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冬奧會開幕,北京正式成為歷史上首個同時舉辦過夏奧會與冬奧會的「雙奧之城」。這一年已經上演或即將發生的故事,很多人或將親歷、見證,銘記於心。2022年,對於百年老站青龍橋的站長楊存信來說,同樣意義非凡。
楊存信在這裡土生土長,從扳道員干到站長,駐守青龍橋車站40年。在他30年的站長生涯中,29個除夕夜在車站度過。2022年春運是楊存信駐守的最後一個春運。
青龍橋車站始建於1908年,位於八達嶺長城腳下,是京張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1951年,楊存信父親楊寶華從北京列車段調此工作,一干30年。1982年,剛滿20歲的楊存信接棒至今。一座百年老站,譜寫父子兩代鐵路人的青春華章。
而今,雖沒有客運業務,但青龍橋車站每天仍然列車不斷,市郊鐵路S2線和諧號列車每天在這裡進行技術性停車,即車頭變車尾、車尾變車頭,從「人」字形鐵軌的另一邊折返下山。列車進站後,要用道岔來改變行車方向。楊存信最怕的就是雪天,為了保證列車的正常運行,鐵道員工需要不停掃雪,以確保道岔靈活。
「鐵路工作對人的約束力非常強,工作枯燥、單一。每天接發車時間很短,剩下的時間就待著,什麼都不能做。但只要過了這個浮躁階段,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做好。」楊存信說。
始終陪伴著楊存信守站的是詹公天佑之象。從1922年落成,這座銅像歷經百年。當年,詹天佑為解決關溝段坡度大、機車牽引力不足的問題,創造性地採用了兩台機車掉頭相互推挽的辦法,使列車進青龍橋東溝後回頭,依山腰作「人」字形,再倒向後折返穿越八達嶺隧道。而今,京張高鐵在青龍橋車站地下中心位置4米處穿越而過,與老京張鐵路立體交匯,「人」字形線路組合成一個「大」字。1982年,詹天佑和妻子譚菊珍合葬墓遷建於此,他的精神依舊在鐵路人心中賡續傳承。
如今青龍橋站變成了一個小博物館,原先的候車室、售票窗口,都已成為展覽品。自2008年這裡被首都博物館確定為工業遺產,楊存信的工作就多了一個——為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青龍橋車站。他樂於做這件事,因為他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百年小站的歷史。
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楊存信在《我的冬奧日記》中寫道:守著青龍橋車站,我盼來了智能京張高鐵的開通,見證了新老兩條京張鐵路線的歷史「交匯」。北京2022年冬奧會即將開幕,2月3日,北京冬奧火炬接力還將走進延慶的八達嶺長城,站在長城腳下的這座百年老站里,我不是火炬手可心裡一樣火熱。
在站里度過的最後一個除夕,我的工作似乎沒什麼不同,可又有點特別。交接班點名、布置一天的工作、強調重點事項。天黑了,吃完年夜飯,穿上大衣,我來到詹公天佑之象前,望著詹公深深地鞠了一躬。6個月後,我將脫下這身鐵路制服,不過我向詹公許了願,不管是在崗還是退休,我都會繼續講好中國鐵路故事。(文/李溢春 栗衛斌 攝/徐方琛 邢子鳴)中國網新聞中心出品
2022年,雪後,青龍橋車站站長楊存信瞻仰詹公天佑之象。這場雪對於駐守青龍橋車站一輩子的楊存信來說,無比珍重。他不知道,這裡的瑞雪,還能以站長的身份看多少次。
下雪天,青龍橋車站銀裝素裹。
20歲那年,他接過父親手中的信號旗,正式成為青龍橋車站的一名鐵路職工。
從扳道員到助理值班員、從車站值班員到小站站長,十年磨一劍。青龍依舊、汽笛如常,曾經的車站娃成為了一站之長,這一干就是40年。
1951年,楊存信的父親楊寶華來到青龍橋車站任扳道員,11年後楊存信就出生在車站對面的鐵路宿舍內的石頭房子內。楊存信生在車站、長在車站、每天看著火車奔跑、枕著汽笛入眠。
楊存信保留的父親楊寶華的工作證。
楊寶華當年在青龍橋車站接車時候的老照片。
楊寶華與詹公天佑之象合影。不知道題字者是有意還是無意,寫下了這個"象"字,而非慣對於塑像的"像"字,留下諸多解釋。「見象如見人,沒有經過藝術加工」之意得到廣泛認同。
楊存信1982年入路,同年詹天佑和妻子譚菊珍合葬墓遷至青龍橋站。
2022年是詹公天佑之象在青龍橋車站落成100周年。雪後,懷著崇敬的心,楊存信輕輕拂去覆蓋在詹公墓上的積雪。
2022年,楊存信在青龍橋站整整工作了40年,是他即將退休的年份。
楊存信不僅是青龍橋站的站長,更是青龍橋站和詹公天佑之象的守護者、故事的講述人。他常說,我和青龍橋站、詹公的緣分,是命中注定的。
楊存信青龍橋車站的工作即將在這個特別的年份結束,而青龍橋站與詹天佑先生的故事,還在等待後人續寫。
一起向未來!
京張高鐵冬奧專列,車窗上貼著「雪之夢」靜電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4cffdd63c4dfb77afb0e1bb6007a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