比較詳細的外貌和性格描寫,對賈惜春,則只有一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突出她是最年幼的一個女孩。後來對她的描寫也不多,主要的故事有兩個,一個是她愛好和擅長繪畫,劉姥姥遊了大觀園以後,賈母興致很高,讓賈惜春畫一幅大觀園行樂圖;二是抄檢大觀園的時候,抄出了她的丫環入畫沒有告訴主人而私自替哥哥保存銀子,這本來是個小錯誤,而賈惜春卻冷心冷麵,堅決固執地趕走了入畫,並因此和嫂子尤氏吵架,所謂「矢孤介杜絕寧國府」。此外就是通過一些小情節,暗示她最後的結局是出家當尼姑。

後四十回對賈惜春的描寫增加了,主要是抓住前八十回暗示她將要出家當尼姑的伏筆,而設計了一些情節。前面講妙玉時已經列舉過賈惜春和妙玉一起下棋的情節,賈寶玉來了,妙玉臉紅,表現出六根未凈的樣子,而賈惜春則看破了紅塵,真心嚮往佛教。後面妙玉走火入魔,夢中驚醒,又哭又鬧,說有強盜要搶她。賈惜春聽說了,心裡卻想:「妙玉雖然潔凈,畢竟塵緣未斷。我若出了家時,那(哪)有邪魔纏繞,一念不生,萬緣俱寂。」並有所感悟,而作了一首偈語:「大造本無方,云何是應住。既從空中來,應向空中去。」

第八十七、八十八回又寫惜春鑽研圍棋譜,從中悟出了佛理,接著又抄寫佛經,替賈母積陰德。後來賈府被抄家了,妙玉真的被強盜搶走了,賈惜春出家的志向更加堅定。第一百一十五回終於迫使嬸娘王夫人和嫂子尤氏同意她出家,但王夫人有條件,是不剃頭髮,帶髮修行,也沒有離開賈府,實際上惜春成了妙玉的替身。同時,原來服侍林黛玉的丫環紫鵑,因為懷念死去的林黛玉,也看破了紅塵,自願跟著賈惜春出家當了尼姑,也就是說惜春雖然出了家,仍然不失小姐身份,有丫環服侍。

續書中的這些寫法,不符合前八十回的人物性格邏輯。講妙玉時已經說過,妙玉性格孤傲,眼光極高,而賈惜春,冷心冷麵,是所謂孤介,妙玉和賈惜春,這樣兩個人,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續書只從兩個人都是尼姑的表面現象出發,胡亂牽合,不足為訓。同理,紫鵑是熱心腸,乃林黛玉的知音,也不可能忽然跟隨冷漠的賈惜春去出家。再說琴棋書畫,總體設計是賈家四春各自擅長一種藝術,賈惜春是繪畫,續書卻寫她鑽研棋譜,屬於設計情節粗疏馬虎。又把頭髮看得很重,仍然住在賈府,不失小姐身份,更違背了前八十回「家亡人散各奔騰」的總體結局。

那麼曹雪芹的後二十八回里,賈惜春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線」和脂硯齋的批語,提供的是這樣的輪廓:賈惜春最後的結局是出家當尼姑,這沒有疑問。因為伏筆很多。比如前面提到過的,第一次描寫賈惜春的情節,就說她和小尼姑智能在一起玩,接過送來的宮花,就玩笑說趕明兒也要剃了頭髮當姑子去,要是剃了頭髮,就沒處戴花了。又比如她作的燈謎,謎底是廟裡佛像前面的大油燈,說「前身色相總無成,不聽菱歌聽佛經」,菱歌就是古代的採蓮曲,表現男女情愛,不聽菱歌,卻去聽佛經,當然是要出家當尼姑了。但曹雪芹後面將怎樣具體寫賈惜春出家當尼姑呢?

賈府被抄家,那是「忽喇喇似大廈傾」的大災難,家產全部被抄沒,房產沒收,賈家人被抓捕、變賣,那時候就是想出家,也不可能了。所以賈惜春出家,應該是在賈家覆滅的前夕。前面講過秦可卿死前託夢給鳳姐就說「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意思就是賈元春和賈迎春死去,賈探春遠嫁之後,賈家就面臨大禍臨門山雨欲來的嚴峻形勢,每個人都在考慮退路了。賈惜春應該是這個時候而離開賈府出家為尼的。她的「冊子」上面畫著一座古廟,一個美人在裡面念經,判詞是:「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三春景不長」正是比喻她的三個姐姐都結果不好,啟發了賈惜春,她又本來就性格孤僻,所以看破了。

賈惜春和她嫂子尤氏吵鬧時就說過,自此以後,你們有事,別累我,我清清白白的一個人,為什麼教你們帶累壞了我!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這還是王夫人派人抄檢大觀園的事情剛發生一兩天的時候,賈惜春對家族未來的命運已經看得這樣清楚,到了八十回以後,目睹了三個姐姐的不幸結局,她當然就更加清醒決絕了,她果斷地離開了賈府,走向庵廟,換上尼姑的緇衣。脂硯齋的批語說:「公府千金至緇衣乞食,寧不悲乎!」這明確說賈惜春落到了「緇衣乞食」的地步,就是穿著黑色的尼姑衣服,到別人家裡去化緣討口飯吃。

薛寶琴曾經作了十首懷古詩,其實分別暗示十二釵結局。其中第十首《梅花觀懷古》是說賈惜春: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表面上,這是以《牡丹亭》的內容作為「懷古」歌詠對象的。情節是小姐杜麗娘死前畫下了自己的真容,藏在梅花觀旁邊的假山石里,後來書生柳夢梅發現了這幅畫,與杜麗娘的鬼魂幽會,最後杜麗娘還魂復活,兩個人結為了夫妻。寺觀指佛道的廟宇,用「梅花觀」做標題,就是照應賈惜春要當尼姑的身份。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情節很多,這裡偏偏選擇杜麗娘作畫這個情節詠嘆,也是為了影射賈惜春。就是杜麗娘會畫畫,而賈惜春也是十二釵中的畫家,杜麗娘畫自己的肖像,賈惜春也畫過大觀園行樂圖,但沒有畫完賈府就被抄家了。

所以「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這兩句詩,應該是伏筆後二十八回的故事,當年賈惜春沒有畫完的大觀園行樂圖,在家破人亡後偶然又被發現了,過去的榮華和今天的落魄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感慨萬千。後兩句中的「春香」是杜麗娘的丫環,但在《牡丹亭》中並沒有杜麗娘懷念春香的情節,這兩句詩其實就是針對賈惜春的,她在歷經苦難後,想起了當年被自己執意趕走的丫環入畫,心裡感到一種內疚和後悔。

後二十八回佚稿賈惜春結局:

大廈將傾決然去;緇衣乞食過長街;夜夢當年入畫來。

後四十回續書賈惜春結局:

櫳翠庵,紅梅開;妙玉去,紫鵑來;帶髮修行亦快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4e5e6d0746bd7e40b3855ac07125b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