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入圍作品:《阿西西的聖方濟各》| 追尋聖人足跡,感受鮮活靈魂

2023-11-12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第15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入圍作品:《阿西西的聖方濟各》| 追尋聖人足跡,感受鮮活靈魂

作為法譯漢圖書的標杆,第15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廣州舉行。近日,在北京法國文化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本屆傅雷獎評委會主席蒲皓琳揭曉了入圍終評的10部譯作,其中,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成功入選。

2009年,在以董強教授為代表的中國法語界學者的合作支持下,法國駐華大使館設立了傅雷翻譯出版獎,旨在促進法語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自創立以來,傅雷獎得到了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莫言為代表的眾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在法中兩國文化交流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傅雷獎為作為文化擺渡人的譯者的工作喝彩。每屆傅雷獎評選出兩部譯自法語的最佳中文譯作,文學類和社科類各一部,這些優秀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中國當代法語譯界的多樣活力。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

作者:〔法〕雅克·勒高夫 譯者:欒穎新

入選商務印書館2022年度十大好書讀者網上投票TOP20

《煉獄的誕生》《聖路易》作者、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勒高夫重要作品中文版首譯

01

一個具有現代性的聖徒

被譽為文藝復興與現代精神的開創者

方濟各是誰?

他是翁貝托•埃科的代表作《玫瑰的名字》中方濟各會的創始人也是12世紀轉向13世紀的歷史時期中的關鍵人物,他推動了一個現代的、充滿活力的中世紀的誕生。

在勒高夫眼中,13世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社會的一整套價值觀都在大約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中期的這段時間裡發生了轉變:城市的興起、農業的變化、人口的增長、經院哲學與托缽修會的出現、國家的誕生……這是一個產生很多重要變化的世紀。

勒高夫認為,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三個重要的人物,分別是聖路易、腓特烈二世和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對中世紀感興趣的勒高夫,尤其對方濟各感到著迷。

令他著迷的原因有二:

一方面,「方濟各是半宗教的,同時也是半世俗的,他活躍在欣欣向榮的城市裡,行走在路上,也曾獨自避靜隱修,又經歷了宮廷典雅文明的繁榮時期,他把這一切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的行動開創了全新的達到清貧、做到謙卑和使用話語的方式,他身處教會的邊緣,卻沒有落入異端;他具有反叛精神,卻沒有沾染虛無主義。……人們認為是方濟各發明了中世紀的宗教、文學和藝術中那些有關自然的情感」。

另一方面,「方濟各既簡樸又負有盛名;既是謙卑的,又獲得了社會地位的提高;相貌普通,卻有著非凡的影響力。……他比其他人更吸引我,我想把方濟各當作一個整體史的研究對象(而不是那種充斥著奇聞逸事的、膚淺的傳統類型傳記)。方濟各在歷史方面和人性方面,不論對於過去還是當下而言,都是一個榜樣性的人物」。

這位榜樣性的人物,與傳統審美中「金髮碧眼」的聖徒不同,他本人其貌不揚,內心希望被稱讚為「阿西西的金色少年」,實際上的身形卻如同「瘦小的黑母雞」。出身於商人家庭的方濟各,卻選擇與清貧結為夫妻,自願放棄一切財產,頻頻遭遇失敗和背叛,依然堅持以貧為樂,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對抗著苦難。他有句名言流傳甚廣:「金錢的用處還不如塵土。」

以任何標準,方濟各都是中世紀歐洲最重要、迷人的歷史人物之一。他以窮人和小兄弟自稱,放棄一切財產。他向蘇丹傳教,也向鳥群布道。他被譽為文藝復興與現代精神的開創者。

——李文丹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02

一部「反傳記」的傳記

看到有血、有肉、有心的男人們和女人們

1996年,勒高夫出版了《聖路易》,1999年又出版了《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在旁人看來,一位被認為是「年鑑學派」代表人物的歷史學家居然使用傳統的人物傳記體裁,「不能說是沒有矛盾之處」。

在勒高夫看來,傳記是一種實現整體史的方式,通過研究一個時代的重要人物,可以看到整個時代的樣貌。勒高夫認為在看待歷史上的人這方面,米什萊對他影響很大,米什萊倡導的是「活著的歷史」,認為「我們不僅要討論已經死去的人,更要討論曾經活過的人」;不僅要研究制度和結構,還要看到有血、有肉、有心的男人們和女人們。

勒高夫還認為「烏托邦式的傳記」是不存在的,因為人物的實際經歷充滿偶然,人物也可能猶豫,也會在猶豫之後做出選擇,而傳記應該把這些方面都呈現出來。

所以,勒高夫在其作品《阿西西的聖方濟各》中,討論了關於方濟各的不同記載是如何產生的、這些記載中使用的詞彙反映了何種觀念,而不是把不同來源的史料中的矛盾之處去掉,寫成一個符合線性邏輯的故事。它並非傳統的、充滿奇聞逸事的人物傳記,也不僅僅討論方濟各,而是勒高夫力圖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視角上進行創新——把方濟各視為整體史的研究對象,展現整個中世紀的狀況。

都說年鑑派的長時段遠離事件性,不擅長為個人立傳,勒高夫偏要試一試,以此證明本無局限。

——周莽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

03

對於時代的種種疑問

方濟各的思想和事跡或許能給你啟發

勒高夫說:「我們對於新時代有著種種疑問,我希望今天的人們能在本書中聽到方濟各和他的兄弟們的言語和行動所產生的迴響。

方濟各出身市民階級,他的作為也是在俗世里,努力解決新市民社會的金錢與貧窮、空間與時間、美樂與仁愛問題,注重從感性來解決建立信眾共同體的問題。他並不相信泛神論,他的一邊是整日以淚洗面的修道院,另一邊則是沉浸在虛幻歡愉中的無憂無慮的民眾,他站在這兩者之間,展現出一張笑臉。

只不過,讓他感到猶豫不決的是:

要如何實現崇高理想中的謙卑生活,是通過勞動,還是通過乞討?

自願地過貧窮的生活跟被迫受窮有什麼區別,應該如何定義自願的貧窮呢?

自願的貧窮和被迫受窮,到底哪一種是真正的貧窮呢?

如何在社會中做一個使徒、做一個悔過的人?勞動的價值是什麼呢?

如書末所言,貧困始終是人類要面對的問題,謙卑守貧的托缽僧運動或許仍對我們有啟發。這本體量不大的歷史學專著,也適合大眾讀者閱讀,勒高夫引導式的寫法,能讓你在讀罷此書後,真正地收穫關於中世紀歷史的知識,從方濟各的觀點和精神里得到啟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4603c9ccb7dc101eb7055bb2733445a.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